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木刻版画何以发扬光大天时与人和因素缺

晚明时期的小说中,木刻版画与文本故事情节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读书阶层的审美意识与其文化观念不仅仅在小说的文本当中体现,也显现在书籍的木刻版画当中。

明代的小说木刻版画,它开创了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图像化的艺术先河,还有着传递真情实感功能的版画版画。

小说木刻版画是将文学视觉化的一个过程,利用了造型艺术将故事情节视觉化,去传达给读者更加形象生动的艺术手法。对于中国古代版画史而言,后来环翠堂书坊的出现无疑是有着巨大的贡献,不仅仅是为画家,更是为读者打开了全新的视角。

一、明代小说事业的发展

中国学术的思想领域在晚明时期呈现出一个推陈出新的时代。在整个社会现实生活当中,不仅有着玩世不恭的靡靡之音,也存在着余音绕梁三日之音,散发着各自光彩。不过,当时的社会时期正是动荡期间,从明代初期开始,程朱理学在思项领域当中扮演着统治者的角色。

从国家层面来讲,这一思想被当时统治者奉行为重中之重;随着物质方面的满足,人们开始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逐渐显现出来并渗入进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渐渐的,陈朱理学开始丧失起初对人们精神力量上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长期以来的思想禁锢得到了解放。

这一变化导致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需求增加,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应运而生,比如各方面的小说类崭露头角。

在明太祖时期,领会到了书籍对于教化作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开始先后在全国各地设立儒学。二十三年,在朱元璋眼里,扶持书业与解决民生问题是同等重要,诏“命礼部遣使购天下遗书善本,命书坊刊行”。这一政策从明初开始实施,一直延续到了明末时期。

由于朱元璋出行了各种对刻书业扶持的政策,不光带动了刻书业的繁荣发展,还带动了出版业的兴盛。至此,出版业开始发展起来。

朱元璋经过重教育、拔人才、聘贤士等对于扶持刻书业发展的特殊政策,不仅是促使了明代的社会文化向前不断发展,而且更多的也为刻书事业的发展幵辟了新天地。

经过他的努力,至到明代的六七十年间,整个的社会秩序及经济状况呈现一种逐渐繁荣的状态。这也就给木刻版画的兴起提供了天然的优势。

二、明代的商业与出版业

从历史的发展脉络可以发现,士人和商人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框架来看,属于古代社会中“四民”的职业范畴。

古往今来的学者对于士人的评价一直是四民之首,不仅在法律上享有特权,还是历朝历代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中坚力量;而商人虽然在物质生活上享有富足的条件,但是社会地位一直低下,在整个社会生活当中,一直处于遭受他人排斥和非议。

在“四民”这个社会框架结构上,“士”与“商”完全是不同的阶层,看似不会有发展联系,但是自秦以来两者之间的发展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并且影响着后世的发展。

士人弃儒从商完全是因为在万历十四年以后神宗一直处于长期怠政的状态,使得晚明时期的政治开始逐渐走向衰败,在朝官员不能够正常升迁,各个职位的空缺开始越来越多。

处在这样一个几乎瘫痪的政府机构的背景下,士人的科举之路变得越来越艰难,开始迫切想要谋求新的生活方式。

随着当时晚明的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整个社会出现“工商各业多余农隙”,从商人数不断增加,很多士人难抵商人这种能够为自己聚财的机会,希望能够和商人一样取得物质上的富足。

基于晚明时期的物质生活的富足,很多不仅仅是城市转变成了繁华的商贸地区,一些小镇的经商人数也不断增加,形成明显的商贸圈。部分富商为了能够维护自己的利益不被损害,开始逐渐结交达官贵族或者自己跻身于官场之中,不少富人开始走向仕途。

随着市民文化以及市民阶层这个群体的不断扩大化发展,晚明的刊刻书业渐渐变得活跃起来,各个书坊主之间也开始暗自较量,不仅仅扩大刊刻的书目种类,更是将符合当时读者群体的戏剧小说类和通俗类文学作品相竞出版刻。

同时,晚明时期的“免税”这一政治决策,也大大的鼓励了当时书坊主对于刻书业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徽州地区刻书业正是得益于此,开始蓬勃发展。汪廷讷作为商人的一份子,同样想要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可惜三次都以失败告终,于是通过捐资去获得较低的官职,但仍旧不满足于他自身的社会地位,于是开始创立书坊,通过刻书业将自己打造成“贾而好儒”的文人化形象。这才有了后来影响深远的环翠堂书坊。

三、环翠堂与《人镜阳秋》

环翠堂,是属于晚明时期的汪廷讷的一座私人园林。它是属于坐隐园中的主体建筑,同时也是他所有刊刻的书籍的书坊之名。在万历年间到天启年间,汪廷讷开始授意刊刻版画在整个社会当中质量数上乘的书籍。

这些精美的木刻版画成为了晚明时期书坊主刊刻的古籍善本当中最具有徽派版画代表的作品,每一本不仅仅代表着当时社会的出版背景和汪廷讷本人的出版诉求。

晚明时期社会整体的木刻版画风格不仅仅影响着环翠堂出版刊印的书籍,但最终还是汪廷讷会根据自己想要传达给读者群体的自我形象的构架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些选择代表着他自己急于让别人对自己身份的认同。

汪廷讷从最初的盐商开始,到后来的书坊主,他依旧不满足于书坊主的地位,仍然积极的致力投入到仕途当中,后来通过捐助社会资金成为了晚明的监生,同时寄希望于自己能够在仕途挡住谋取一定的功名。

到了万历二十八年时,汪廷讷人生道路当中似乎出现了岔路口:在他第三次乡试失败的同时开始刊刻《人镜阳秋》这本含有大幅精美版画的劝诫类小说,也慢慢将环翠堂开始带入到一个出版的巅峰时期;

同年他开始建构以“坐隐”为号的坐隐园林,走在整个园林之中,“集中酬唱皆陈继儒、方于鲁之辈”。

他凭借着丰富的戏曲类、诗词类等高雅之作来彰显自己多样的文化内涵。他的一篇苦心如愿以偿得到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也为以后出版更多种类的小说书籍奠定了基础。

他通过整个书坊的刊刻业顺利的把自己想要传达的文化品位推广给大众,而恰好这个过程也推动了知识文化日渐通俗化的一个过程。

不同的诉求、不同的选择、不同的受众孕育着环翠堂版画的产生,汪廷讷为了能够将图像细腻精致的呈现在受众群体面前,不惜重金聘请绘图者和刻工们,将不同需求合力在同一幅作品当中。

《人镜阳秋》木刻版画的版式风格以及样式在承袭了《养正图解》的人物形象较为突出,体态结实丰满且雅致细腻,常处于前景当中,并且占据画面的大半部分,在此基础上,无论从画工还是刻工,在人物的刻画上更显得游刃有余。

在造型手法上的细致以及构图布局上的紧凑、灵活以及平面化展开的空间都得到了极大的展现。无论是从卷帙的规模还是刻印的水平,《人镜阳秋》都堪称是版画史上的巨作。

如此大的工作量,书坊主汪廷讷本人不仅仅是亲自“采十经百氏所载忠、孝、节、义之事”,更是“丹靑其像,斧凿其词”,都体现出了他对于这本书的一种重视程度。

在中国的版画艺术史上,《人镜阳秋》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故事内容的表现形,使许多图画梨枣代绢素,化身百千,永留世间。

结语

明代小说木刻版画历经数百年,至今依旧能够被一眼识别,还表现出很多西方的透视技法所不能表现出来的空间形象,有着更加强烈的叙事性。

从空间的表现上来说,仅用线描,防止对图像过度的刻画而损害整体,它在无形当中依存着特定的理性原则,如高视点和多视点的构图关系,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种透视技法,不仅仅存在于《人镜阳秋》这一本书籍当中,还存在于之后的山水画以及其他的艺术形式构图当中,即理性严格的要求着版画的发展规律,也预示着在抽象基础上的空间关系的语言转换,为以后的木刻版画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为以后的中华民族艺术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切都有待于我们取精用弘,熔古铸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