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顽强奋斗,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和基层领导干部,我倍感振奋的同时,也在深入思考如何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作为政协委员如何助力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信心,不停顿、不放松,结合实际工作,集智聚力为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践行好委员的使命担当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确保取得最后胜利。
雄峻草原,妍辉绮彩,林峰苍莽,驯鹿点点——这是位于大兴安岭南麓的我的第二故乡——内蒙古呼伦贝尔扎兰屯市萨马街鄂温克民族乡猎民村,一个清幽静美的北国小村落。作为一名鄂温克族的全国政协委员,在我的眼中,绿意草原、白云故乡,不止是诗情,更多的是在诗情之外,那些曾崇拜太阳、执枪狩猎、逐鹿而居的同族,究竟是怎样生活的。我的民族鄂温克族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全国共有人。本世纪初鄂温克族放下猎枪,生产方式由狩猎转产为农耕和畜牧业。我在深入鄂温克族自治旗和八个鄂温克民族乡调研后,了解到由于历史欠账多、底子薄、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等多种原因,面临产业转型压力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民族地区地方财政困难问题突出,财政支撑经济建设、支撑社会公共服务发展力度明显不足。但鄂温克族人的性格像鹿一样,在山林里向着阳光自由奔跑,却从没有放弃过明亮的希望,哪怕在零下30多度的黑暗密林里,依然记得太阳的方向。执着、倔强、坚强,生活的困顿,从没浇灭对未来的希望。
鹿对于鄂温克人的意义是什么?鹿是鄂温克人的图腾。野生的鹿是我们民族狩猎的目标,但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让世代鄂温克猎人狩猎时只允许打公鹿,不许打母鹿。家里养殖的驯鹿是使鹿部落猎人赖以生存的工具和朋友。我记得我曾和采访过我的记者说,“以前,猎民早晨见面时,最先问候对方家里的驯鹿。”在国家出台禁猎措施之前,如果驯鹿没有回家,鄂温克人会带着列巴背着猎枪,沿着鹿蹄印到森林里去寻找,经常需要几天或者更久的时间……故事感人,现实却是残酷的。如何保护中国最后的驯鹿物种种群?如何改善猎民生活?如何传承民族文化?在脱贫攻坚的路上,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中。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到“要紧紧围绕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多搞一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多办一些顺民意、惠民生的实事,多解决一些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让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当脱贫攻坚战打响,借着内蒙古自治区精准扶贫如火如荼的草原春风,应当因地制宜,在大兴安岭北部地区的使鹿部落建
立驯鹿的养殖、繁育、保护基地,同时落实好驯鹿的养殖补贴和保险制度。在大兴安岭南麓地区,建立梅花鹿养殖示范区。激励新一代的年轻人学习鄂温克语和饲养鹿的知识,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
在今天也是当地脱贫攻坚的前线,我来到萨马街鄂温克族猎民村,看着村干部指给我的方向:透过夏日午后的点点阳光,一处木刻楞房子在几间高大的红砖大瓦房的映衬下,显出一种桀骜挺拔。恍惚间,竟然有一种远古和现代交相辉映的悠远感觉。但我意识到,我可不是欣赏诗情画意美景的,“这是不是韩志明家?”“是啊,看这个木刻楞就知道了”村干部笑着说道。“韩志明,木刻楞……”我想到了几年前第一次见到他的情景,当时我的视线久久没有从他脸上移开……
韩志明,瘦得眼睛深深陷进眼眶。光线昏暗的木刻楞里,两个孩子的衣服和身后的土墙一样斑驳。见到我,孩子们有些不知所措,紧挨着站在一起,左脚搓着右脚。家里没一件值钱的家当,几床被子摊在床上,破烂得像蜘蛛网。地上丢着几个箩筐,大大小小20来个土豆就是全家人的口粮。
我眼里看着,心中生出酸涩。几百户村民,三分之一都是家中破烂不堪。贫穷,这是历史曾留下的一道难题,也是我们现在必须解决并跨过的一道关口。
“如果让你生活变得好起来,你打算怎么做?”
“想贷款买梅花鹿,发展养殖业!”
萨马街鄂温克民族乡猎民村党支部书记白铁生的回答有些急切,仿佛给他几头梅花鹿,立刻就能让它们立在院里吃草奔跑。
“除了贷款,你还需要别的帮助吗?”
“不需要,别人能做的我一样能做。”
这句话的声音不大,可是却在我心里激起了一阵震荡,这个村党支部书记顿时在我眼里变得高大起来。
和韩志明一样的很多猎民村村民,在村委会和扶贫干部的指导扶持下,充分利用国家民族政策壮大集体经济。年该村利用少数民族发展项目50万元资金,在原有特种养殖基础上购入种公鹿及基础母鹿,发展梅花鹿养殖,目前产值达到10万元。
民族文化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萨马街鄂温克民族乡猎民村两委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找对路子”的思路,在落实好各项扶贫政策的同时,积极探索和传承民族文化,助力贫困群众致富增收。鄂温克族崇拜太阳,狩猎文化和森林文化深深地根植于社会生活中。用牛、羊等各种皮毛制作的“太阳花”寓意温暖吉祥。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猎民村鄂温克族女同胞组建了这个工艺品专业合作社,通过走出去学习,学会后创新的思路,从小小的“太阳花”制作开始,先后创作出太阳花、撮罗子、桦皮盒、皮毛画等6个系列、13个品种的民族手工艺品,带动13名妇女就业。猎民村党支部书记白铁生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就拿“太阳花”制作来说,合作社提供原材料,小花5块钱、大一点的是15块钱成本,每个人一天除去收拾家务,最少都做十二三个,一天就能挣个百八十元。尤其是合作社还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研制出“十四冬”系列主题太阳花饰品,还根据客户需求量身订制珠子、宝石、玉石等高中低档产品,满足不同消费需求。
生活在改善,民族的文化也在不断传承,这就是猎民村源源不断的希望。精准扶贫,就要靠一个“干”字,这是在我身边的很多当地扶贫干部经常说的一句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挺起时代的脊梁,党领导的新时代长征在猎民村同样磅礴。学校、医务室建起来了,昔日的土路被公路替代,新建的混凝土砖瓦房鳞次栉比。用了3年时间,猎民村整体跨越了三四十年,成了一个脱胎换骨的新村。
如今,在“太阳花”的引领下,通过养鹿找到小康路的猎民村村民,在盖起新居时,有些人依然保留了那个曾经住了很久的木刻楞,诗意之美和现实之思,文化传承和守正创新正在这样融合起来,融为一体——“情”与“美”,“魂”与“新”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支持和民族文化的水乳之交。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扶持下,聪明、勤劳、勇敢的鄂温克族群众已逐步摸索寻找到适合的生产方式,万家灯火、富庶清平也孕育了新时代鄂温克民族新的时代之美。
“米替尼古荣,额日额都,米替尼阿米德日乐,俄日埃呀……”(鄂温克语音译: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富裕起来的鄂温克族同胞向我讲述内心的幸福。我将和我的族人一起见证:整体告别贫困,全面迈入小康。此情此景,让我不胜感慨。
——美哉,太阳花、鹿与路!
——壮哉,历史跨越之后的民族进步!
——伟哉,人类脱贫的传奇!
作者:杜明燕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副市长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
原标题:《鹿与路——“太阳花”指引下的狩猎民族的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