如琢如磨铸木雕径寸之间见匠心
传统民间手艺客家木雕化枯木为艺术,随时代发展遭遇传承瓶颈逐渐式微
4月的一天,笔者来到(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水潭西路号的一家木雕店,陈汉标正埋头雕刻《百子图》,打招呼的他一脸憨厚,一身朴素着装,裤子被划破了洞,裤脚沾染着灰土,一时间难以把他与手工艺大师联系在一起。
这位“接地气”的手艺人陈汉标,正是非遗项目五华金木雕的传承人。
在梅州地区,像陈汉标这样以刀为笔、以木为伴的木雕手艺人已经越来越少。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梅州的木雕作品畅销海内外,五华金木雕曾荣获全国工艺美术最高奖、大埔木雕工艺品远销20多个国家、平远根雕融自然美与艺术美于一体等。然而,这些都正逐渐式微,如今,久负盛名的木雕技艺遭遇传承瓶颈。
一雕一刻皆为匠心,为破解传承这一难题,政府是如何重视木雕工艺的保护传承,传承人该怎样做好传帮带的工作,木雕工艺在梅州还能否再次闪烁着熠熠光辉?日前,笔者走访梅州各地,探寻客家人的木雕世界。
●南方日报记者马吉池汪思婷
通讯员张炳锋朱双玲
历史辉煌
五华金木雕曾获
全国工艺美术最高奖
木雕是我国(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说起工匠手艺,这不得不提到“工匠之乡”五华县,其金木雕作品曾名扬海内外。
一间约60平方米的街边店铺,店内墙上挂满了各类雕刻工艺品,花、鸟、虫、草、人物、神像、动物等木雕成品或半成品散落一地,一块块工艺精湛的牌匾挂在墙上,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樟木的清香味。陈汉标端坐一旁进行雕刻,这是他的日常。
“从小就喜欢雕刻,没想到一雕就雕了三十多年。”陈汉标说,小时候外婆家附近就是五华工艺美术厂,每当放学经过时,看到工人在聚精会神地雕刻就充满好奇。因此每天放学,别的小朋友都去操场玩,他却去美术厂,给工人“打下手”。
据五华县志记载,五华金木雕源于“木雕之乡”潮汕地区,距今有多年的历史。清同治年间,五华县安流镇洑溪村村民胡新佑前往潮汕谋生,拜一木雕老艺人为师,艺成后便在当地承领祠堂、庙宇等木刻装饰。
年,胡新佑的后人及其他木雕艺人18人,在五华创办工艺美术厂,生产传统的雕刻工艺品。起初的工艺美术厂只有几张桌椅,工人们用的工具也十分简单,大家席地而坐便开始了传统木雕的生产。而后发展得越来越好,厂房面积达平方米,产品更是因工艺精美独特畅销海内外。
五华金木雕产品主要有花、鸟、虫、草、树木、山、水、对联、寿匾及人物等共多个品种。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蟹笼》《龙虾蟹笼》《八仙骑八兽》《四季花鸟》。其中《八仙骑八兽》曾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银杯奖(最高奖),年被广东工艺美术珍藏馆珍藏,《四季花鸟》被北京民族文化宫收藏。
谈话间,陈汉标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包裹,这里面便是获奖的荣誉证书复印件,从包裹着的很多层包装纸中可以看出,陈汉标对它们的珍爱。这里蕴含着客家木雕的技艺传承和木雕文化。
除了五华县,大埔在20世纪60年代也曾创办县工艺美术厂,创作、生产、加工各式各样的木雕工艺品。其多项作品于年被广东省二轻工业局评为优秀产品,并远销美国、泰国等20多个国家。
梅江区西阳木雕则是由客家先民从中原不断南迁的历史中传承发展而来,根据客家围屋民居土木结构居室的特色,以及大量的木制用具,雕刻出内容丰富、图案各异、栩栩如生的工艺,有山水、花木、禽兽、人物等,能美化环境、装修居室、装饰家具,又有生活实用和激励人们追求完美向上的作用,是珍贵的客家文化遗产之一。
平远的根雕也是木雕的一种,由平远县非遗项目平远木雕根艺传承人韩浩文自幼继承祖业发展而来。
据他介绍,曾祖父韩远房是平远一位造诣很高的木工、木雕师傅。他的工艺技法、创作的木雕作品深得同乡、清末民初书画家韩实根的赏识。韩远房是一位品艺很高的人,70多岁时还向儿子韩荣汾、孙子韩祝华等传授技艺。
耳濡目染下,韩浩文的父亲韩祝华也成了木雕名匠,他自己也回到家中继承祖业。其作品既有福建龙眼木雕的风格,又有广东金漆木雕的鲜明特色,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在梅州及闽粤赣三省根艺界广有影响。
工艺精湛
仅用于雕刻的工具刀就达多件
木雕是雕刀对木头的唤醒,也是雕刀对木头赋予的生命力。客家木雕的作品,不单单是其本身所表现出的样子,还有每一名手艺人“匠心”的体现。
随着机器制造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手工雕刻转向了机械化生产,但是陈汉标、韩浩文等人始终坚持做一个传统工匠,一笔一划地用手工雕琢每一件作品,并且大部分用的都是自制工具。说起木雕作品的诞生过程,他们如数家珍。
左手执刀、右手举锤,在纷飞的木屑中,木料上的图案逐渐变得光滑圆润……陈汉标正在完成一幅《百子图》的雕刻。只见他身旁放了不少工具,一问才知这些工具刀多达上百种,这里的仅是一小部分。“为了照顾到每一个细节,光是用于雕刻的工具刀就有多件。”陈汉标说。刀具分为圆刀、平刀、三角刀等,用于镂、刻、锼、凿等工艺。
一雕一琢,掌下生花。“一件木雕作品的完成,主要是经过绘画、雕刻成粗坯、打磨、上油、上生漆、贴金箔等10道工序,其中打磨、上油这两道工序需反复进行3次以上,耗费周期长。”陈汉标说,这些工序极考验师傅们的耐心和恒心,操作过程更是要心细手稳才行,他认为“慢工出细活”是对木雕手艺最贴切的表述。
金木雕顾名思义得看起来是金色,这便是五华金木雕最具特色的一点——木刻后贴金。
贴金所用的金箔纸使用千足金锤成的薄片,用毛刷将金箔纸牢牢粘在木料表面。从开坯到贴金,每个流程都需万无一失,稍有一步出现纰漏,作品就功亏一篑,才有了“千刀万凿雕出来,一处不顺付东流”的谚语。
相比五华金木雕,平远的根雕技艺不仅少了贴金这道工序,还与木雕不同的是,木雕先有创意,之后设计草图。而根雕创作需充分考虑树根的特殊形态,然后反复地在脑海中构思。同时,平远的木雕根艺坚持原木色,不上漆,保持作品本身的自然美。
走进韩浩文的屋内,桌椅上那些图案,无论是雕龙刻凤的浮雕,还是镂空的透雕,无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透着灵秀。“平远的木雕根艺在手法上力求纯手工,讲究技法,追求意境。”韩浩文一边说一边做起了示范,只见他手臂不停地挥动,刻刀飞舞,手中仿佛有了无穷的魔力,一刀一凿间看出了他对根雕的热爱。
木雕根艺创作出来的艺术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对于木雕根艺的创作,韩浩文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木雕根艺集奇、巧为一体,与木雕艺术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的不可复制性。他还将客家文化融入到作品中,“借助根材的自然形态,加上艺术家独具慧眼的创作,进行少许雕饰,将艺术创作和天然奇特造型完美结合,创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韩浩文表示。
对于这些手艺人来说,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个崭新的起点,下一件作品永远值得期待。他们那一双布满了一道道、一层层新旧刀疤的粗糙大手,就是匠心匠人最好的代言。
传承困境
人才逐渐流失传统手工艺式微
“滋滋滋……”伴随切割木头的声音,位于平远县平兴路55号的祥瑞木雕根艺作坊里,三五位木雕师傅或拿刻刀,或拿木锯,正在木头粗坯上忙碌,赶着客户的订单。这是韩浩文的工作室。
韩家五代木匠出身,伴随着韩浩文孩童时期的是木头加工的“叮当”声,因此他从小就对木头有着特殊的情感。初中毕业后,韩浩文便自学了木雕工艺,从最初的抓刀临摹雕刻开始,韩浩文慢慢地掌握了传统的木雕手工技艺。几年时间,他的雕刻手法越来越细腻独到,雕刻出来的作品栩栩如生,形态逼真。在近年举办的深圳文博会和客家文博会上,他结合当地客家文化创作的《围龙故事》《平远上岌山歌》等木雕作品受到了很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