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写材料是保证文字传播得以顺利进行的

引言

便当快捷的书写材料,不仅能使传播速度加快,而且能使传播信息量加大。不论在当时的横向传播,还是代代相袭的纵向传播,便捷的书写材料都是人类文化文明进步的直接体现。

春秋战国的书写材料

西周的书写材料主要是甲骨文和铸金。春秋时期的书写材料是铸金和简牍,如孔子时代的晋国大夫范宣子把刑书铸在鼎上。不过在春秋的史料中,简牍已是很多的,《诗经·出车》有“岂不怀归,畏以简书”之句。《左传·熹公二十八年》说:“王命内史叔与父策命晋侯为晋伯。”王国维先生从竹木的不同质料把简牍加以区别,说:“用竹书的曰册(即策)、曰简,用木书的日方、曰版、曰牍;竹木通谓之牒,亦谓之札。”

而还无春秋时期的简牍出土,这一点可以理解,从今出土的简牍看,多是战国后期的,即使如此,许多简牍已拿不到手,可见在地下埋葬了多年的简牍,霉烂程度是非常严重的,因而在这方面我们绝不能苟求以春秋出土简牍资料为佐证,以大量历史文献看,春秋时期的书写材料可以定为铸金和简牍并行时期。至于战国时期的书写材料,已有史料和考古出土资料的两方面证据。关于这一点,在古的出土资料中已得到证实。

至于今出土的材料就更多了:年在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古墓中出土竹简枚,年在湖北江陵县纪南城楚墓中出土竹简30余枚,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竹简多枚,年冬在湖北荆门后1号战国墓(楚国墓)中一次出土竹简多枚。年12月在陕西出土“史墙盘”(金属器)铭文,记载了西周六王的重要史迹。另外,又出土了战国后期的“石鼓文”等。

不过,铸金和石刻在中国古代史上一直持续到明清,而我们自然不能定为是中国古代史上通行的书写材料,因而重点是谈和毛笔书写相关的材料,从这个意义讲,我们可以确定春秋时期已进简牍时期,战国也以简牍为主,同时已有帛书的依据。

东汉纸的出现

早在公元年,中国东汉时代的蔡伦就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利用破布、麻头、旧鱼网、树皮等原料制造出了结实耐磨的植物纤维纸。关于东汉时期造纸及纸张使用的情况,我们肯定《后汉书·蔡伦传》是真实的史料,关于这点,许鸣岐在《中国古造纸术起源史研究》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东观汉记》是继《史记》、《汉书》之后,由东汉史官相继记录当代人事的第三部史书;三国时合称为“三史”。裴松之注《三国志》,记载孙权自学三史大有所益,并劝吕蒙和蒋钦急读三史等书。

《东观汉记》传至唐朝,曾在武后朝中任著作佐郎与左史等职的刘知几,在博览秘阁所存史书后著有《史通》一书,记载了《东观汉记》的作者、编撰经过与内容。从记载可知:《蔡伦传》是元嘉元年由崔实、曹寿与延笃所撰,此时是蔡伦死后30年,正是蔡伦之造纸术已在各地普遍推广制造与使用之时。为蔡伦立传的条件有二:首先,因发明造纸有功;其次,以功封侯并任过长乐太仆。因为据《史通》记载:西京撰文,惟编丞相大夫;东观著书,上列司徒太尉。

据统计东汉共封各种列侯人,其中宦者侯60人;因封侯而立传者为数不多,现存《后汉书·宦者列传》仅立传9人,而蔡伦所封户龙亭侯是户数最少者;说明为蔡伦立传不在于官阶,而由于功在造纸。由皇朝秘阁所藏《东观汉记》传到金兵灭亡北宋或金被元所灭时已亡佚于兵乱。因为北宋景祐元年秘书丞余靖与国子监直讲王洙奉诏在崇文院校勘《后汉书》时,在后记中又一次记录了《东观汉记》的作者与编撰内容,和《史通》记载基本相同,尤其是提到崔实等人所作功臣传篇,即包括《蔡伦传》;后记中对各家后汉史书有“传之至今,靖、洙悉取馆阁诸本参校”之语。

而在《宋史·钦宗纪》记载:“靖康二年,金人胁上皇北行,······太清楼秘阁三馆书、天下州府图及······府库蓄积为之一空。”如果当时《东观汉记》被掠到金中都,或者北宋时曾经刊印,则其亡佚时间还要拖后。《东观汉记》存世约千年,从晋至南北朝被各家后汉中史书所取材;南朝梁代刘勰《文心雕龙·史记》有“后汉纪传、发源东观”之语。至隋唐而后,又被许多类书与校注者所摘录。

《蔡伦传》的内容也被各家后汉史书及传世的类书与注文所保存。清乾隆时纂修四库全书,由馆臣收集汇编成《东观汉记》辑本。近10年来,历史学家吴树平在中华书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史研究所、文学研究所等单位专家的协助下,又扩大查检了数十种古籍注文与类书摘记,形成了22卷的新辑本《东观汉记校注》并正式出版,其中卷十八《蔡伦传》的辑文为:

蔡伦,字敬仲,为中常侍,有才学,尽忠重慎,每至休沐,辄闭门绝宾客,曝体田野。黄门蔡伦,字敬仲,典作上方,造意用树皮乃敝布、鱼网作纸,奏上,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天下咸称蔡侯纸也。伦典上方作纸,用故麻造者谓之麻纸,用木皮名纸,用故鱼网名网纸。这三段辑文虽然不如《东观汉记·蔡伦传》原文完整而且相互有重复,但它已保存了蔡伦发明造纸的主要史实。辑文中“造意”的含义即现在的“发明”,因东汉时尚无发明之用词。

至此,我们可以肯定在东汉时期就出现了纸张。纸张的发明,是人类书写材料史上一次重大的革命。从传播学角度看,它使得大众传播成为可能。正由于纸张的发明使用,才使得唐宋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进入鼎盛时期。

雕版印刷的盛行

在唐代基础上,宋代的雕版印刷术更加发展,趋于鼎盛。当时的河南、四川、福建和浙江印刷业最发达。河南汴梁(今开封)是北宋都城。浙江杭州是南宋都城。福建建阳是造纸手工业的中心。四川从五代起就是重要的出版事业中心,雕版中心原在成都,以后移向西南方的眉山。同时在广东等地甚至海南岛都有刻本书出版,可见宋代雕版印刷的盛行。

金代雕版中心在平阳,元代雕版中心仍在杭州和建阳两地,历久而不衰。南宋于年有王永从在湖州刊刻佛藏卷,一年之内即告完工,可见刻工之众多和技术之熟练。据记载,雕印大部头书笈,往往集中刻工人至人。当时出版事业之兴旺与文化之发达,于此可见。金代除翻刻佛藏外,道藏经板也先后刻了六七副。西夏不但累次向宋朝要佛藏,并用西夏文译印《佛经》,以及《贞观政要》、《论语》、《六韬》等汉笈。清武英殿本以及雍正的龙藏,都是在北京刻印。

早在元顺帝至元六年,《金刚经注》已用朱墨两色套印。至16世纪末17世纪初,就发展成五色合印和五色套印。先是在一块木板上涂几种颜色印彩色画,如5年,刻工黄镂刻的《程氏墨苑》就是这样印制的。这比欧洲最早套色印刷的《梅因兹圣诗篇》早年。稍后便发明了分色分版的彩色套印木刻。这时流行的“恒版”,是用几块版甚至几十块版来表现画的各种色彩和深浅浓淡。如年,胡正言所刻《十竹斋笺谱》,同一花瓣能分出深红、浅红和阴阳向背。年,续刻笺谱,又兼用“拱花”法。“拱花”就是凸印,将纸压在版面,用力压印,使花纹凸起。无色凸印有白云、流水和叶脉之类。木版印刷技术到这时已臻于高峰了。

结语

重点是谈和毛笔书写相关的材料,从这个意义讲,我们可以确定春秋时期已进简牍时期,战国也以简牍为主,同时已有帛书的依据。纸张的发明,是人类书写材料史上一次重大的革命。从传播学角度看,它使得大众传播成为可能。因为纸张造价低,书写方便,使得一般普通百姓都可以用来传播信息。正由于纸张的发明使用,才使得唐宋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进入鼎盛时期;当时的河南、四川、福建和浙江印刷业最发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