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具有“国际人”素质和观念的中国人也在日益增多。在他们当中,很多人不仅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拥有跨国、跨文化的沟通能力,他们思维开放,对多元文化兼收并蓄。
他们以自己独有的方式为世界各地的友人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体验中国的窗口,为中国与世界搭建起一座交流的桥梁。
今天,MC东京的记者就带大家走近这样一位,具有国际视野的水墨画家。她出生于艺术世家,幼年耳濡目染接受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11岁,随父母移居日本,之后她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和中央美术学院,又远赴新加坡、英国等地游学……对中华传统水墨画的痴迷和丰富的艺术历程,沉淀融合出她独具特色的“彩墨”风格,她就是在日华人水墨画家——马艳。
华人水墨画家——马艳马艳和她的家族三代人,走出了四位画家,不同年代、不同创作风格,来自同一家族的四位艺术家,共同耕耘着墨彩的缤纷,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不凡的成就,在中国美术史上也成为美丽的佳话。
“如今,国内外文化交融互通,正是这样传统的水墨画更是需要艺术家们去辛勤探索与研究,这样才能换来国际上艺术地位的平等,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马艳说。
记忆中的外祖父王式廓
马艳,年生于北京。中国当代著名现实主义画家、人民美术教育家王式廓是她的外祖父。
幼年的马艳与外祖父王式廓王式廊教授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一生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包括人们熟悉的油画、木刻、素描、速写,此外还有鲜为人知的中国画和书法。王式廓教授的素描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有素描艺术巨匠的美誉,他的代表作大型素描《血衣》,几乎家喻户晓。
王式廊代表作《血衣》马艳的童年,是与外祖父、外祖母一起度过,她的童年在外祖父的影响下看到了色彩的斑斓,看到了无所不在的美。她的童年世界充满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笔墨纸砚,充满着书与画,充满着油彩颜料的味道……
幼年的马艳与外祖父王式廓马艳是外祖父王式廊的第一个孙女,所以格外看重和疼惜。在马艳的记忆里,外祖父在画画时,总是让保姆把她搁在婴儿车里,推到外祖父身旁,“外祖父一边照看着我一边画画,我就一直看着他画,常常看着看着就慢慢地入睡。”外祖父王式廓的画一股浓浓的“中国风”,写实的现实主义画风给幼年的马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写书法,家里书桌上总是摆着笔墨;每天就在摆着外祖父的代表作《血衣》的画室里玩耍,整个空间弥漫着油画颜料的味道。”从那时起,绘画早就根深蒂固地在她的潜意识深处扎下了根,这油画的味道也埋下了她对绘画情怀……
年随父母移居日本
马艳的父亲是著名水墨画家马骁,母亲是彩墨画家王荻地。年,11岁时马艳随父母移居日本。
幼年的马艳与父亲马骁落地日本后的两个月,马艳的父亲马骁就创立了MAKYO水墨画会,决心在日传播中国水墨画艺术。42年来,MAKYO水墨画会在父亲马骁和母亲王荻地的执着坚持下一直延续至今,从最初的语言不通,到从静冈转战东京,从最初的几个会员到现在全日本遍布分会,培养了近千名的水墨画学生。
年,马艳的父亲马骁和同窗·邓林(邓小平长女)举办现代中国水墨画展。
日本著名美术家平山郁夫赞赏马骁的画作是“开拓了水墨画的新天地。”、“是日本水墨画世界的一束新的光芒。”著名日本画家加山又造曾赞赏王荻地的画作笔触明快,墨色清明,作品洋溢着女性画家特有的优雅之美。
年马艳父亲马骁画展上与国际友人。在父母的影响下,马艳从小学开始就喜欢拿着毛笔涂涂画画,每年新年都会给喜欢的老师送上用毛笔画有“竹子”、“熊猫”等中国元素的贺年状。
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马艳,在大学报考专业的时候并没有选择绘画,“父母当时并不是很赞成我从事绘画,因为父母从事这行就知道这行的辛苦,所以想让我自由选择,于是我大学选专业就没有考虑和美术相关而是选择了中文系。”
成长中不断坚定“做自己”
海外的生活,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语言,渐渐地让马艳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非常多的疑虑,“那个年代,在日本的华人还比较少,没有朋友能一起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心中总有一个疙瘩解不开,我是哪国人?今后是多接触一些中国传统的东西好,还是彻底融入日本人的圈子更好?等等……”
大学时期的马艳在中央美术学院宿舍当时的马艳就读于北京大学的中文系,为了解除自己心中的困惑,她展开了自己的寻根之旅。她回到北京从小长大的姥姥家,走进幼年玩耍的那间画室,空气中散发着那熟悉的味道,特别是那熟悉的“油画味道”唤醒了她童年诸多的记忆。
“一下就唤醒了小时候被祖父祖母爱的那种感觉,那种感觉对我而言是一种安神剂。我一下就明白了我为什么而来,接下来要做什么。”马艳说。
创作中的马艳那一刻,马艳坚定了自己接下来的路,很快她从北京大学中文系转到了中央美术学院,开始接受正统的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培养。
毕业后,马艳回到日本在父亲的MAKYO水墨画会从事教学工作,后又远赴新加坡、英国等地游学,这也是为她日后独特的水墨画风奠定了基础。
马艳和她的两个孩子现在的马艳,作为两个混血孩子的母亲,不是教他们“做中国人”或是“做日本人”,而是以身作则地教她们“做自己”。“我能做的,就是在孩子面前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告诉她们爱一方并不意味着非要恨另一方,对两国家也是尽量作出客观的评价。”
汇集同道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旅日四十年,在持续进行艺术创作、不断突破个人成就之余,马艳于年创立“艳墨会”,她汇集艺术同道,持续向日本社会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理论及创作技巧。
作品:典雅与纵放作品:典雅与纵放
《富贵》,《高贵》,《壮丽》尺寸皆65.0厘米x32.5厘米。此三部曲是,马艳在绘画之中,表现的是中华民族在悠久历史之中的传统女性的典雅姿态。
《壮丽》含羞带怯地低头绽放的艳红牡丹。博采工笔、没有骨法及日本画等技法与构图之长,表现出含蓄而热烈的情感。
《富贵》和《高贵》有素描,工笔淡彩来描绘了一对的牡丹花。她们淡雅低调,并有她的坚强的意志,都是马艳理想女性的姿态。
作为现代女性即可娇媚温柔,也可以纵放情感,举止分寸也可以潇洒自如,显示华贵。
马艳陆续在银座鸠居堂画廊、椿山庄酒店艺术画廊、东京艺术画廊等处举办个展,每每设展,总能引来众多观者,轻声讨论,驻足欣赏。
凭借着独特的人生经历,马艳的作品融合了中国、日本、欧洲等绘画创作的手法以及画风,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立足点,巧妙的融合了颜色、文化以及笔法应用,用笔触、意境表达出自己。
“每个人的心境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所要表达出来的东西也不可能相同,同一个时代,不同的人经历,也就有不同的人生。”
作品:「想い」「歩み寄る」「待つ」独特的个性赋予了马艳的作品以更高的艺术价值,以及深远的社会影响力,并且她的作品强力占据月刊《度毛》封面长达10年。她多年深耕日本社会,躬身力行推广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中日两国民间文化交流,出版过《水墨画黄金的法则》(日贸出版社)等著作。
马艳与好友马克曾经在日本银座鸠居堂展览的作品《天地人》,是一件震慑襟怀、直指人心的作品,也是她的代表作。作品以表现“希望”“祈祷”“生命力”为主题,将画面定格在一个静态的瞬间,以神社、鸟居、神树和注连绳为表现对象,“人”这一物象并没有入境,却通过虚实相协的画面处理,以及浓淡得宜的色彩调和,将渺渺天地之广阔,悠悠时光之深远,人与自然之互依互存表现的深沉隽永、入骨三分。
作品:天地人马艳告诉MC东京记者,《天地人》系列已经展出了秋季和冬季为主题的作品,接下来她还要继续创作春季和夏季的作品,组成一个春夏秋冬系列。一起期待,她将带给我们的春暖花开和枝繁叶茂吧。
作品:纵放Freedom在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世界各国之间文化与艺术的交流融合,也以人们想象不到的速度和深度进行着。毫无疑问,中国与日本、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应更加增进互相了解,需要更多交流,用艺术的形式架起世界与中国理解、互信与友谊的桥梁。(MC东京陈燕)
欣赏了解更多作品信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