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的源头村,闯关东挖金的山东人,娶了

洛古河村很偏远,它在黑龙江的最西边,隶属于漠河县漠河乡。从乡政府驻地漠河村出发,还有50多公里的路程。

洛古河村很神秘,有“黑龙江源头第一村”的称号,从这里向上走七八公里,就是额尔古纳河与石勒喀河的交汇处,传说中的黑龙江源头。

洛古河村头,伫立着关于黑龙江源头的石碑。提醒着每个到来的游人。

洛古河村是边界村,隔着江,与俄罗斯的波克罗夫村相望。

洛古河村交通不便,规模不大,人口也就多人,在一段漫长的岁月里,这里的人们过着岁月静好的日子。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洛古河逐渐有了名气,早在年的时候,这个村子还被评为了中国最美乡村之一,不少游客慕名前来。

进入村子,在人们感叹天人合一大自然神奇的时候,更会有三个很意外的发现:

其一,这里的很多老人家说一口道地的山东话,热情好客,朴实大方。

其二,村子里的年轻人,很多人眼睛大,眼珠棕黑色,鼻子高大挺拔,眉毛又厚又黑。特别是小伙子,五官突出,眼睛深邃,很帅气。村子里的中年大妈,则普遍皮肤白皙,身材高高大大的,走路风风火火。她们很多人是俄罗斯媳妇,或者混血二代、三代。

其三,村子里清一色木刻楞建筑,冬暖夏凉,外形与俄罗斯木屋很相似。木头墙,木头顶,房顶建仓房,木梯搭到仓房的门沿。那些大块头的家庭主妇们,非常利索地爬梯子,不时取下各种生活用品。

为什么会这样呢?在随后两天的行程中,我们逐渐了解了缘由。

首先,关于洛古河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东移民村。

清顺治年间,开始在我国东北、蒙古地区设立卡伦,这是一种集防御、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边防哨所。洛古河卡伦,就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当时的时候,并没有居民。

19世纪末,嘉荫河畔的鄂伦春人发现了漠河金矿。在李鸿章的支持下,李金镛于年,李金镛正式创办漠河金矿,下设有三个金矿,其中一个就是洛古河金厂。

但是,由于技术不过关,找到的金线正沙薄,金成色差,金厂维持了不到10年的时间,就裁撤了。这一时期,虽然有挖金把头和矿丁来这里挖金,但并没有来这里定居的人家。

洛古河出现定居人家,是在年前后,当时,三个来自登州府的采金汉来到这处废弃的金厂,他们是闯关东碰运气的,一个人姓黄,另外两个人姓林。

他们在这里住下来,一开始奔着挖金子来的,后来开始放排、打鱼、种地。随着越来越多的闯关东老乡的到来,逐渐形成了洛古河村的前身。

其次,关于洛古河村的“老毛子媳妇”多,混血儿多。

清代的登州府主要包括今天的烟台、威海地区,当年山东人闯关东,水路主要有四条,其中两条就是烟台到营口、烟台到海参崴的。

从山东跋山涉水到黑龙江,能活下来的大都是男人们。在洛古河村安家后,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娶妻生子。但是,由于太穷了,很难找到当地的姑娘,于是,这些挖金的山东汉子,只能找黑龙江对岸的俄罗斯姑娘。

我们在村子里游览的时候,导游告诉我们,“老毛子”是东北人对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区的统称,并没有贬义。当年时候,闯关东的山东老乡找个老毛子媳妇是很容易的事情。

村子里的混血儿,很多已经到了第三代、第四代,俄罗斯外貌特征不那么明显了。

如今,也有一些听了消息来村子里找俄罗斯媳妇的中国小伙子,但是,老毛子媳妇不好找了。洛古河村有不少“三毛子”、“四毛子”,但随着村子里的旅游业越来越红火,日子也越来越红火,一般的小伙子,姑娘也看不上。

资料来源:

《黑龙江“源头”有个混血人村落》原载于《东北之窗》年第三期

《建国前黑河金矿业的发展状况及特点》原载《商业文化(学术版)》9年第10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