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10日,移动的时代之眼——广州美术学院藏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作品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大学城)展出。这也是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扎根“现代版画研究”学术领域探索后第二次面向社会的成果汇报。
年,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受学校委托策划“抗战时期木刻创作展”,与图书馆紧密合作,在特藏文献中爬梳出与新兴木刻有关的书籍和图像,其中便含有两套民国时期版画原作。经过细致考证,一批皆是现代版画会成员之作,大部分可见于其出版物《现代版画》《木刻界》等,是罕见的完整系统收藏。以这批作品作为支撑,“现代版画研究展第一回”正式启动,并于当年策划了“白咬着黑——新兴木刻运动中的‘现代版画会’馆藏作品展”。
本次“移动的时代之眼——广州美术学院藏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作品展”为另一批年至年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巡展之作。此批木刻作品大多带有完整的衬纸和展览标签,标签包括“抗战八年木刻展览”“第四届全国木刻展览会”“全国木刻展览会”“全国木刻流动展”“广东广雅中学”5类。它们的共同点是都由总部位于上海的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主办。经初步研究,这批作品很可能是年秋季“第四届全国木刻展”在上海首展后,组合其他展览作品来粤巡展,因年上半年战事和上海解放而滞留广州至今的。在公立美术馆中关于“木协”作品的系统收藏非常欠缺,这批来源于不同巡展的原作,有相对的完整性,对研究新兴木刻运动在年至年的活动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展览分六个单元,包括“抗战木刻总检阅”“十字路口的中国”“民间疾苦的呼喊”“来自台湾的礼物”“现实生活的日常”和“旧世界的新憧憬”。展出的版画家中不乏中国新兴版画史的名家前辈,包括陈望、丁正献、葛原(葛克俭)、古元、郭炎、贺鸣声、胡一川、黄永玉、计桂森、李寸松、李桦、力群、刘旷、刘仑、卢鸿基、陆田、罗清桢、戎戈、邵克萍、施展、石之琦、王麦杆、王琦、汪刃锋、王树艺、吴忠翰、夏子颐、辛易、徐甫堡、杨可扬、杨讷维、野夫、亦支、曾景初、章西厓、张漾兮、张一山、赵延年、郑霄、朱鸣岗。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胡斌表示,本展将依循着“木协”巡展作品取向与工作架构,结合文献建立起一个“关于展览的展览”框架,既是我馆在新兴木刻研究专题的重要案例,同时也体现出美术馆学术主旨和研究的序列性。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又是新兴木刻运动90周年,我们希望这个展览所提供的资料和思考,能够让广大观众更深入地走进那段极具社会意义的创作和展览的原境,对于构成中国革命美术的基因和线索获得更多具体而微的认知,同时也给予当下的人们以重要的精神启示。
展览将持续至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