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丨王明兴让传统村落成为现代化美丽乡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美丽乡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年以来,永州市共有85个古村落被国家住建部命名为“中国传统村落”(以下简称“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是指民国以前所建的村),其中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15处、省级28处、市级24处。共有户籍人口人,常住人口人,耕地面积亩,山林面积.7亩,主要发展种植、养殖、旅游等产业。这些村落历史悠久,古建筑多,拥有丰富的文化和自然资源,蕴藏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地域文化传承的最好见证,是世世代代居住人民的乡愁记忆,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一、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旅融合发展彰显活力。

(一)古建筑彰显江南民居风格。永州古村落的建筑依山势而建,讲究风水,左青龙,右白虎,“前有照,后有靠”特色明显,各县区古村落风格也各有不同,祁阳、东安、零陵、江华、蓝山、双牌的古村落,以大家族宅院为主,环环相扣,户户相连;而宁远、新田、江永、道县的古村落,都会单设祠堂,以祠堂为中心向四周布局独栋民居,往往以巷道相连;零陵大庆坪的古村落,就地取材,用石头堆砌而成;宁远的古村落注重牌楼、祠堂和戏楼的精美构建,成为湘南民居独具特色的建筑外貌特征。零陵区涧岩头村的周家大院,是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后裔迁移至当地而建,于明中期生息繁衍至今,历26代近年。整体布局为六大院落。六大院落呈北斗形状分布,规模庞大,占地百余亩,其布局井然有序、层楼叠院、错落有致,在格局上既各自独立成院,又相互和谐连接。周边锯齿岭、凤凰山(打鸟岭-鹰嘴岭)、青石岭三面环山,青山巍峨,群峰竞秀,青翠层迭;进贤涧溪出千山万壑,蜿蜒曲折,相会于斯,环绕存钱,水清如镜”(出自《古郡零陵》王衡生)。村内小桥、田园、层楼叠院与山水相携,造就了人文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大山水园林景致。江永县兰溪村(勾蓝瑶寨)至今保留有明清时代的民居近百栋,石碑现今仍保存较好的有百余块,形成别具特色的瑶寨景观。村内瑶族民居具有典型特色,房屋墙体均是用红砖砌成的人字形风火墙,内有檐饰彩绘或砖雕,点缀精致的木花格窗。特别是这里的门楼建设极为讲究,上村石鼓金亭门楼分别由16根直径30厘米以上的木柱架接而成,为3层结构。每根木柱下面布置青石雕花抱鼓石、梁坊雕花,门楼内架设木凳供人歇息或举行小型聚会。新田县龙家大院建于元代以前,建筑格局为3堂9井24巷48栋,有“村连幽径拖青黛,门瞰群山拥翠微”之村貌特征。村民是东汉刘秀时期零陵太守龙伯高的后裔,其始祖龙自修作为龙伯高的守墓人,大约在宋神宗元丰年间从零陵迁徙而来,至今有年历史。

(二)古村落文化遗存丰富多彩。传统村落古建筑群建造年代久远,形制各有差异和特色,承载了独特的“非遗”、历史记忆、宗族传衍、俚语方言、乡约乡规、生产生活方式等,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和强大的文化魅力。

1、姓氏祠堂,传承家族根脉文化。永州的古村落几乎都有姓氏祠堂,如李家祠堂、柏家祠堂、欧阳宗祠、胡家宗祠、周氏宗祠,等等,无不都刻下家族文化传承的印迹。

2、理学思想渊源流长。永州几乎所有周姓家族古民居都明显体现“太极八卦”“天人合一”的理学思想。如祁阳龙溪村始建于明弘治十一年(年),初创老屋院后又历经年十三代子孙拓建而成,是一个典型的单姓宗族聚落,谱系结构完整,宗祠规制完善,有严谨的祖制与约规传承,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凝聚了宗族孝祖敬宗的传统人伦、儒家的仁义道德、道家的清静旷达与“中庸”“中和”思想以及历久不衰的农耕生活民俗风情,体现了重要的湘南文化历史信息。在大院的整体布局上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建筑的具体规划中,又反映了轴线对称、向中呼应的传统观念和哲理思维。

3、雕刻丰富。永州传统村落都有雕刻精美、内涵丰富的木石雕刻。龙溪村李家大院整体看来简朴淡雅,但在其优秀传统建筑文化和家族门风上却极为大胆活泼地倾注了前人的思想智慧和艺术匠心。现保存完好的上、下院民宅,无论是雕梁画栋,还是木刻的雀替、驼峰、桃檐、牵枋、花格门窗,是翼角堆塑、墙头彩绘,还是石雕的石狮石象、门槛柱础,无一不精雕细琢、形象逼真、神情生动,具有很高的审美意趣和艺术价值。

4、传统村落军事文化相伴而生。(1)建筑布局和设计包含军事攻防的理念。传统村落古建筑群中的建筑布局、巷道、炮楼的规划、格局和建造等都体现了易守难攻、关门打狗、迂回作战、居高临下、隐蔽攻防等军事理念及其文化,如炮楼、寨门等古建筑,就是专门修建用来抵御外敌的。同时,村内巷巷相连、户户相通、易守难攻,便于村民守望相助、齐心协力保卫家园。江华瑶族自治县牛路村共有古炮楼8座,青砖基础,土砖结构,三层正方形,分布在村落的四面八方,四面有枪眼和瞭望用的方形窗口。每座炮楼相互呼应,可用枪炮远距离射杀来敌。整个村落形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火、防盗、防匪”的防御体系,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南楚边陲之地的民族冲突和当时社会动荡的历史状况。道县小坪村形成于西汉末年,村民随军从山东迁入,一边戍守边界以防南越入侵,一边屯田开荒以补家用。随着平定南越叛乱成功,战事稍停,本地驻军转为平民,就地安家耕作,村庄始有定址,初具雏形。小坪村地处山区,历代村民防匪意识强,村子周围都建有高大厚实的寨墙和炮楼,村内巷与巷之间都设有厚重的防御门,平时村民在村内各巷可自由出入,一遇匪情便可迅速关闭防御门,巷道之间成了死胡同,即使敌人进入村庄,村民也能齐心协力,迅速战胜外敌。蓝山县虎溪村古山寨地势险要,四面悬崖陡壁,只有一条通道上山。山脚有一道寨门,用石头砌成,是古代用兵的驻地,易守难攻,距今历史悠久。江永县兰溪村防御系统特色鲜明,瑶胞利用周围山势,在9处山口修建了坚实的城门,有“九城十门”的说法,至今遗迹尚存,清晰可辨。(2)独特的湘军文化。享誉湘军的三大营:精毅营、仁字营、疑勇营都在永州,整个东安的古村落、宁远、道县部分古村落,都烙下“湘军”印迹,从太子少保的席宝田,建威将军何绍彩、荣禄大夫石焕章,到叶兆兰、唐本有、唐元甫、荣维善、王德榜等几百人之多,古村就是见证,古村能诉说故事。东安县横塘村的周家大院,多年间出过文武百官67人。年,红军将领王首道(曾任广东省委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因“宥日事变”,不得已从祁阳转移,辗转来到周家大院,在一个隐秘的田庄屋,居住了近一年时间。年11月,“湘江战役”红军突围时从广西经过周家大院,很多受伤的战士在此养伤,帮助群众干农活促生产,带领群众开展武装斗争,打土豪分田地,大力宣传红色革命精神,在周氏宗祠的梁架上书写了“苏维埃政府、工农红军老乡”等宣传标语,至今保存完好。许家桥将军府位于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梳子铺乡许家桥村,始建于元末明初,清道光时曾进行维修,形成现有格局。将军府坐东朝西,现存半圆形月台、门楼、水池、长方形月台、公厅屋、横屋、围墙、许氏宗祠、石桥及相关附属文物,总建筑面积平方米,规模宏大,布局大气,建造精致,是永州市现存时间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将军府院。年10月,国家文物局批准修缮许家桥将军府。

5、传统民俗丰富多彩。传统民俗习俗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从历史沿袭巩固下来的稳定的社会风俗和行为习俗,是维系家族情缘、传承历史文化的精神载体。零陵区芳香村古建筑群位于零陵区大庆坪乡,整个建筑坐北朝南,为单元式二进三开间砖石结构,墙头施彩绘。现保存完好的民居有二十余栋,占地面积余平方米,有住户20户,村落布局合理,型制规整,做工讲究。年,该村对一批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进行重新修缮后,村里鸣炮奏乐、杀猪宰鸡,举行了集体上梁庆典仪式,以此来祈求房屋永固、生活美满。上梁前,提前将一对古钱币(一般是方孔青铜钱)、一双新红筷子、五色新布条用红线捆到一块香木上;上梁当天,新房里里外外贴上大红对联,屋脊的主梁系上香木、披上大红布,主人在新房子里放礼炮、点响鞭、摆宴席,喜气洋洋。江永县兰溪村除了古建筑多、碑刻多以外,瑶胞的节日也很多。勾蓝瑶几乎每月都有节日,除正常的节日外,还有诛鸟节、尝新节、洗泥节、中元节、盘王节等,每节必戏,每节必舞。节日期间,勾蓝瑶胞或跳起大鼓舞,吹响芦笙,集体欢庆;或耍龙舞狮,走村串户,请来戏班唱上三天三夜,这些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江永县古调村有独特的嫁娶定亲仪式。由媒人介绍,男女双方同意后择定吉日。先由男方托媒人拿四只鸡蛋通知女方,曰“下定蛋”,然后选择吉日过礼,男方将礼金、衣物、猪肉等礼物交送女方,确定嫁娶佳期。出嫁前一天晚上,女方要坐歌堂、哭嫁,辞别祖宗和家人。婚嫁当天为正日,中午是正餐,下午4至5时哭嫁下楼、上轿。上轿前,亲人在轿门口敬酒辞行,谓之“饱杯”,然后进轿由四人抬轿至男方门口停下,鼓手吹打,唱佳期诗,伴郎杀鸡敬神,由男方待娘牵引下轿,入家门后拜堂成亲,晚上“坐席”“闹洞房”,次日男女到女方家吃中饭,称“回门”。江华牛路村长期以来保留了跳长鼓舞、坐歌堂、唱蝴蝶歌、唱老人公、瑶歌对唱、女子舞龙、织瑶锦、穿瑶服等民族传统文化习俗,使上五堡瑶族独特的文化得到了弘扬传承和传播发展。瑶族盘王节是瑶族人民祭祀其始祖盘王(盘瓠)的盛大节日,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自年起,江华县每年都举办了瑶族盘王节活动,由政府统一举办,各乡镇村寨派出队伍,选送歌舞民俗节目参加。同时民间也举办了盘王节活动,农历十月十六这天,全村男女老少都穿上盛装,唱瑶歌、舞长鼓、演民俗,展示传统技艺、舞龙舞狮,人数达上千人以上,热闹非凡。

(三)传统村落产业发展彰显新气象。

1、传统产业持续发展。传统村落普遍自然条件优越、水利资源丰富,传统农耕文化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大部分传统村落迄今仍以水稻、蔬菜、水果、茶叶等传统产业为主要经济来源,一些传统的种植、养殖技术,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如新田县乐大晚村属丘陵地貌,海拔约-米,坐东朝西,依山傍水,风景如画,村前是一马平川近千顷的富硒土壤良田,村后山岭连绵。土壤为紫色土,磷钾晒含量高,呈碱性,土地松散,透性好,适宜种植烟草、花生、豆类等经济作物。该村总面积亩,林地亩,森林覆盖率55.89%,经济林树种以马尾松、杉树、油茶林为主;耕地面积亩,粮食作物以稻谷、玉米、薯类、豆类为主,农民耕作一年分两季,春夏季种植烤烟,烟后插水稻,称“烟后稻”。经济作物有烤烟、豆类、蔬菜、瓜果等。全村以农业为主,90%为农业人口,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种植黄烟和水稻。宁远县大阳洞村土壤肥沃、阳光充足、冬夏温差大,适宜种植粮食、蔬菜、果林等农林作物。村落产业主要以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等为主,产业结构合理,致富有保障。目前村民主要种植甘蔗、水稻、玉米、烤烟和水果,年村民人平纯年收入8元。江永县古调村在新中国成立前整体经济结构较为传统单一,主要种植红薯、玉米等经济作物。新中国成立后至70年代末以种植水稻为主,种植香芋、红薯、玉米为辅。80年代后,大力发展以香柚、夏橙为主的水果种植,现经济产业已实现多样化。有生猪养殖、水产养殖等,特别是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务工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香柚、香菇、香米、香芋、香姜为当地五大特产。

2、文旅融合发展彰显新活力。江永县出台实施《江永县勾蓝瑶寨创建4A级景区对标提质建设方案》《湖南省江永县兰溪瑶族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提升村民文物保护意识,完善村内基础设施。目前勾蓝瑶寨有9道城墙、22座明代民居、51座清代民居、68座古庙观,以及凉亭、门楼、守夜屋、书屋、商号等古建筑,还有十分丰富的瑶寨民俗文化,有脉络清楚的民瑶形成痕迹。先后被评为国家级4A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二、破解传统村落发展难题,建设现代化美丽乡村。

目前,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少,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传统村落“空心化”突出。全市85个传统村落,常年在外务工和在外地居住的人,占户籍人口的22.61%,常年在外务工和在外地居住的人口占户籍人口40.00%以上的传统村落有17个。零陵区大庆坪乡田家湾村,常年在外务工和在外地居住的人,占户籍人口人的60.25%。宁远县湾井镇下灌村,常年在外务工和在外地居住的人,占户籍人口人的58.69%。新田县龙家大院,常年在外务工和在外地居住的人,占户籍人口人的51.81%。由于人口外出务工或举家出村进城镇建房或购房,原在村的房成了“空巢房”,村成了“空心村”。

(二)古建筑毁损严重。由于年代久远、风吹雨打、地面潮湿、采光欠缺、交通不便等原因,传统村落古建筑除了少数老人居住,大多都废弃,部分古建筑残垣断壁,濒临坍塌,有的成片倒塌。传统村落中的石狮、石鼓、石水缸、石门墩、石凳以及建筑内部的精美木雕、外墙上的彩色图案、祠堂悬挂的大幅匾额等,有的已经褪色,有的残缺不全,有的被盗拆变卖,破坏了传统村落的历史风貌和文化韵味。

(三)文化传承面临断代。改革开放以来,村民走出传统村落,外出打工,进城务工经商,从传统文明进入工业文明,从民间村(居)落文化进入城镇文化,传统村落中的宗祠文化、民俗礼仪文化、耍龙舞狮凤舞、木雕石雕和传统美食制作技艺等逐渐淡化,有的被遗弃,有的已失传。江永县桐口村、夏湾村、荆田村、下新屋村、河渊村5个女书流传村,其女书是现在世界上唯一存在的妇女专用文字。它的发展、传承及其为符号承载的文化信息构成了女书习俗。《女书习俗》已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女书习俗》代表性传承人先后3次走进联合国展示《女书习俗》及女书书法作品,女书书法作品已成为国家送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礼。女书的流传是老传少、母传女,世代传袭。当地女孩不再学习女书,女书传承后继乏人。

(四)规划实施不力,损害古建筑及其文物的现象时有发生。目前,国家层面尚没有一部能完整涵盖和完全适应于传统村落保护的法律和行政法规。永州市制定出台了《永州市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发展指导意见》《永州市传统村落保护整体实施方案》,各县区编制了各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但都不具有法规的刚性要求,实施不力,损害古建筑及其文物的现象时有发生。(1)县区存在“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没有出台保护抢救的相关文件,没有做到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没有专门组织或安排专人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和管理。(2)主体责任不明确。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到底归口到哪一级具体负责,目前还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乡镇、村的责任不明,村民也没有保护传统村落的主体意识。古建筑年代久远,人口变迀,不少古建筑处于无人住、无人管的自然毁损状态。当地村民认为,古建筑的保护,是政府或屋主的事,与自己无关。(3)损害古建筑及其文物的现象时有发生。随意随时随地拆除古建筑、古巷道等现象时有发生,偷盗传统村落文物的现象难以有效制止。

(五)保护与发展资金缺乏。近年来,传统村落维护和修缮资金主要来自中央财政专项经费,实际需求资金的缺口大。传统村落经济发展自我造血功能较弱,加之生活方式的改变,产权人宁建新房不修旧房的现象较为普遍,缺乏对古建筑群自我保护认知和发展的能力。年,永州市85个传统村落的居民人平可支配收入为元,比全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元少元。

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化留下的最大遗产,是不可移动的珍贵文物。传统村落是在人与自然、社会等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承载着历史文化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与变迁。新时代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必须加强对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使传统村落这个民族的宝贵遗产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加强规划引领。(1)深化调查。永州市已有85个古村落取得“中国传统村落”命名,还有不少古村落没有取得“中国传统村落”命名。对这些古村落的传统形态、街巷格局、水系驳岸、地貌遗迹、文化遗址、砖雕石刻木刻、名木古树和古建筑等文化遗存再进行一次地毯式的摸排与调查,为下一步保护和积极申报进入名录和连片申报项目提供第一手资料。(2)明确目标。充分利用传统村落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将有条件的传统村落建设成为历史文化名村、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乡村振兴示范村,成为留住人员、留住“乡愁”、留住中国农耕文化、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美丽乡村。(3)完善规划。根据国家住建部对传统村落保护由单个村改为按传统村落片区开展整体保护、合理利用工作的新要求,按照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市、县区分级制定传统村落片区整体保护发展规划,完善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将传统村落片区整体保护发展规划、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列入市、县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生态资源保护规划、国土利用规划、乡村振兴规划。

(二)加强依法保护。根据国家有关法规,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台《传统村落保护条例》,明确传统村落和传统村落片区保护的范围、重点(古建筑、古巷道、文化遗存等)、责任主体及其权利和责任与义务、政策措施等,做到依法有力有效保护传统村落。对随意毁损古建筑和盗卖古建筑文物的人员,依法从快处理;对制止、检举毁损古建筑和盗卖古建筑文物的人员,给予奖励。

(三)加强抢救保护。将传统村落进行分类管理,通过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数字化保护、全面性保护利用等多种方式,统筹推进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1)抢救保护古建筑及其文物遗存。对每个传统村落的每处古建筑都要明确保护等级,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对具有建筑学价值、文物文化遗存丰富、曲型特色突出的古建筑,实行重点抢救保护,对其中毁损的古建筑实施“原址、原物、原状”修缮修复。对已经成为危房,且不能修复的,依规定该拆除的明确责任人限期拆除,严防安全事故的发生。(2)抢救传承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和非遗文化。鼓励年轻人学习研究、传承弘扬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和传统建造工艺等非遗文化,培养年轻一代非遗文化传承人;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大学学生开展传统村落课题研究,在大中小学校开设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和建造工艺等非遗文化实践课程,开展传统村落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展示展演活动,促进文化传承;可以组织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到传统村开展研学活动,让他们观赏传统村落村史村貌,感受传统村落的文化魅力;可以鼓励文化人士深入传统村落,调研挖掘村史及其人文文化,创作反映村居文化、生产生活习俗、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鼓励民间艺人组建地方传统文化队伍,鼓励学者和专家进行地方传统文化课题的研究,利用民间艺人、文化爱好者传播传承传统村落优秀传统文化。乡镇和村委会可以利用民间重大节日,开展民间工艺展览、民族歌舞表演、民间故事传说、传统文化知识宣传等活动,丰富村民生活,宣传传统文化。(3)加强对村支书(主任)的传统村落抢救保护专业培训。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利用高等院校,统一进行专业培训,丰富专业知识,增强主体意识,做到有效抢救保护传统村落。(4)加强对传统村落的宣传,增强社会共识,形成保护和利用、发展传统村落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落实保护主体责任。(1)明确政府责任。传统村落是中国最小的聚落单元,凝聚着血缘与地缘关系,是民族的宝贵遗产,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根。市、县区两级政府都要将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永州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市、县区领导乡村振兴重点联系乡村,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持续推进传统村落有效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县、乡镇两级政府都要成立专门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协调解决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要组织实施好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工作。(2)明确古建筑“管护人”。对传统村落古建筑及其文物实行“管护人”制度,对无主古建筑或长年无人居住和维护的古建筑及其文物,明确村委会为古建筑“管护人”,由村委会干部负责维护管理,给予具体从事管护工作的人员一定补贴,其补贴列为县区财政预算安排。

(四)多渠道筹措保护发展资金,建设传统村落现代化美丽乡村。(1)多渠道筹措保护发展资金。充分利用传统村落的生态资源、古建筑及其文物和文化资源,进一步完善“永州市传统村落片区保护项目”,积极争取进入国家项目笼子。市、县区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社会经济能人、成功人士、各行各业杰出人才到传统村落投资投技术,采取合作、合股或公司化经营等方式,参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鼓励支持以县区为单位设立传统村落保护基金。(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每个传统村落都要尽快建设数字博物馆,古建筑规模比较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要建设村史博物馆,充分展示本村的村史村貌、人文历史、农耕文化、村落生产生活习俗、社会礼仪、宗教信仰等,让传统村落的历史魅力充分绽放。加强传统村落古巷道原貌修缮修复和供水、供气、环保、电网、交通、道路、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与农村集镇、县城的互联互通。通过努力,实现传统村落生活设施便利化、现代化,村容村貌整洁优美。(3)加强产业发展。产业强,则村强民富。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利用现代信息和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好传统村落具有本地特色的种、养、加工业和农村电商;同时,要进一步利用好传统村落的生态绿色资源富足、古建筑及其文物文化资源深厚的优势,发展好文旅融合产业,促进村强民富。

作者王明兴,系湖南省永州市政协机关一级调研员。此文系参加年9月24日在广西全州召开的第七届漓湘文化论坛交流论文,刊载《第七届湘漓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