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那些年丢过的废纸在这些师生手里都成

北京白癜风怎么办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930/09073071708.shtml
北京白癜风怎么办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930/09073071708.shtml

星教师丨吕霞(宁波市鄞州区学士小学)

草稿纸、旧书皮、旧报纸能做些什么呢?

这些废旧物品,在吕霞老师的学生们的手中焕发出了“二次生命”。孩子们将日常生活中的废弃纸张经过重新的艺术加工,巧手制作出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花泥画。

★★★

曾几何时,校园中的纸垃圾频频可见,据不完全统计,在校园垃圾中,废纸约占10%,所占比例较高,这,成了校园中一道道刺眼的“风景线”。在全民行动倡导垃圾分类的大环境下,作为一个美术老师,总想着做些什么。

依稀记得美术新课标里有这样一句话:“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

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纸这种既古老而又年轻的材质,又一次唤起了在艺术创作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再创造的可能。对,我们何不也来尝试一下?

用哪种艺术形式比较合适?苦思冥想了许久,恰恰,我在大学期间接触过一种花泥画,是用纸纤维、黏土、颜料等材料配置而成的一种环保型彩色的泥状物颜料,用这种花泥制作的画色彩鲜明,并具有浮雕效果。

搜集资料研究后,发现花泥画集油画,浮雕,刺绣的优点于一体,对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创造思维、色彩配置等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同时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受挫能力等均有很好地迁移作用。

我们决定就此处入手,很快成立了花泥画社团。通过不同的主题分区域进行作品布置,基本做到一月一主题,为花泥画搭建了一个展示、互动、拓展的平台。

△花泥社团工作坊

结合学校实际,利用“废旧纸张”这一学生学习生活中最常见的载体,通过一系列艺术加工,使之蜕变重生,变废为宝,开始了“一张废纸的华丽转身”之旅。

那么一幅花泥画的诞生,要经历几个步骤呢?

一、搜集原材料

为了搜集原材料,我们在教室里放置了专门的废纸回收箱,值日组长会把收集来的草稿纸、旧书皮、旧报纸等再进行分类——撕纸——捣浆——调色等步骤,这些废旧物品在同学们手中焕发出了“二次生命”,制作成了一罐罐色彩斑斓的花泥,真可谓“化腐朽为神奇”。

因为是六个年级侧重点不一,所以在材料的选择上,低段选择了以平面的木刻版、纸盘为主;中段是结合各式瓶子、罐子、酒酲、斗笠等特殊材料;高段则进行作品的衍生开发,如花泥画挂饰、立体花泥画、花泥画屏风等等。

二、传授用笔技法

在着手创作之前,手部的训练必不可少。花泥画制作,以镊子代替画笔,有其独特的用笔技法,如:点、琢、嵌、压、染等。

我带着孩子一一训练,根据画面内容改变轻、重、缓、急的力道,自然笔触上有了粗犷、细腻之别,同时色与色之间的间隔进行精雕细琢,用笔法直观地表达我们的意图、思想。

△花泥画用笔技法:琢、嵌、染△不同技法的花泥画作品效果呈现

三、观察、提炼主题

我们学校所在的宁波,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始发港,古老而现代,人民“勤劳能干,敢为天下先”。

这一精神一直影响着我们每一个宁波人,地方传统文化理所应当也需要被孩子们传承,学生也乐于创作身边的生活。

所以,我们将花泥画与宁波的地理位置、传说故事、传统习俗、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名人事迹等进行整合,在主题上突出地方传统文化特色。

△宁波风俗

创作开始之前,对家乡文化有感知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带学生们去了奉化翡翠湾参加实践活动,体验本地“渔家乐”,给他们介绍宁波地方的婚俗、满月、节日习俗等方面的内容。

我们还去了宁波博物馆、宁波天一阁、河姆渡遗址、鄞州非遗馆、东钱湖南宋石刻公园等地参加实践活动,体验家乡的文化遗产和风土人情,如“十里红妆”“闹咸齑”“打年糕”“做金团”等,在实践中,让学生去观察和寻找创作的题材。

另外,耳熟能详的宁波童谣《摇摇摇》《排排坐》《老鼠嫁女》等,文字美、声音美和童画的色彩美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灵感,极具感染力,呈现的作品也让人耳目一新。

△《摇啊摇》丨曹康哲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买条鱼烧烧,盛到碗里必剥跳。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一包糖果一块糕。

四、构思与想象

凡事预则立,创作伊始,我带着孩子们根据主题预先展开构思与想象。关键点在于如何把这一主题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从画面的安排、颜色的搭配到技法的选择等都要进行一一的斟酌和思量。

通过观察、想象、构思和表现等过程,选择恰当的媒材,点、琢、嵌、染,我建议孩子们在色彩的选择上也可以尝试用单色、黑白、三原色、套色、自由搭配等多种形式,提升美术表现力。

不同技法的花泥画作品效果呈现不同,为了让孩子们更直观地感受花泥之美,我们定期开放花泥画工作坊、品读花泥画作品。

当然,也会结合年画、壁画、农民画、渔民画、皮影、剪纸、社火脸谱等其它民间艺术进行传承创新。

五、创作与表现

“传统节日”是我们的创作主题之一,这个主题跟各个学科也有结合,比如以“端午节”为主题的花泥画题材。

结合浙美版二年级下册第14课《做香囊迎端午》的内容,我们从多个角度去挖掘、去拓展、去整合。

课前,先请学生带着问题去不同渠道了解端午,发放“端午风俗调查表”。

调查完毕,学生可专门选择其中一点进行重点了解——端午节的起源、传说故事、节日习俗、饮食文化……

课中,请学生对已调查了解到的知识进行小组式汇报总结,因为是学生自己身边发生过或经历过的事情,所以他们回答起来总是那么饶有兴致,绘声绘色。

记得邓希同学选择了“划龙舟”为研究对象,为此她不仅查阅了网上的相关资料,还从中得知了家乡宁波鄞州的云龙是中华龙舟的发祥地,特地走进宁波博物馆近距离观赏了战国时期的“羽人竞渡纹铜钺”。

△战国文物“羽人竞渡”纹铜钺,在云龙镇甲村石秃头山出土,是有关宁波划龙舟的最早图案。全国发现最早的龙舟竞渡史迹,就在宁波鄞州区云龙镇,已有多年历史。

△邓希完成的调查表

风俗调查表小组汇报时,她激动地说道:“羽人竞渡铜钺,既是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标志性文物,也是宁波先进文化的见证,更反映了宁波先民们乘风破浪、奋发进取的精神,是宁波人的精神象征文物。我骄傲,我是宁波人!”自豪感油然而生。

这样一来,她收获的不止是知识和技法。在创作题材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创作出来的作品自然更加生动,充满童趣。

除了内容和形式上的推陈出新,我们还“跨界”研发新材料呢!相传民间对端午节有恶月恶日驱避说,“驱五毒、食五黄”的习俗由来已久,为此,我们特意请教老中医,将驱蚊包的药材磨成粉末,加入到花泥中,这样制作出来的花泥画不仅画面美观,还具有阵阵幽香和驱蚊醒脑的功效呢!

△《迎端午绘佳节》金佩婷、俞思恬、史莹莹、周心缘

如此一来,不仅创作内容更加宽泛了,还且还能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认识保护和发扬我国习俗文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六、学生作品欣赏

△作品《三生有姓》,可细细品味宗族渊源,寻根问祖、追本溯源,揭开姓氏的神秘密码,开启新的视界。

中华姓氏源远流长,代表着先祖数千年来的智慧,也是生命传承与延续的源头。

秉承“DesignbyChina”的理念,我们以百家姓为创作素材,共选取了祖孙三代的姓氏、最喜爱的老师和最要好的朋友的姓氏等共计个姓氏,并依据甲骨文、金文和《鸟虫书》以及刻在出土文物陶器和玉器上的族徽,还有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以及姓氏图腾等元素进行设计,并搭配色彩斑斓的花泥绘制在小屏风上,使古老的姓氏焕发出新的魅力,故得名《三生有姓》。

《三生有姓》,所使用的原材料便是通过集中收集同学们日常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废纸作为主原料:包括旧书皮、旧报纸、草稿纸、手工纸边角料等,再通过“撕纸—捣浆—和料—调色”等步骤的加工处理而成的花泥,真正实现了物尽其用、变废为宝。

△《龙腾舞跃》这幅作品走出国门,赠与爱沙尼亚塔林学校

我们也和学生一起发现美的历程,每个参与者都沉浸、投入……

七、从一节课到一门课程

一幅幅美美的花泥画诞生,每学期开学,拓展课网上报名,花泥画课程不到两分钟,所有的名额都被秒杀,报名程度相当火爆。

后来我们干脆全年级开展,系统地梳理之后,我们将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进行制订,将小学花泥画课程划分为三个学段分别进行展开。

△花泥画课程自编教材、课题报告、作品集

八、我们的足迹

聚沙成塔,六年的坚持,恰如我们给自己铺设的一条芬芳的艺术小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笑着走来,一路满是惊奇的发现。

“花泥画”课程已初放异彩。我们大大小小参加过许多活动和比赛,也获得过不少荣誉。

我们的花泥社被评为区优秀社团,花泥画课程被评为区优秀拓展课程一等奖,学校被评为区花泥画艺术实践基地……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点赞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