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前言
-叩问刀木-
叩是尊重,是不矜不伐的姿态
问是追寻,是深入学习的欲望
刀是工具,是联通艺术的路径
木是介质,是语言表达的承载
学生来美院是学艺术的,但艺术是什么,我们往往并不能够完全说清楚,它是一个相对笼统甚至有些虚泛的概念,我们需要选择一条路径去逐步认识什么是艺术,我自己就选择了木刻作为研究主体并把它物化为艺术作品的方式,相应的,每一个学生都需要找到他们自己的路径,沉浸其中,恍然大悟。
基于我们现在规模化和集约化的教育方式,学生更多时间是在上大课,接受艺术的通识教育,而我们正在进行之中的“特色工作室”教学恰恰类似于“师父带徒弟”这样一种零距离观察和辅导的授课方式,是对于规模化教育最积极的回应与补足,导师对于学员的引导和示范的作用会更加明显和突出,导师的个人沉淀与感悟对于年轻人的影响会更加直接。
但这绝对不意味着是要求学员去简单地模仿导师的创作方式,而是基于导师所虑所思、进退有据的创作过程以及贯穿始终的创作热情,让他们自身的认识方式与创作思维产生新的触动与生长。“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生猛与热情,不该被压抑,主动的表达是教学的必须。回看我的艺术生涯,也只是在某一点的创造性上发现了属于我自己的空间,我常说的“拒绝平庸”只是对于多数艺术创作趋同后流于平淡的逆向表达。我们的青年学员们应当要有一点艺术上的“反骨”,用逆向、多维的视角去重新思考和批判因循经验的惯性表达。
虽然木刻版画的媒介传播属性在印刷技术的迭代之中逐渐丧失,但我们仍然可以在原始的制版方式和人类保留下来的对这种特定材料的利用路径之中找到继续创作的空间,而这些呈现的可能性还远远没有穷尽,而且尚未被现有的其它艺术形式所取代。
回到我们的木刻特色工作室,我们绝不是要还原和复古传统的木刻技术,而是要去发现和发散木刻表现语言的更多可能性。木刻版画是一种间接性的艺术,这是它区别于其他艺术类别的重要特征,一般认为木版画家注重版画主体语言独一无二的地位,而漠视材质本身参与表现的更多可能性。而我也在不断的尝试中将二者的地位进行颠覆和互换,去强化材料参与表现的话语权。当然我不鼓励学员生硬地借鉴导师的创作语言,他们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发现新的死角与光源,形成他们自己的表达。
川渝地区,尤其是四川美术学院木刻的格局,是由几代艺术家们共同支撑起来的,他们在各自特定的历史阶段都是独当一面的旗帜性人物,赢得业内及社会的激赏与尊崇,是公认的在全国都有相当的影响力。我们也希望通过“特色工作室”的培养能够在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当中发现一些好的苗子,把版画的传统优势发扬光大,把新兴木刻运动以来的创造精神传承下去。
再次强调,我们并不是一个简单讲木刻技法的工作室,我们只是通过木刻这样一条具体的路径去深化师生间彼此对于艺术的理解,在拓展木刻版画学科边缘的同时去循迹艺术的边界。
在视觉艺术领域里,各学科门类是互通互联的,既有边界,又无边界,它们之间是有桥梁连接的,当学员们在木刻创作中达到应有的强度、深度和高度之后,他们之前的一切历练与洗礼就是桥梁,也是他们通往未知领域的“直通车”,我希望我们的学员在离开工作室走向社会的时候,不管是否继续从事木刻艺术创作,但手里或者心里,是有着这趟“直通车”的车票的,他们不惧怕,不胆怯,因为心中有数。
过去几年,是我的学员们和我一起“叩问刀木”的短暂征程,有磕磕碰碰,有起起伏伏,但更多的是感动,我不确定这些年轻人是不是在我身上看到了他们的未来,但我真真切切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我自己,以及我们那一辈人。
康宁
年冬至
1
康宁木刻特色工作室培养目标
■一、工作室的培养目标
“拒绝平庸,鼓励学生合理个性化创作”是木刻特色工作室一直倡导的教学理念,通过“自身能力提升与艺术视野拓宽"的方式,培养学生对“艺术历史”、“造型基础”、“自学能力”等方面知识与能力的把握与提升,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思想和创新精神、专业能力较强、有研究和发展潜质的学术型艺术专业人才。
■二、工作室的教学内容为实现培养目标,设计了“日常教学”、“艺术史论知识的积累”、“造型能力的训练”、“木刻语言研究”、“创作思维训练”等板块的内容,针对每位学员的能力基础与个性特色,“因材施教”地对于每一位学员布置相应数量的写生与创作要求,并定期进行查看与指导。
■三、工作室的教学方法与特色
深入讲,相互学;请进来,走出去;厚基础,求创新;承传统,向当代;创主题,开思路;重人生,近社区。■
部分活动照片
●点击图片均可查看大图
学生个人语录
手稿
展厅现场
学生部分作品
●《》闫帅中尺寸:×cm
●《浪花与你》陈文钦尺寸:19×21cm
●《陌路人》之四王皓栋尺寸:43.5×60cm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