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很多传统的落后的东西都被历史的大浪潮给拍打在潮流之外。01文化创新,带来新的生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不得不说,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快”文化现象,快餐文化,像:某些快餐电视剧,电影,流行音乐,武侠小说,网络游戏等等。以至于很多人都无法静下心来认认真真读完一本书,也就更别说我国的“四大名著”。尤其是“红楼梦”,在晦涩难懂的排行榜上久居不下。因而,唯有进行实打实的文化创新,才能给传统文化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北大学生将鲁迅的多首散文诗运用到Rap的创作当中去。可谓是一举两得。这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也是对于文化的创新演绎。“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这对于传统文化转换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也展示出文化创新,可以给传统文化带来新生。近年来,传统戏曲,传统武术,传统剪纸等传统文化也在渐渐远离大众的视野。家具设计师周师傅,17岁时开始学习木工活。他院子里的方凳上堆放着锯子、凿子、尺子、锤子、墨斗、木刻刀具等传统木匠工具。坚守岗位几十年,他遗憾的只是涟水鲜有人可以继承这门手艺。无论是家具,戏曲,武术,还是剪纸等等,它都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修行。它们极大地考验着人们的耐心、细心、恒心。唯有愿意踏踏实实地干,坚持“工匠精神”的人,才有可能胜任,推动它们的传播,并将之发扬光大。没有年复一年的倔强坚持,哪来臻于完美的美好回馈。等待也许遥遥无期,但韧劲足,乐于付出的人,一定可以走到最后。02文化创新,喜闻乐见于百姓曾经看到过这样的话题:传统文化和通俗文化,究竟哪个更好?其实,这就像是在问:“网络文学有时乱象丛生,留它还是不留?”古往今来,人们对于各种文化优劣的争论从未停止。每个时代都有每个难念的经。传统文化和通俗文化,两者并不相悖,甚至可以相融。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优秀的、落后的、一些不好的,但总而言之,传统文化多指普通的传统文化,即可以被大众所接受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并不一定可以凭借古人留下的初始形式,而一劳永逸。不加以改善,也会消逝不见。而通俗文化正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传统文化经过创新可以转变为通俗文化,这是两者相通的地方。这样的创新形式,被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即便是文化程度不高,也可以进行观赏。不落窠臼的美,往往最打动人心。而通俗文化之美,一方面也由此孕育而出。尽管通俗文化中也藏着不好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条道行不通。正如网络文学中的一些乱象,也并不意味着要将网络文学扼杀。每一个新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要经历许多过程,才能最终实现完美的蜕变。喜闻乐见于百姓,自然也并非一日之功。近些年来的文化创新,诸如:《朗读者》、《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还有一些音乐像是《琵琶行》、《滕王阁序》等。这些正是新时代下孕育出的文化创新的产物,也许还有某些方面不足,但却一直在路上。03文化创新,展现出国人的文化热情21世纪新时代,衍生出许许多多新奇的事物。有时,对于传统文化,求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接棒传承,这毕竟很难。但是,不将它们束之高阁,却是能力范围之内的。而如今的社会氛围,有很多国人开始着眼于传统文化,企图用创新的方式,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能量,推动传统文化纵深发展。这也表现出国人高涨的文化热情,不禁令人感到欣慰,对于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至关重要。还记得高中时与语文老师讨论这个话题,我坚持“优秀传统文化一定不会过时,也不会被时代所抛弃”的观点。而语文老师也不急着和我辩论观点,他只是和我讲了他以前的一些经历。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特别喜欢看书,经常去报刊亭买报,还有那种旧式的移动卖报车。听着老师的描述,我仿佛打开了跨时空穿越之门,真实地看见了老师所经历的场景。一切都历历在目。后来,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传统文化会逝去,即便是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其实也不例外。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积极乐观地接受,并且如果可能的话,想好应对的措施。我知道你非常热爱这些,但是,历史进步必然意味着淘汰,你不要太过悲观。”当时,我点点头回答说:“老师,我知道了。”现在想想,的确是如此。即便是再优秀的传统文化,它得不到传播和发展,也依然会面临失传,式微的困境。想走出困境,靠的一定是千千万万国人。国人兴,则国家兴;国人强,则国家强。国人文化热情高涨,乃民族之幸。文化热情,有利于我们建设更加美好的文化家园,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传递文化的微光,汇聚成点亮一个国家的满天星光。文化道路不一定是踽踽独行,成长创新的路上,有你亦有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