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革命前辈光荣历史,丰富南阳红色档案馆

青年杨廷宾捐赠文物证书

记者王平文/图

在抗战期间的年至年,延安《解放日报》《前线画报》《中国妇女》等报刊,相继刊发了革命版画家杨廷宾创作的表现抗战时期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版画,反映抗日军民生产、生活和战斗的版画……这些革命版面,在今天回看,仍有无尽的回味和隽永的教益。

近日,卧龙区档案馆工作人员赴京征集杨廷宾珍贵遗存,包括他在延安创作版画时用的工具,他的印章、墨盒、中国革命博物馆捐赠文物证书等百余件珍贵实物资料,在这个温暖的冬日回到了南阳。

杨廷宾是南阳人,中国美术馆原副馆长、中国美协原党组成员。他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奔赴延安,为革命奋斗一生。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于年、年两次回南阳探亲,之后至年4月2日逝世,再也没有回过故乡。杨廷宾珍贵遗存回归故里,不但丰富了我市的红色档案馆藏,为服务党史教育、赓续红色血脉提供了又一生动教材,也是他另一种意义的回家。

创作版画用的木刻刀

透过珍贵遗存回望抗战岁月

昨日,记者来到卧龙区档案馆,采访了赴京征集杨廷宾珍贵遗存的该馆馆长张英。

张英说,今年4月,她见到了回南阳祭祖的杨廷宾女儿杨菲,就卧龙区档案馆征集杨廷宾珍贵遗存达成了初步意向。12月6日,张英和同事郝建炎一起赴京,受到杨廷宾女儿杨菲、杨葳葳的热情接待。在杨菲家,均已70多岁的姐妹俩小心翼翼地把杨廷宾遗存物品一一展放在书桌上,包括他北平大学艺术学院西画系的毕业证,他的速写本、水粉画,《鲁迅藏汉画象》书一套,抗战时期在延安创作的木刻作品复印件,用了一辈子的刻刀、印章、墨盒,中国革命博物馆捐赠文物证书,范迪安题写的《杨廷宾评传》手迹,他各个时期的信件、老照片等余件实物。

这些珍贵遗存,目前已回到家乡,静静陈放在卧龙区档案馆。睹物思人,穿过旧时光,仿佛看到当年那个立志兴邦的翩翩少年。

张英介绍说,杨廷宾为民国南阳第一任知府、教育先驱杨鹤汀的次子,毕业于北平大学艺术学院西画系。杨家是书香门第,但这个家里的人都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父亲杨鹤汀就是子女们最好的榜样,这位“反清猛士”以无畏的革命魄力和坚持不懈的创办实业历程,让杨廷宾在耳濡目染中立下了“立志兴邦”的决心。年,正在上中学的杨廷宾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年“七七事变”后奔赴延安。他的革命版画,多创作于年至年。

伟大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势必与其所处的社会、时代有着紧密的联系。单就这一点而言,其作品与其说是作者内心的独白,不如说是时代喷薄而出的呐喊。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被层层封锁,印刷材料十分缺乏,又不能照相制版,只能就地取材,把原木刻板排在活字版中印刷,这要求木刻的线条简练,才能取得较好的印刷效果。记者从此次征集到的杨廷宾实物资料看到,作为鲁艺木刻工作团成员的杨廷宾,围绕抗日军民生产、生活和战斗,创作出大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木刻作品。他创作的人物肖像刻画入微,造型准确、简练、明快,木刻技术熟练,刀法丰富、生动,最精彩的佳作当属在年中共“七大”期间,配合毛泽东《论联合政府》和朱德《论解放区战场》两篇报告,创作刊登在《解放日报》的表现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木刻画,艺术表现完美统一,是宝贵的革命文物。

不计个人得失光热温暖后人

新中国成立后,杨廷宾服从组织安排,曾离开他深爱的美术工作,在东北多个单位工作,直到年出任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低调,忠诚,坚毅,居功不傲,不求闻达,为了革命需要甘愿放弃个人爱好甚至已有的成就,这就是杨廷宾。

诚如《杨廷宾评传》中所说:他首先是一个革命者,一个彻底的革命者。

今天,带着杨廷宾革命和人文精神的珍贵遗存回到了南阳。透过这些珍贵的遗存,仍然能感受到抗战的悲壮与豪迈,感受到文艺作品为振奋民族精神、鼓舞民众坚持抗战、坚定人民斗志和信心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感受到一个共产党人的无私情怀。

档案见证城市发展、留存城市历史、传承城市记忆。而红色档案是镌刻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最直接、最形象、最有感召力的历史凭证,是服务党史学习教育、传承革命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最生动的教材。

昨日,记者在卧龙区档案馆看到,该馆利用馆藏的各类档案、老照片、史料等,建立了《红色南阳》《名胜古迹》《馆藏珍品》三个展区,包含了南阳的革命斗争史、解放史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史及哲学家冯友兰、文学家姚雪垠等南阳名人的档案资料,全面再现了南阳政治、历史、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年,卧龙区档案馆被命名为“南阳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张英说,杨廷宾的珍贵遗存,将在整理后专题陈列。

历史的记忆也许是一瞬,价值的力量却穿透岁月,杨廷宾的人生经历和艺术创作,必将激励更多南阳人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奋斗。③9

为鲁迅拓汉画参与殷墟发掘

在杨廷宾珍贵遗存中,有一套名为《鲁迅藏汉画象》的书,还有杨廷宾关于南阳汉画和殷墟发掘的信件,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杨廷宾不仅仅是一位版画家,他对南阳汉画研究及殷墟考古均有突出贡献。

张英介绍说,年从北平大学艺术学院西画系毕业后,杨廷宾曾回到南阳,在南阳女子中学任美术教员。在此期间,杨廷宾受托和友人一起为鲁迅收集南阳汉画像石拓片余幅。鲁迅日记及信件中多次提及此事,比如“午后得南阳汉画拓片五十幅,杨廷宾君寄”。“南阳杨君(杨廷宾),已寄拓本六十五幅来,纸墨俱佳,大约此后尚有续寄”等。杨廷宾等为鲁迅搜集汉画拓片之举,实现了鲁迅生前夙愿,为鲁迅融贯中西、古为今用地扶植指导新中国木刻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在鲁迅逝世后,就其收藏汉画拓片出版的两本图册中,南阳汉画就单独成为一册。

年春,杨廷宾胞兄杨廷宝约他到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任职历史语言考古组技术员。年他赴安阳协助董作宾进行殷墟考古工作,成绩斐然。对此,杨廷宾从未提及过。直到半个世纪后,有人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龟板模型的说明中,偶然发现殷墟甲骨文考古名单中有杨廷宾的名字,人们这才知道他曾参加过殷墟考古之事。

年“七七事变”后,日寇飞机对南京大肆轰炸,南京中央研究院决定迁入湖南长沙,但杨廷宾已有了奔赴延安找党组织投身革命的决心。他辞职后,备好老百姓服装,把西装革履等全部以杨廷宝名义寄回南阳,然后风餐露宿,历经三个月的长途跋涉,在年冬到了延安。他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数月后,便到中央出版社发行部工作,直到抗战胜利。

年月,杨廷宾出任中国美术馆副馆长、中国美协党组成员。“中国美术馆文化名人系列丛书”之《杨廷宾评传》中记载,“文革”期间,杨廷宾挺身保护中国美术馆画库免遭冲击破坏。中国美术馆收藏的艺术珍品,历十年浩劫无损,他功不可没。

编辑:冯长顺

审核:李萍

终审:柏伴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