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雨果墨水水粉作品《风浪或我的命运》官方图
了解维克多·雨果,看过他写的《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却不知道,他也是诗人、画家、装饰艺术家,他画的“水墨画”,甚至有中国画的影子。“熟悉的陌生人”维克多·雨果的这一切才华,将在上海明珠美术馆与巴黎雨果故居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维克多雨果:天才的内心”展览上首次向中国观众展示。
据明珠美术馆馆长李丹丹透露,展览中的多件展品是首次从雨果故居博物馆的墙上取下,走出法国国门出展。
装饰艺术家雨果
雨果很早就被介绍到中国,鲁迅是最早翻译雨果作品的中国作家,他曾在年以“庚辰”为笔名,翻译了雨果的《哀尘》(原题为《芳汀的来历》,出自雨果年所著《随见录》),这些早期翻译的面世,使得雨果在中国拥有极其广大的读者群。
图说:高城居中的畅观楼,皮埃尔乔治让尼奥所绘官方图
雨果身处19世纪的法国,他早期的绘画创作中就有一组“东方幻想画”,描绘他想象中的东方景观、中国建筑和人物,甚至有些建筑上的铭文都在模仿中国汉字。雨果对中国文化极为欣赏,他知道自己的中文译名,曾写过一首小诗《中国花瓶》。雨果收藏中国瓷器和艺术品,以此装饰根西岛住所“高城居”和情人朱丽叶·德鲁埃所住“高城仙境”。这两处居所由雨果亲自装饰设计,他从中式竹质屏风、瓷器和家具中汲取绘制人物花卉的灵感,为“高城仙境”创作了一组“中国题材画”,以此图案制作木刻彩绘漆板装饰室内。这两处空间成为雨果借鉴中国艺术,在装饰艺术领域探索的代表作。
图说:维克多雨果画像,里欧博纳官方图
如今根西岛的“高城居”,是一座琳琅满目的中国艺术陈列馆;“高城仙境”则成了巴黎雨果故居博物馆的“中国客厅”,雨果创作的木刻彩绘漆板全部陈列其中。此次上海的雨果主题展,不仅带来了雨果的“东方幻想画”,带来了“中国客厅”里最具中国风的彩绘漆板,也带来了“高城居”的度全景影像以及修缮访谈视频,给予中国观众身临其境的立体感受。
“水墨”画家雨果
雨果从年夏季旅行途中开始他的绘画生涯,用画笔记录下沿途风景,并在之后逐渐融入想象的成分,进入精神世界的探讨。尽管在雨果自己看来,绘画仅仅是个人消遣,“在写两节诗的中间,得以轻松一下”,他留下的画作却已超过幅,其中“水墨画”占了很大比例。他在给诗人波德莱尔的信中写道:“我只是在这些画里混合用上点铅笔、木炭、乌贼墨、煤粉、炭黑,以及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混合物,才能大体上表现出我眼中、尤其是我心中的景象。”他的绘画技巧糅合了不同笔触和线条,复杂精巧。
图说:雨果所绘“圣-桑普森”(或《凝视着风暴的渔夫之妻》)官方图
虽然雨果鲜少将自己的绘画与文学创作直接联系起来,但是这次大展上,仍然可以看到难得一见的、他为自己小说《海上劳工》所作的插画原作,画面描绘了暴风雨来临之际,一位面露忧色的女性焦急盼望着渔夫丈夫的平安归来,而画家通过对海天之际光与影的处理手法和对女性柔弱无力的描绘,增强了场景的哀怨凄婉之感。
巴黎雨果故居博物馆馆长热拉尔·奥迪内深情地说,自己所阅读过的雨果作品,几乎每一页,都有用笔划出的精彩词句,这些语句至今读来仍使他动容。他希望,借这个雨果在中国的首个大展,能够重新唤起阅读经典文学的热情,探讨文学与艺术的跨界、艺术与生活的融合。(新民晚报记者徐翌晟)
展览将于8月13日至12月1日进行,在这三个多月的时间里,观众可以欣赏到逾件雨果创作及相关作品,包含绘画、雕塑、摄影、书籍、书信手稿、室内装饰、日常用品等,感受隐藏在文豪光环背后、鲜为人知的生动侧面与蓬勃创作才华。展览按时间与重要作品的脉络梳理,分为五大展区,其中特别设置了雨果与中国专题区。
记者手记|雨果的B面
就像中国文人画,通常以诗书画印俱佳为人所称道,雨果在绘画、装饰设计等方面的天赋,被他的朋友、法国作家评论家戈蒂耶评价为:“把西班牙浪漫主义画派画家戈雅的明暗效果和意大利雕刻家建筑师皮拉内西的恐怖建筑糅合在一起。”
画家德拉克罗瓦在写给雨果的信中则说:“如果您决心当画家而非作家,成就会高过这个世纪全部艺术家。”
这一切的才华,在巴黎的雨果故居博物馆里得以体现。记得,在巴黎的雨果故居博物馆里,还有一间专门的客厅被中式瓷器、漆画、木雕、家具所充盈,甚至还悬有中式宫灯,上面绘有漂亮的仕女图。满墙的中国青花瓷盘,佐证了19、20世纪欧洲社会对于“中国风”的热衷。在这间客厅里,随处可见的雨果漆画作品,有凤凰图案,以及高鼻梁却身着清朝传统服饰的中国仕女侧面图,是雨果用自己的画笔表达对中国的感情。
这一切,都将在8月13日开幕的“维克多·雨果:天才的内心”展览上,呈现给中国观众。(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