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刻教学(一)
——临摹
级版画系第三工作室
展览介绍
版画的根基是黑白。对它的学习是系统化的,具体可分按照三个阶段来划分:认识、掌握、创造;由此安排了三门课:临摹、黑白转换、三十二种刻法。课程之间的延续性很强,并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呈现出很高的积极性,作业量很大,也借助此次展览让大家能够从“生产者”和“接受者”的角度建立起艺术整体观。
展览前言
展现在这里的是本学期第三工作室三年级本科生和进修生同学日常作业的一个小型汇报展,分别为三个课程:临摹、黑白转换、三十二刻,由王华祥教授主讲,都与木刻有关。
王华祥教授是一个教学上非常有方法的人,一个看似乏味的问题经他一表述总是让学生充满新奇和变化,并且顺着逻辑推演而一环扣着一环,就好像剥洋葱一样,最终触碰到人的直觉和视觉的规律性上来,在教学上有效的发生作用;他不排斥技术和形式语言的作用,并把它视为有效的武器,企盼未来在与学生自身的精神锻造中发挥出巨大的杀伤力。
李晓林
年1月8日
临摹课
本课程立足于版画史经典木刻作品。往年的课程是集中于丢勒,今年的课程将范围扩大:囊括了19世纪和20世纪。从木刻的表现手法上给予学生更全面的认识。
以下根据王华祥老师(以下简称:王老师)的课堂录音,详细介绍一下教学过程。
丢勒作品
王华祥老师
丢勒在版画史上很重要,他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那个时期的艺术家完全是一种模仿自然形态的状态。但你看丢勒的线条,他在刻犀牛时,能把它转换成线条;这是在十六世纪末才发生的事情,这种表现性和之前的再现性是两个不同的阶段。后来逐渐开始有创造力的语言出现,变成有创造力、抽象性的线条。但丢勒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有这个自觉的状态,所以丢勒的线条在现在的人看来,会始终把他当成一个典范。
丢勒作品局部临摹/李晓华
王华祥老师
临摹丢勒最重要的是体会他的线条,他最讲究的是这个,所以你们的态度会反应在画上面。如果画面变小了,反而变粗糙了,那这样就达不到练习的目的,小小的局部也要做到不失精致。
王华祥老师
过去我们有好多学生上这个课的时候,拿复印机复印下来以后,照着线条去扣,但结果调子跟丢勒不一样。线条是一样的,调子不一样,因为他只是机械的复制!可是这些黑色线条粗一点,窄一点,窄到你无法量化时,调子就变了;然后色调就重复了,层次就没了、乱了。所以你只注意到线条还不行,还要注意他的色调,这是你的手感和轻重带来的。每刻一块时,要比较旁边那一块;每刻第三块时,比较前两块,这时候你的色调才会形成一种正确的关系和秩序。而不是绝对地要线条的宽度,白度一模一样,手工是做不到的;如果用机械的标准来衡量,绘画就丢失了。我们做不到完全一样,但我们能做到感觉一样,这就是人的魅力!这感觉背后的支撑是明度差和秩序感带来的,如果它们变了,这个感觉就不对了。
丢勒作品
王华祥老师
丢勒很厉害,他几乎不用黑;但是这里面仍然有黑、白、灰,色调、层次也是极其的漂亮,清晰层次分明。那么这种归纳、概括,给他的刀触留下了表现空间。如果你不概括,你刻一个写实的,刻的跟照片一样,就没有刀触空间了。所以那种很写实的木刻是不太会有表现力和木刻的刀味。跟绘画一样,经过归纳、概括的画,就会有用笔的空间。所以,木刻当中最终还是归纳、概括和提炼。
表现主义作品临摹/曹春红
王华祥老师
像这种比较表现的作品,和那种很精细的复制性木刻是不一样的!那种是非常缓慢的、冷静的,要非常的平静。那么像这样的作品在刻的时候,要模仿它的外形和情绪。在速度上面,在用线条的力度、节奏上面,在灵感上面去体会作品。
珂勒惠支作品临摹/吕凌洁
王华祥老师
所以在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木刻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清晰、讲究刀性,刀非常锋利,一刀下去就是白,黑白分明。这是木刻跟素描、石版、铜版不一样的地方!这个特征你把握住了,才能有版种的魅力。
瓦洛东作品临摹/李晓华
王华祥老师
临摹,要明白作品画面背后的严格分析,要读懂画面的秩序、体会画面的运行逻辑。这样你在临摹的时候获得是艺术家的能力,而不是匠人的能力。
文字编辑/李军(沐子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