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腹地的村庄,保存着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长篇小说,这是著名女作家迟子建,以自述形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坐落在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鄂温克人的生活现状。在这部小说中,曾提到一个村庄——奇乾村,这是一个人烟罕至的村庄,却保留着最原始的自然之美,尤其是充满异域风情的民族建筑和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其脱颖而出。

奇乾村地处内蒙古额尔古纳河畔,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森林腹地,因为地理位置偏僻,村庄人烟稀少,直到现在,奇乾村仅有6户居民生活在这里,维持着原始的生活额。它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森林密布,水草丰美,是蒙古族先祖躲避战乱,休养生息的好地方。村庄内,到处都是让人无法忽视的美。白天,晴空万里,一望无际。夜晚,席地而躺,仰头望星空,额繁星点点,甚至连北斗七星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无人问津的岁月中,奇乾村犹如一段尘封的记忆,暗自修炼,等待人们的到来。

奇乾村主要形成于清代末期至民国初期,几经扩建形成了如今的规模,占地面积近多亩,规模宏伟,村子依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畔而坐,环山抱水,视野开阔,环境优美。进入村庄内,可以看到村庄面南背北的方格化空间布局,街巷基本为棋盘式格局,保持了中西方相融合的村庄协调布局方式。既有群体建筑相互簇拥,又有单体建筑形成的空旷恬静之开阔。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从村子中缓缓流过,带着大自然之灵气,带着俄罗斯族特有的风情,流向远方。

步入村庄内,充满民族风情的建筑民居鳞次栉比,星星点点散落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带着深厚的韵味。这种木质房屋名为木刻楞,是生活在高寒地区俄罗斯民族的独创,这是一种用原木刻槽相互咬合叠罗而成的木质房屋,可以看出这种房子的选料是十分考究的。每栋房子都要选择一样粗细的原木,且在两根原木之间,会夹上一种叫茅蒿的苔藓,保证房屋的坚固定和保暖性能。更有讲究者,会在木屋上作精美装饰,最后还要上光打蜡,看起来分外豪华。

这种独特的民族建筑,与当地人的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村落坐落在两国边界,汇集两国的风俗与习惯,最终形成了如此独特的建筑形式。村庄内的俄罗斯族的木刻楞传统民居大多保存完好,数量众多,连片分布。这种既有西方建筑风格,又有森林及民族文化内涵的民族建筑,不仅造型独特,古朴庄重,还冬暖夏凉,很值得体验一下。

除此以外,奇乾村中还有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巴斯克节,这是俄罗斯族的节日,也叫耶稣复活节,与俄罗斯族信封东正教相关。节日期间,家家要念经祈祷,户户挂松枝,家里布置一新,穿上民族服饰,制作五颜六色的糖果、糕点、彩蛋等,开展撞彩蛋,唱歌跳舞等民间传统文化娱乐活动。节日一般持续七天,至今仍以活动方式传承,与村落生活的俄罗斯族人生活密不可分。

无论对生活在这里的村民还是外来游客,奇乾村都犹如一个世外桃源,以其秀丽清新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吸引着人民的到来,若能在小木屋中住一晚,那简直就像居住在童话故事中的房子般,奇妙梦幻。(图片来源于携程网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