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三万多块古籍雕版,开设线装书坊延续古人刻书,做书籍装帧设计出“最美的书”,还曾开设私人雕版博物馆做公益展览,经营四家模范书局……在拥有多重身份的姜寻心目中,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爱书之人”。
他是整个书店的灵魂所在
早晨不到8点钟,模范书局的创始人姜寻已经从睡梦中醒来,在咖啡香中开始处理邮件,完成一些需要在家处理的设计或文案。9点左右,他走出门,开始每天的巡店。
模范书局独特的历史感与浓浓书卷气息使它在实体书店中独树一帜,在杨梅竹斜街、天桥艺术中心、金融街和中华圣公会教堂逐渐蔓延开来,形成了四家气质不同却风格独特的书店。作为主理人,姜寻几乎每一天都会沿着街道到四家书局走一遍,甚至是两遍。
如果有重要的客人拜访或是媒体采访,姜寻都会安排在上午接待。工作中忘记午餐是时常发生的,往往到了两三点钟才想起来用餐。下午的时候,姜寻通常会在杨梅竹或是诗空间。如果是晚上7点之后,你大概会在金融街购物中心找到他,回到家的时间通常都是在10点之前,往往这个时候女儿已经睡下了。回到书房,姜寻开始了夜晚的工作时间直到午夜……
“他是整个书店的灵魂所在。当你在书局偶遇到一个半长发的男子的时候,或看到他行色匆匆的背影,就会知道——一个真正热爱书籍的男人就是那个样子的。”作为妻子,邢娜将五年来丈夫的热爱与付出都看在眼里。“展览。旅途。签售会。研讨会。姜寻先生身体力行地从事着与书籍相关的事情,他是享受的并且快乐的……每一场活动,每一次读者见面会,甚至每一张的海报,都是他的亲力亲为。”
从杨梅竹到圣公会教堂
年9月,模范书局的第一家店在前门杨梅竹斜街诞生,在这条小街上复现旧时的民国书卷情致。老式的家具、老门板铺就的木地板,以及毛边本、线装书、签名本等各类藏书……书店的诞生源自于姜寻的一件心爱的收藏之物——民国年间杨梅竹斜街富晋书社手抄本售书目录《北平富晋书社书目》。
姜寻夫妇第一次来到这条街上,不禁赞叹“全北京居然有保存如此完好的建筑”,而青云阁旧址的出现更让他们想起十几年前的旧藏,“直觉就是一定要把当年的这本书店手抄本送还到这趟街上。”前前后后耗时一年,《北平富晋书社书目》百年后终于再次回到了杨梅竹。
年,具有人文温度的模范书局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开设分店,清代的隔扇,宣纸铺就的墙面,细说天桥历史与戏剧艺术的书籍静静摆放,期待着一出好戏的戏迷观众,同样可以来此翻开一本质朴温暖的小书,在书页中率先阅读一段静谧的传奇故事。
年,模范书局进驻商业中心,在金融街购物中心,明式简约的铁艺书架,还有姜寻痴迷的布艺和缂丝艺术,以及情致巧妙的文创产品为来往的人群带来一方暂时告别喧嚣、休憩心灵的“流动书房”。
年,第四家店模范书局+诗空间在中华圣公会教堂旧址修旧如旧惊艳亮相,透过玻璃花窗照进来的空灵的光,由人工手洗出来的墙壁原色以及时隔百年宛如原样的穹顶,打动了太多读者的心。拥有年历史的老教堂,成为了网友之间互相安利打卡的“最美书店”。
姜寻希望读者来到诗空间,可以看到这栋教堂如年初见那般,“模范书局诗空间是我们在今年开业的一家非常特别的存在,改造升级了一家老教堂,这里的客人都是慕名而来的,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蜂拥而至,应该是从2岁到80岁的读者,都会想来一探究竟的书店。”
高昂的房租令人步履维艰
几家模范书局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但是来到书局的读者却是不相同的。“杨梅竹斜街的创始店,地处于北京新兴的很文艺的胡同之中,客人都会以文艺青年为主,或是喜欢逛胡同的客人们。每到公共节日,外地的客流也会非常明显;天桥艺术中心店地处在演艺中心以及亲子活动的区域,我们在书的分类上会主要以戏剧、电影以及亲子为主打,客人会以周末逛街的小朋友跟家长还有看戏的人为主;金融街购物中心店是我们打造的一家商场店,读者们主要以金融人士为主,这家店我们主打的是文创设计。”姜寻说。
主理着四家模范书局,姜寻深刻地体会着实体书店所面对的艰难环境和生存压力,以至于感叹,“在做实体书店的过程中,如果这个老板没有很强的社会责任心,没有强大的内心,他很快就会倒下。”
“如果所有书店都没有生存的压力,行业可能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高昂的房租,都会让我觉得透不过气来。”姜寻坦言,对于实体书店所面临的生存环境来说,房租一定是压垮书店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现在人们喜欢网购,实体书店可能更多是作为选书的地方存在的,人们再也不愿意在实体书店消费买书,所以实体书店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高昂的房租同样会让开书店的人觉得步履维艰。”
“对我而言就是平衡,人们不愿意买书但是可以在书店里看书买咖啡,同样会带来一些日常的流水,让我们可以坚持下去。”除了咖啡,模范书局也在一直进行文创设计,包括姜寻亲自设计的汉字魔方等。不过,姜寻谈到,“我们依然是靠卖书来生存的。”
“接下来我们并没有非常明晰的开店或者迅速扩张的计划,但是我们依然是喜欢有历史感的老房子,这会是我们感兴趣的,也是想要去挑战的。我们升级过民国年间的小楼,有幸参与这间老教堂的改造。对于城市而言,我们可能还是会选一线城市或者有历史感的城市,都会是模范书局感兴趣参与的。”
把每件事情做好的“爱书之人”
模范书局的取名也源自书籍印刷的器具,活字为“模”,盛器为“范”。可以说,模范书局与姜寻对于雕版与书卷的热爱是分不开的。
除了模范书局创始人,姜寻也是国内拥有古雕版最多的收藏家。藏品多达三万多块,姜寻曾亲自设计的诗集《姜寻诗词十九首》,采用木刻雕版线装的装帧方式,在限量的每本诗集封面上都装饰有一块雕版残片,被评选为“中国最美的书”。他还曾主持创办了一家雕版博物馆,展出三万多块雕版藏品中的珍贵精品,让观众可以免费到馆参观。
“在我看来雕版是书籍的母体而已。中国四大发明,造纸术以及印刷术都与书籍相关的。”姜寻对于雕版的痴迷也源自于对书籍的热爱。“雕版对于这个社会基本上没有任何用处了,只是我愿意把这些‘文化遗产’好好收藏而已。”
姜寻还开设了一间线装书坊,邀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义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王文达等老手艺人,延续古人刻书的过程。一本线装书的诞生需要经过雕版、印刷、衬页、拣页、齐栏、打眼、钉纸捻、上皮、裁书、包角、订线等多重工序。与诺贝尔博物馆合作的莫言《大风》线装书,经过精雕细琢前后花费近一年的时间。相比现代印刷,制作线装书需要更多的时间和人工,也需要更多的心血和投入。“我做了我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十几年坚持做一件事情,投入大量资金以及人力物力去做这件事情,我能做的就是让这些人可以继续做这件事情,而不至于失传。”
收藏三万多块古籍雕版,开设线装书房延续古人刻书,做书籍装帧设计出“最美的书”,还曾开设私人雕版博物馆做公益展览,经营四家模范书局……这一切,都展现出汉字之美、书香文化和文人风骨。而对于姜寻自己而言,初心十分简单而纯粹,就是源自于对书籍的喜欢和热爱,“只是一件一件事情做好就好,我心目中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爱书之人’吧。”(文/张嘉玉)
人物简介
姜寻,模范书局创始人、诗人、设计师及古籍收藏家。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历年来在北京、上海等地举办大型美术展数十场。专注于图书封面设计,为国务院国管局、文化部、财政部、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协和医科大学、中华书局等单位设计图书封面及相关产品百余种,并获得“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装帧设计奖”、“中国最美的书”等多个奖项。喜好收藏鉴赏,尤其对古雕版收藏研究颇有造诣,是国内收藏古雕版最多的收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