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
是一种继承、自信和认同
承载着一种责任
延续着一种情怀
彰显着一种精神
72岁的辛桂云是俄罗斯族人,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俄文名字叫“瓦拉娃拉”。了解到记者是河北人,辛桂云高兴地说“咱们是老乡,今年夏天我第一次到沧州寻亲认祖”。原来,辛桂云的父亲是河北沧州人,当年闯关东来到这里娶了俄罗斯姑娘。
△72岁的辛桂云在额尔古纳市第二小学给孩子们讲解格瓦斯制作技艺。
静静的额尔古纳河流淌在中俄边界
见证了诸如辛桂云父母的爱情故事
年,根据额尔古纳市俄罗斯族老人的故事改编的大型音乐剧《额尔古纳之恋》上演,再现了俄罗斯民族服饰以及生产生活、节日庆典等场景,更集中展示了额尔古纳独有的人文风情、自然美景和俄罗斯族音乐舞蹈。“有机会我们都参与演出”,在辛桂云看来,这部贯通历史与现代的音乐剧,充分体现了政府对俄罗斯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高度重视。
传承本民族文化,辛桂云觉得俄罗斯族人应发挥作用,传承人更是责无旁贷。记者采访时,她正在额尔古纳市第二小学讲授俄罗斯族传统饮料———格瓦斯的制作技艺。从原料准备,到制作程序,再到注意事项,辛桂云讲得认真仔细,生怕孩子们记不住。除了积极配合政府部门搞好传承工作外,辛桂云还有传承“自选动作”。
“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
海拉尔一对夫妇得知她做的格瓦斯地道后,专程前来学习。
除了主动传承,俄罗斯族文化融入当地旅游发展,激发出“老”传承人施展才华的“新”活力。
辛桂云曾在河北秦皇岛和海南三亚的西餐厅做过8年俄语翻译。年,她放下这个带给她丰厚收入的职业,专门回来给儿子“打工”。“额尔古纳旅游发展越来越好,年孩子建了平方米的木刻楞西餐厅。”
辛桂云说,她要让游客在自家西餐厅品到地道的格瓦斯,还要指导孩子用砖砌建正宗俄式列巴炉,把母亲教给她的中间夹馅的列巴制作技艺展示出来。“孩子们都买了房,家家都有车,别看我70多岁了,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辛桂云透出“继续奋斗”的心态。
与辛桂云一样,尹忠兴也是华俄后裔,年成为自治区级俄罗斯族巴斯克节传承人。74岁的尹忠兴能歌善舞,除了在民族节日里大放异彩外,每年额尔古纳市的旅游旺季也是他展现才华的好时机。尹忠兴说,许多人到这里就是要体验了解俄罗斯族民族风情,好多俄罗斯族家庭会被酒店请去为客人演出,“有拉琴的,有唱歌的,有跳舞的,一个人一个月差不多能挣元”。
既传播了俄罗斯族文化,又有一定经济收入,两全其美!
“俄罗斯族的摇篮曲会唱的人不多,市文化馆已经找我录音留存了。”辛桂云会50多首俄罗斯歌曲,都是母亲教她的。辛桂云、尹忠兴等老人在传播俄罗斯族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余热。
“许多传承人都老了,中年人精力达不到,孩子们参与度有待提高。”作为俄罗斯族人,额尔古纳市第二小学校长刘晓云曾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接续传承有过担忧。
令刘晓云欣慰的是,近几年政府在学生身上不断加大俄罗斯族文化传承力度。她说,原来非遗进校园大多停留在口头上,现在活动真正开展起来了,做列巴、饼干、格瓦斯,学俄罗斯舞蹈,唱俄罗斯歌曲等,在学校社团活动中都能得到充分体现。在俄罗斯族巴斯克节等重大节日时,学校会组织学生参加庆祝活动,体验俄罗斯族传统文化。
此外,市教育部门在恩河俄罗斯族民族乡设有研学基地,孩子们可以在那里亲手体验画彩蛋、烤面包等。刘晓云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