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们为了大南坡这个美学乡建项目采访了左靖老师和场域建筑的叶思宇。当时左老师就提到过,二期改造不仅要把村民们的戏台和排练室给安排上,还计划着给大南坡的怀梆戏出一张CD,顺便梳理乐谱、脸谱、乐器、历史,让怀梆戏成为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1]
大南坡怀梆剧社唱片首发/摄影:李耀
年11月,《南坡怀梆》唱片首发如期而至。借着南坡秋兴之际,我们再次走进了这个豫北的小村庄,看看这短短一年时间给这里和这里的村民带来了哪些变化。
南坡秋兴/摄影:场域建筑.jpg
01
变美就能变富吗?
场域建筑在大南坡一期改造中秉持着尊重场所记忆的原则,通过拆、改、建,打造出了具有公共性的空间。方所乡村文化空间称得上是大南坡一期改造工程中的地标性建筑了。二期工程利用地形高差,拓展了原大队部建筑群落中的下沉空间。其中最大规模的新建筑就是位于方所楼下的“Localand本地食馆”。
在方所书店背后的公共空间
二期工程拓展了大队部建筑群落的下沉空间/摄影:场域建筑
虽说是新建筑,但内部利用了原本大队部车队车库兼维修间的窑洞,设计师将窑洞变身为七个天然的半私密用餐空间。为改造进行腾退清理时,有的窑洞在被用作临时厨房时已经被油烟给熏黑了,几乎很难清理出原有的毛石原色。
所以现在走进Localand本地食馆,你会首先看到一个内部完全被刷白的窑洞。从结果来看,它为整个空间增添了一些轻盈明亮的感觉。与此同时,向外拓展的空间也借着透明落地窗和折板将自然光引进室内,为冷冰冰的窑洞增添了一抹温暖。
刷白后焕然一新的窑洞/摄影:场域建筑
窑洞外新增的空间/摄影:场域建筑
用大玻璃配合折板为室内引入光线/摄影:场域建筑
村里好看的建筑变多了,各处来村里学习、打卡的人多了,老乡们的心思自然也活络了起来。据场域建筑的叶思宇叶工跟我说,他们去村里出差时,也会有老乡向他们请教,该如何对自家闲置的房屋进行拓建、改造。这一年多来,不少已经搬去县城住的村民也都摩拳擦掌,要将村里的老房子“盘活”,想法儿经营起来。而且看到了保留旧石板、灰砖的改造设计也可以很舒适,很有格调,老乡们的审美似乎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建筑上留存着历史的印记
新与旧碰撞出乡建美学/摄影:场域建筑
大南坡项目开展以来,牛爷爷家是村里最出名的一户人家。因为他的民宿和小院餐厅是村里最成熟的个体招待场所。秋兴期间大伙儿也都最喜欢去牛爷爷家的小院吃农家饭。人吃完一波又来一波,有一晚甚至把工作人员原本制定好的嘉宾就餐安排都给打乱了。牛爷爷的大儿子不得不一边跟工作人员核实接待的嘉宾人数和费用问题,一边招呼我们这些不遵照安排来小院儿“蹭饭”的“粉丝”们。
牛爷爷家的露天家宴总是那么受欢迎/摄影:厲致謙
秋兴某?小伙伴在牛爷爷家上房揭瓦/摄影:厲致謙
年初时牛爷爷还上了央视的《焦点访谈》。央视来拍摄的时候牛爷爷家的民宿还没盖好,如今这座有设计师王求安参与的、取名“未见南山“的民宿已经开门迎客了,由牛大爷的二儿子打理着,网站上的介绍看得出是喜爱写作的牛二哥精心编辑过的。
牛爷爷的未见南山/图片取自airbnb网站
未见南山的露台/图片取自airbnb网站
央视的短片里还展现了牛爷爷提着核桃去工销社寄售的情形,工销社的员工顺便给牛爷爷结算了之前3个月的寄售收入:一共卖出10斤,共计70块钱。
村民们在工销社寄卖的农产品/摄影:朱锐
借着秋兴活动期间,我们也去工销社转了转,格子铺里确实有不少核桃、山楂、蜂蜜、小米、花椒、决明子、金银花……都是村民放在那儿寄售的,也有手编的竹篮等等。趁着活动期间客流多,村民们更是主动出击,有人在自己门前支起了摊儿,有的则三五成群,提着山楂、柿子在广场招揽生意。
村民在家门口摆的摊/摄影:Elena
事实上,早在今年一月大南坡已成为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十一”黄金周期间,小山村迎来了名游客。国庆节当天,全村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6万元。[2]这个因美学建乡扬名百里的大南坡村或许正在开始尝到变富的甜头。
02
模糊城市与乡村的边界
场域建筑为大南坡完成的二期改造项目中还包括一个小戏台,就坐落在原大队部建筑群的下沉院中,与Localand本地食馆相邻而立。戏台背后还有一个排练室,这次由广州美术学院师生指导的儿童画展《你的歌,我来画》就在这个场地展出。
画展上孩子们画小河的歌/摄影:Elena
孩子们的画展
戏台子虽然不大,但规整古朴,就像是大南坡美学乡建的一个地标。无论你坐在本地食馆的落地窗边,站在工销社背后的平台,还是在方所休息区,都可以望见这个小戏台——足见设计师在空间规划上注入的巧思。
去过碧山的人看到这个戏台或许会恍惚穿越到碧山供销社院落内的那个戏台。几乎一模一样的外观,只不过碧山的戏台上演的是黄梅戏,而大南坡唱响的是怀梆戏。
十一期间戏班在小戏台上排练/图片取自牛大哥朋友圈
大南坡的小戏台上也写着“共振村声”四个大字。这也是本次南坡秋兴的主题——城市和乡村在以各种形式发生共振,让城市里的人听到了这里的声音,也让这个乡村看到了振兴的希望。叶工在第一年南坡秋兴的分享上就探讨过“乡村建设的边界”,希望在建筑改造中通过创造村民们日常能使用的公共活动空间,来拉近外来者与村民之间的距离。
无论是前一年的采访,还是这次的实地走访也好,我们能够体会到大南坡的艺术乡建是在创建一种交流和置换的过程。这过程不只体现在建筑的更新改造上,更是由各方面向大南坡倾注优质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让村里的男女老少切身体验到美学乡建究竟能带来些什么。
戏台虽小,却盼共振村声/摄影:场域建筑
《南坡怀梆》这张唱片的诞生或许就是村声共振最具象的体现。
从年头,明月村的陈奇和她的团队帮着村民们重启中断了40年的怀梆戏排练;到去年5月大南坡艺术团的归来首演;再到张晓舟找到左靖,表示ModernskyWorldmusic厂牌可以出这套唱片;再有刘庆元为唱片封面做木刻,由马仕睿担纲设计……正是有了方方面面的人不计成本地付出,才成全了出唱片这件事,也成就了大南坡怀梆戏剧团历史上的高光时刻。
《南坡坏梆》的唱片设计
唱片发布那晚演出,村里好不热闹。爷爷奶奶们都找好了座儿,小朋友们被家长抱在手里,举过肩头,剧团的演员们早早就扮上了,走在村里俨然是大明星的派头。不少来参与南坡秋兴的嘉宾也都竞相与他们合影,索要签名。
刚打完柿子的生活美学研究者与怀梆戏演员切磋武艺/摄影:Elena
除了怀梆戏的复兴之外,让我们感触最深的还有大南坡项目给孩子们带来的变化。在今年南坡秋兴的几天里,你常常能听到与会的大人们笑谈自己如何羡慕大南坡的孩子们——因为艺术乡建让他们拥有了连一线城市普通小孩也难以企及的美学教育资源。
黄骥和学生讨论剪辑思路/摄影:方凌霄
有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奖导演黄骥带着孩子们学习如何拍电影,有“何萍所与田巧云的第三个儿子”小河带着孩子们一起玩音乐、写歌,有五条人的仁科和茂涛两个大哥哥带着孩子们一起唱唱跳跳、玩玩闹闹,还有广州美术学院的师生指导他们办画展……如此丰富的教学内容,有各方机构的支持和参与,还有南坡秋兴给孩子们提供了展示成果的舞台,这确实是非常难得的。
(孩子们的电影作品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