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帖与碑帖如果未弄明白,临帖就没多大意义

白癜风可以冶的吗 http://m.39.net/pf/a_7157873.html

刻帖,指的是摹刻于木或石上,专门作为临习、欣赏用的历代法书。刻帖分单刻帖和集刻帖两种:单刻帖即单刻一种,如《曹娥诔辞》《乐毅论》《争坐位》等;集刻帖亦称套帖或汇帖,即将各种帖汇集在一起摹刻成套的,如《淳化阁帖》《大观帖》《快雪堂帖》等。

刻帖曹娥诔辞

刻帖乐毅论

至于刻帖究竟起于何时,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存可确信的最早刻帖为北宋淳化三年(公元年)所刻的《淳化阁帖》。此帖乃宋太宗命王著等模集镌刻的,书法作者从历代帝王到各朝名臣无所不包,可谓洋洋巨制。以后依此帖反复翻刻的不下数十种。公私刻帖蔚然成风,明、清两代继续盛行,如明文征明刻《停云馆》12卷,清高宗弘历刻《三希堂帖》32卷、续帖4卷,曲阜孔氏刻《玉虹鉴真》并经一再增刻、汇帙卷称《百一帖》。始刻帖如《兰亭》《黄庭》。自宋代以来,士大夫几乎家家置一石,以展示主人的风雅。

集刻帖淳化阁帖

碑帖峄山刻石

在碑上刻文字是东汉开始才有的。东汉以前已有刻石,如前秦的《雍邑刻石》(即石鼓文),秦始皇时代的《峄山刻石》《琅琊刻石》,西汉的《鲁孝王五凤二年刻石》《孝禹刻石》等。碑,即竖在地上的石头,原先是没有文字的,后人在其上刻字,或纪事,或颂德,相因成制,遂成今日所见之碑。至晋武帝认为刻石立碑,即耗费财力,又助长虚伪的风气,下令禁止。故碑文转埋于地下,原来一长石变为二方石,一是墓盖,一是墓志,以盖代额,以志代文,相合而置于棺前,即今所谓的墓志。

碑帖鲁孝王五凤二年刻石

碑帖孝禹刻石

碑与帖的区分主要在于:功用不同,碑是为了追述世系,表功颂德或祭祀、纪事用的;而刻帖是专为书法研习者提供历代名家书法的范本(拓本)。文字内容不同,碑既为了颂德、纪事,故有一定的文字格式和内容;帖则以书法优劣为选择标准,书法精者片楮只字皆收,故内容庞杂,形式不一。书体不同,隋以前的碑都是篆、隶、楷书,唐初始有行书入碑,草书除武则天《升仙太子碑》外绝少有之;而刻帖则以简札为主,故行草小楷居多。形制不同,碑是长方形的竖石,高辄丈余,有额、有趺,往往四面刻字;帖为横石,一般高不盈尺,无额无趺,一般只正面刻字。此外,帖有木刻,碑则绝少。上石之法不同,碑大都书丹上石,帖大都摹勒上石,书丹是用朱墨直接写在石上,摹勒是从真迹钩摹上石。刻法不同,古碑之刻,有时因循刀法与书丹原迹,允许有所出入,北朝碑刻,有的甚至不书丹而直接奏刀;帖则必须忠于原作,力求刻成后的效果与原作一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