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们的山河海洋童寿记手工坊扎根

11月29日,合肥街头雨雪纷飞,在徽燕花间语非遗馆一片静谧,茶香袅袅,童敏正在专心刻着一版木板年画。出生皖南花笺世家,“自记事时起就会画画”的童敏擅木板年画,制作花笺,年他在合肥重新开办起家族的童寿记手工坊,“这个作坊间断了50多年,我和我家人以前从没想过,有一天会重新挂起这个牌子,有了自己的非遗馆。”今年5月份,童敏作为传承人的童寿记徽派年画项目成功申报省级非遗。他说将扎根合肥,将这一传统文化传承并输出。

木刻水印里刻出雅致与民俗

童敏出生于宣城的花笺世家,上世纪初家里的祖辈就开始涉足木刻水印,年开始有了童寿记的牌子,典型的皖南前店后坊格局,堂叔公擅长制作花笺与年画,童寿记在当时成为徽派年画的代表,其制作的花笺销往安徽各地,涉及宣城,芜湖,池州,甚至江苏,上海,苏州等地。

上世纪五十年代,作坊歇业,但是家里人几乎都会这门技艺,还经常会制作一些花笺年画送给亲友,在家人的影响下,童敏“自记事起就会画画”,“开始是觉得好玩,渐渐地开始发现其中的魅力。”静下心来,以笔代刀,刻出笔墨韵味,童敏很享受这个过程。

花笺与年画的制作,技艺相通,“主要是会木刻水印。”古人的风流儒雅,必表现于文事之上。笺纸是运用中国传统制造方法制成的一种质量较高的小幅纸张,带有山水、花鸟、人物等图案,又叫彩笺或精笺,用于写信或写诗。

“花笺文化气息浓厚,要高雅有意境,而年画则侧重民俗传说,寓意吉祥等。”童敏介绍,木刻水印,不仅仅会雕刻,而是要从选纸开始,至雕刻、上色、印刷、包装等一系列流程,童敏还去参加研修班,学习了造纸。

两天时间刻出一幅渐江小品

花笺制作以前多以竹纸为主,如今多以宣纸为主,也有楮纸、构纸等。而年画的纸张也没那么多讲究,“主要是用于过年,使用时间短。”

除了对纸张要了解,童敏还学会了制作染料,植物染料颜色明快雅致,从小叶紫檀到橘子皮,什么样的植物能煮出什么颜色,他心里都有一张谱,自己还学会了一些植物的种植,“都是自己煮,植物染料加上明矾,能保存很长时间。”

制作花笺需要临摹大量的名家书法画作,再将它们拓印在版上,童敏临摹的最多的是徽派山水画,新安画派的画作。他曾临摹了一幅渐江的小品,再花两天时间刻下,拓印,制作成花笺,备受欢迎。

最大的花笺作品是40㎝×60cm的一幅包公像及五言诗,临摹加雕刻,童敏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获徽工奖铜奖。

他还曾为《徽州木板年画》以1:1的比例复刻了清代年画《天地三界十方真宰》作为封面。有别于北方年画的粗犷风格,童敏觉得徽派年画色彩淡雅,线条缜密,风格婉约,很有魅力,“起初以线刻为主,后来根据大众的喜好,加入了桃花坞年画的色彩风格。”

爱传统的“朋友圈”在变大

童敏出生于徽州,生长于合肥,从艺术专业毕业后,从事过装裱、绘画等相关行业,他看着合肥的文化市场渐渐孕育。“过去这几十年,可以说是没有市场吧,花笺几乎没人知道。”但随着多项传统文化的兴起,非遗项目越来越多,他决定复兴童寿记木板水印。

年,童寿记木版水印花笺工作室成立,童寿记的牌子再次挂起,年童寿记木版水印花笺成功申报蜀山区区级非遗。今年5月份童寿记木板年画获省级非遗,这也是唯一传承了徽派年画的非遗项目。

“合肥的文化土壤越来越好,我和我家人以前都没想过会有这样一个非遗馆,会成为传承人。”童敏在开设非遗馆的时候,家人非常支持,“父亲很高兴很激动。”

从不知道花笺,到定制花笺,童敏发现这几年对花笺有兴趣的人多了,“有不少人自己作画,定制花笺,花笺制作好了,再题上字或写上诗词,赠予亲友。”

作为小众文化,目前懂花笺的人整体数量并不大,但童敏对前景很看好,“文化的传承需要有市场,市场也有一个培育的过程。”年,他还迎来了一家企业的注资。

希望有更多的传承及运营人才

经常有市民路过时,走进徽燕花间语非遗馆欣赏一番,“家长很有兴趣,希望孩子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会特意带孩子来看看。”虽然就是看看,请教一番,这都让童敏很高兴。

为传承传统文化,让大家感受其艺术魅力,合肥市及蜀山区定期组织非遗进校园活动,童敏带着他的花笺与年画,让中小学生直观地认识了花笺与徽派年画。今年暑期,童寿记木版水印花笺进入场馆展出,迎来大批观众,展出结束后很快就有人来联系定制作品。

几日前,非遗馆开办了一场锦笺书札展,其中一幅是沈从文先生的亲笔信的花笺,在一张印有月季花卉图案的纸上,记录了服饰史相关内容,展现了花笺之美,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

“我们这个城市的文化元素在不断增加,非遗的传承及学习队伍在壮大。”童敏告诉记者,现在已有高校与他接洽,有合作意向,筹备开设选修课程。

学习的队伍在壮大,而现阶段人才的缺乏也是童敏不能回避的现实,“不仅仅是传承人才的缺乏,运营人才也同样缺乏。”他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有一支完整的产业人才队伍。

童寿记藏板有一百余块,题材广泛,涉及人物、山水、花鸟、博古、名人书法等,极具安徽人文特色,来源于集体审美意识,可以全面了解古代传统雕版技艺。他计划着力产学研,希望能将其打造成安徽的名片。

“文化的传承发展必须要有输出。”童敏告诉记者,作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合肥是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非常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输出。

(张娜詹伟伟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汪漪文/摄)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