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温暖的阳光从广州起义路上骑楼素雅的柱廊间穿过,投下长长的影子。
一些旅游攻略把这条路选作广州最美的几条骑楼街之一。漫步于路上,能听到树叶沙沙地响,看到快递小哥飞快地掠过,也能望见相交的西湖路、惠福路上熙攘的人流。
如此的岁月静好。
这却又是一条由血与火锻炼而成的路。
沿着骑楼一路向北,走到靠近中山五路的位置,能看到一处鹅黄色外墙和门楼的院落,门牌号是“起义路号之一”广州起义纪念馆(以下简称“起义馆”)。年的冬天,12月11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武装发动广州起义,在这里建起了起义指挥部,在门楼上挂出了“广州苏维埃政府”的横幅。
这是中国第一个城市苏维埃政权,是无数先烈燃烧了年轻的生命,孕育出的壮丽的花。
广州起义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并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起义,让中国革命“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
明天,也就是11月26日,“永远的红色——广州起义组曲”赏析活动将在起义馆举行。其实几个月来,走过起义馆的门前,不时可以听到从馆内传出的乐声,清丽、昂扬。
那正是《广州起义组曲》的乐声。
广州起义已经过去94年了,有关它的故事,谱成了曲,编成了舞,画成了画,建成了宏伟的纪念碑。
它们共同构成了广州的城市记忆,和你的、我的记忆,连在了一起。
时间继续前行,我们希望有关它的记忆,更加丰富,更加饱满。
广东音乐的一座里程碑广州起义的一部交响诗
《广州起义组曲》由著名广东音乐演奏家、作曲家屈庆创作于年,年重新整理。苏文炳负责曲中锣鼓创作,年重编。作曲家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希望和斗志,将广州起义以一种开放的角度呈现出来。
屈庆的学生,广州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广东音乐广州市级非遗传承人陈芳毅介绍,《广州起义组曲》为广东音乐合奏组曲,由五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序曲——前引;《广州起义组曲之一》——起义之夜(前夕);《广州起义组曲之二》——起义;《广州起义组曲之三》——建设苏维埃;《广州起义组曲之四》——终曲。组曲的大体调式进行为C调—F调—G调—C调,其中组曲之二和三共同使用G调,“组曲充分表达出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起义军民无比英勇的战斗精神,给了中国人民以新的鼓舞。起义的许多领导人和保留下来的武装力量,继续为中国革命事业而顽强战斗,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革命火种。”这部组曲自创作完成之后,从来没有公演过。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之际正式公演,并且把首演放在起义指挥部旧址中,令人感慨万千。
屈庆是番禺人,20世纪50年代曾代表广东赴北京演出。陈芳毅说,他是掌握多种乐器的高手——小提琴、夏威夷吉他、琵琶、高胡——并致力研发民乐低音乐器——提胡,善于将西洋乐器的演奏技巧、特点运用到广东音乐演奏中。在《广州起义组曲》中,他尝试运用广东音乐的独特韵味、融合西方作曲技法的大胆创新,探索广东音乐发展成大型结构的可能性。这也恰好符合了广东音乐一向以来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创新精神。自己在重新编排的过程中,也对一些地方做了细微的调整,以更好地展示革命者们的战斗精神,表达今人对革命精神不息的传承。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杨琪是《广州起义组曲》正式公演的主要策划者之一。他告诉记者,年初时在检索资料时无意中看到了陈芳毅老师写的《〈广州起义组曲〉浅析》一文,感觉“诶,还有这样一部曲子呢!”之前馆方创作了相关的主题歌曲,但没有组曲,更何况它还是广东音乐形式。于是联系上广东音乐曲艺团,双方合力促成了公演。曲艺团把控音乐,而作品所表现的内容中的相关历史细节等,则由革博来把关。
杨琪说,在作品彩排的时候,曾经考虑过要不要在背景屏幕上打出介绍性文字,以让观众知道组曲各部分所表现的情节,但后来觉得这部音乐作品通过音乐性来呈现就足够了,反而可能更好地让观众感受到广州起义的波澜壮阔,与革命历史产生共鸣。
年7月13日,这部广州起义的第一部广东音乐组曲、广东音乐的第一部组曲式交响史诗在广州起义纪念馆中首演。之后经过进一步的完善,目前成为馆里沉浸式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定期上演。
文艺作品是传播起义精神的有效方式
广州起义公开打出了“工农红军”的旗号,也开创了城乡配合、工农兵联合举行武装起义的先例。多年来,它在文艺工作者的手中被不断加以表现,产生了众多形态多样、角度各异、着力点不同的作品,为广州这座英雄城市的红色文化增添了许多新的亮色。
广州起义涌现了无数英雄人物,以“刑场上的婚礼”而为大众所熟知的周文雍、陈铁军即是其中两位杰出的代表。文艺作品中,对他们的直接表现可说最多。
1年,广州画家林永康创作出油画《碧血巾帼——陈铁军和她的战友》,以素淡风格描绘了陈铁军与妹妹陈铁儿、区夏民、区梦觉、李淑嫒等并坐的场景。几位女革命者仿佛等着拍摄合影,平静的场景,让人们不禁想起她们将要走入的艰苦征途,展现出强大的艺术张力。而著名雕塑家唐大禧8年以两位革命者在刑场英勇就义的情景为题材创作的雕塑《周文雍与陈铁军》正气浩然,既表现出革命者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又流露出他们之间真挚高贵的革命情感。
曾角逐中国舞蹈界最高奖“荷花奖”的《浩然铁军》表现了身为“大家闺秀”的陈铁军经大革命浪潮洗礼而成为优秀革命战士的历程,以独特的女性视角为切入点,是中国首部以“刑场上的婚礼”为题材而创作的芭蕾舞剧。而超高清粤剧电影《刑场上的婚礼》首映于年,是将传统粤剧表演与当代电影工业及高清显示技术融合的一次尝试。
由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耗时两年倾力打造的大型原创红色题材木偶剧《游曦》则以19岁女兵班长游曦为故事原型,真实还原了起义战士拼死守卫天字码头的历史场景。全剧有近80个不同种类的木偶轮番登场,除以广东杖头木偶为主的表演之外,还有片状剪影木偶等,数量之多令人惊叹。这是广东的文艺家们将木偶艺术与最新的学术成果快速结合,并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的范例。
有些艺术作品聚焦于“全景式”的广州起义历史。“百年风华时代画卷”展览中展出黄新波创作的木刻组画《不倒的红旗》,“珠江河上”“为了明天”“伟大的时刻”“我们的日子”“不倒的红旗”五个篇章以连环画的方式,按时间顺序表现了广州起义的全过程;“南海岸边”篇章以巨轮、渔船、海鸥等形象,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告慰之情。广芭的另一部芭蕾舞剧《旗帜》也是以广州起义为蓝本,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融为一体,运用时空交错穿插的叙述手法,传递出对未来的向往。
尹积昌、林彬、詹行宪、凌镇威合作、于年广州起义60周年之际落成的《广州起义纪念碑》,是广州人非常熟悉的城市雕塑杰作,坐落于广州起义烈士陵园,高45米,它是一个石刻的巨手高擎步枪冲破三块大石直指穹苍的雕塑。
而近两年广州人最熟悉的有关广州起义的文艺作品,要算是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策划推出的、在起义馆中举行的沉浸式话剧。它创造性地将文艺表演与实景代入结合起来,受到了广泛好评。11月25日,它也在馆内上演。
希望能有一部“广州起义”大电影
杨琪说,有关广州起义的文艺作品有美术作品、舞台作品;有从大处着眼的,也有聚焦具体人物或者时间断面的。但相较于三大起义中的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在最具大众性的影视剧中的亮相相对有限,影响力比较大的就更少,此外在文学作品中的正面呈现也并不算多。欧阳山在名作《三家巷》中写到了广州起义,不过基本上还是从侧面展现。对于这样一个在广州历史、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馆方也在积极考虑以更多样、丰富的形式来展现,目前也和电影、电视剧方面的人士进行了接触。
杨琪说,今天博物馆的教育和传播功能越来越得到重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拥有有关广州起义这个红色文化的“大IP”非常多的资料,也有很深入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平台来对接各方面的资源,把广州起义的故事更好地讲出来,传播出去,不光是在本馆的舞台上,也希望能去到更大的舞台上,“这其实也是讲好广州的故事,传播好广州的文化。”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通讯员冯婉琳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维宣
(部分图由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提供)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维宣卜松竹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戴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