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刻:既“古”且“潮”的非遗技艺■本期执行:赖小玲“既守住经典,又当得了网红”,让非遗技艺既“古”又“潮”。多年来,非遗项目——楹联匾额刻印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何群山一直这样坚守着。他觉得,这,才是对非遗技艺最好的传承。匠心,就是在重复的岁月里,对得起每一寸光阴。师生们观摩何群山(右二)创作创作中的何群山,他的工具都是自己磨制的。渊源:千年文脉的传承匾额多置于门头或墙洞上,以三字、四字居多;楹联往往与匾额相配,或树立门旁,或悬挂在厅、室、亭、榭的楹柱上。它们在传统建筑中起到画龙点睛和增加诗情画意的作用。据记载,泉州楹联匾额制作技艺历史可上溯到唐代。当时,中原士族为躲避战乱南迁,将楹联匾额这一中原文化带入泉州;明清时期,随着传统建筑楹联匾额的广泛使用,其制作技艺开始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传统建筑被大量的现代建筑所取代,楹联匾额的使用范围迅速减少。如今,在泉州,只有几个老师傅还在坚守着这项技艺,比如潘土星夫妇、何群山等。他们默默传承着这项技艺。泉州楹联匾额刻印制作技艺保留着传统制作流程,包括挑选材料、生漆上灰补平、雕刻、贴金、贴金描粉、磨漆及揩清。制作方式分为木刻匾额和石刻匾额及灰制匾额,现多选木刻,用杉木、胡桃木。雕刻分为阴刻、阳刻。贴金、调制金胶要根据四时变化掌握好材料比例、稀稠程度和干燥程度。涂金胶要掌握好“火候”,要贴得平整、严实、光洁、鲜亮,无明显接口。除贴金匾外,也有以色漆描字的,常见的是豆绿色,此外还有镶嵌兽骨或螺钿字等。用这些传统工序制作出来的匾额,可以历经多年不开裂、不变色。在现代社会,除了旅游景区和仿古建筑等一些特殊场所、建筑对匾额有需求外,普通人家很少再悬挂匾额。加上机器制匾、3D打印等,都对匾额技艺的生存造成了冲击,其传承面临困境。面对这种困境,传承人有传承的使命。“传统牌匾也是那个年代的‘当下’,发展到我们‘当下’,自然不仅仅是简单地在传统牌匾上刻字,而要以当代人的审美方式,融入现代生活,让大家特别是年青一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