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问题首先是个艺术表现问题,不单是造型上的处理问题,然而不做造型上的概括处理,就无能实现艺术上的概括表现。概括性木刻比之多调子木刻,在刻作步骤上是灵活多了,不应有条条框框。然而在刻作效果上变化也更多了,刻作难度也随之难了几分,常因几刀之误而作废的。因而初学者如何进行概括的刻,还是有某些规律值得掌握的。
这里概述一下,先刻白——放刻大白,重在基型:首先放刀刻大白处,但要巧留刀触。因在放刀中的偶生刀触,常是可贵难得的,但又需善加鉴别。刻去白,就留下黑。只是在刻黑白交界的边缘线及其所呈现的黑色面,也即黑白基调,是有关达意求美,表现体积、质量感的基本效果的,必须善选刀型,以刀造型,掌握虚实,注意节奏,慎刀时而不失刀味,放刀时而不失形体。
这时乃是“刻白容易留边难”,黑色面的造型和边缘线的表现力,应是刻白时的刻作重点,次刻灰——精刻灰层、重在深入:概括性木刻的灰层不宜过多,但求精刻,做到少而精。大块黑白中的灰色作用:一是用以深入表现特征;二是以灰色的调和来突出主体;三是借助灰色调来加强韵律感、运动感、装饰感等,以构成形式的完美。至于何处刻的精,何处刻得虚,如何求得美,那是因题而异,难能几言可蔽之的。
不过求精处要刻得有东西,力求刀刀奏效,至于能不刻的部分就力求不刻,要求全画刻到“八分”即可。这“八分”之限,既利于概括,也利于在收拾画面时有个余地。后调整——严理黑形、重在全局由于概括性刻作更富创造性,这时刻到“八分”的版面效果,就势必与画稿有较大或很大距离,却接近尾声了,大体定局了。基此如何根据“原稿”精神和版面效果,全力完成收拾画面的调整工作
乃是使作品从“八分”臻至“十分”得以拔高一步、完美几分、整体许多的一个见功夫的时刻。也是在“留有余地”上的决局之斗,不可草草收兵!其中特别对留下的黑色面要严加处理,对全面的倾向性要着意加强,对黑白、刀味、韵律等要做有意的把捉和渲染,务使画面在最后的收拾中益趋完美!——正因为这样,我总是在刻至“八分”的版面时就拓印几张初样,用白粉做出几种调整方案,甚至搁它一周半月不看它
然后再以新鲜了的视觉去择其一,或各择其优而修订之。刻白是一功,重在掌握基型和基调;刻灰是一功,重在刻画特征和处理;调整也是一功,重在收拾画面和完美。概括性的刻作效果,应是象似画稿,绝非画稿,尤胜画稿!安排风景习作的木刻单元,其目的:一是综合运用尖、方、圆的刀型刀法;二是重点学习黑、白、灰的处理规律,三是确切表现远、中、近地空间效果,四是力求达到准、简、美的艺术要求—一就是素材要具体
表现须概括,着重抓意境。进行黑白的风景木刻,要特别强调意境的塑造和表达,要有“景中的情”“画中的诗”。也就是要在作者生活感受的基础上,善于捕捉那点最具迷惑力、最能耐人寻味的景色特点,造其境,赋以情,予以独特的表现和着意的渲染,而切勿被某些景色枝节所牵累。风景题材大体分三类:一是“指名道姓”的。就是具体表现某一名山大川、胜地古迹等的
二是“没名没姓”的,就是笼统表现一般山林农舍、海滨溪水等的,三是“有名无姓”的,就是着重表现某一特定景色,如月夜晨唏、春阳冬雪等而无特定地点的。但不论哪一类,重点在特征,只是类型不同,特征的重点有所不同而已。如有的抓景象特征,有的抓气氛特征,有的抓色调特征等等。但它们总是抓住特征的重点去塑造特定的意境的。就是说,风景创作讲意境,造型关键在特征,乃是一个基本规律。
木刻的造型求概括,概括的要点在特征。黑白木刻表现风景题材是大有作为的。大量的中外风景木刻名作决不因画幅偏小而逊色,或因色调单纯而表现乏力的。关键在于不重求真,重在造意!譬如搞一幅《平湖秋月》,这是“指名道姓”的、一类。我们要着重抓它的景象特征是:湖中亭,亭前柳,皓月照湖水,水中一泛舟等,其他的可以从略。
曾以这些景象特征试刻过一小品,但刻的亭固非真亭,柳亦非真柳,皓月与泛舟,更可由作者自行安排。只是各个形象的基本特征及其组合关系又是按照特定的平湖秋月的,自然面貌和结构关系而构成的,我所求的是在似真非真中,重抓特征,致力意境,而这正是我们风景木刻的一个指导思想,或者说是一个应有的艺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