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画挂在人民大会堂的广东人

人民大会堂万人会场外厅,有一幅高2.5米、宽5米的巨幅山水画。

画中,崇山峻岭,云海激荡,晨光熹微,是一派岭南的春色。

南粤春晓,许钦松,中国画,×cm,年

这是由许钦松创作的《南粤春晓》,前后足足花了半年时间。

创作这幅画的时候,许钦松56岁,已经算得上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艺术家了,驾驭过不知多少高难度的作品。

但这幅作品不同。山水长卷的背后,是超越岭南大地风貌的现实,是东方风来的新气象。

岭南的山与水,对于这位出自广东的画家来说,本来就是熟悉的。在过去几十年间,他跑遍了广东的城市与乡间,将每一处的树木山色,都内化成积累的丰富素材。

但新的相遇总会有新的发现与感受。

他常常拿着速写本,带着照相机,再次深入岭南,去搜集画幅中的可能用上的每一个元素,榕树、木棉树、丹霞山、罗浮山……

一步一步,用双脚丈量。正如过往几十年间,他走在艺术这条路上。

01

“张开眼,都是美术的天地”

对于自小听着韩江水声长大的孩子来说,艺术的种子不经意间便已埋下。

祖屋里的木雕,屏风上的绢画,家里的老书老画,潮剧戏班子老板留下的连环画……张开眼,都是美术的天地。

所以,当爷爷拿着《千家诗》教他识字时,他便被其中每首诗的配图吸引。三两笔白描,勾起了一个小孩对画画的兴趣。

彼时年幼的许钦松还不懂临摹与创作,凭着对自然的感知下笔。课本、作业本画满了,便用粉笔在地上画,拿烧过的木炭在墙上画。花鸟鱼虫,什么都画,但凡能作画的地方,都画得满满当当。

进入中学后,许钦松才开始接受到专业的绘画训练。美术老师觉得他是棵苗子,在教他基础绘画的同时,也用专业的要求来训练他。

如何使画面整体协调统一,如何用概括的块面去呈现效果……或许,青年许钦松版画创作的游刃有余,就埋线于少年时一次又一次实践中的琢磨与领悟。

许钦松画画的念头从未停歇。

学业中止时,便在田间劳作之余继续作画,还凭借着画画的技能,跟在油漆工师傅身后,给古旧的家具重新上漆,画上喜鹊红梅之类的图案。家具、圆雕的造型构造、精工细雕,也给他带来的新的体验和灵感。

复课后不久,学校便都知道了,高中部有个画画非常棒的学生,时不时还会被县文化馆“借去”搞展览、做宣传。

也正是这个时候,他接触到了版画和木刻。黑白分明的锋利线条,给了他极其强烈的震撼与冲击,就像是有力的武器。

他来到县里文化馆举办的农民木刻培训班,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摩拳擦掌将木刻版画、素描、速写等画种都试了个遍。以前的他只管埋头苦干,也没有可以交流探索的同仁。而如今,得益于理论的规范和指导,一下子便摸到了路子。很快,他的艺术才能得到了大众的认可。

他的第一幅木刻作品《农村宣传员》刊登在了《汕头日报》上。这个在同行眼里基础弱、起点低的年轻人,最终凭借着艺术上的天分和悟性,以及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刻苦与努力,将自己的名字印在了报纸的铅字。

“慢来先到”,这是老师给正式进入版画木刻创作的许钦松的评语。

许钦松的艺术道路,从这里起步,朝着更广更远的方向往前走。

02

一条路走到底

年的夏天,许钦松拿到了广东人民艺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这所代表岭南绘画艺术的最高学府,是岭南美术的重地,荟萃了胡一川、关山月、潘鹤等艺术名家。

那些在书里见过的名字与作品,如今成了自己的授课老师。此时的许钦松,觉得亲切,又觉得一切从零开始。这是他所需要、所向往的——规范的美术基础训练和专业训练。他意识到,这是难得的寻求突破与提高的机会。

许钦松和关山月的合影

创作中的许钦松

老家乡亲来省城办事,专程来探望这位村里闻名的大学生。结果,他在许钦松的画室里只看到堆得满满的各种刀具和木板。

于是,老乡在回去后,无不惋惜地对村里人感叹:“许家出了个大学生,谁知道到头来却是当木匠”。

而正是在这“木匠”般的屋子里,“刀子咬着板子,板子咬着刀子”,许钦松在版画领域朝着专业方向一路探索推进。

年,他的成名作《个个都是铁肩膀》诞生了。

个个都是铁肩膀,许钦松,版画

艺术门类是相通的,自小喜爱的国画并没有被许钦松完全搁置。写生回来的速写稿,既会被创作成木刻版画,也会被他用国画表现出来。

木刻作品的肌理、块面、黑白效果,都因手力的轻重、动作的缓急有不同的效果。多年的版画创作让许钦松对气力的把握游刃有余,“入木三分”的笔墨与浩然广远的山水相辅相成,成就了大气磅礴、雄浑壮阔的许式山水。

“我用刀刻木头的力量转换进入到我的画面里头,所以我的画面显得非常厚重。”

晓山之泉68×cm许钦松年中国画

一幅画,如果只有形式美感,很难成为优秀作品。艺术作品往往还蕴含着在形式语言背后的因素:更饱满的情感、更丰富的想象力、更广阔的创作空间,以及作者倾注的真挚与思想。

对待每一件新作,许钦松总是抱着探索的态度,不断求新、求异、求变。但始终不变的是,作品背后全身心的投入与脚踏实地的探寻。

为了画出心中的长江,他和团队前后赴长江写生四次。花了两年时间,行走长江近万里,留下近百张写生稿;

为了画出岭南的春天,他拿着速写本,背着包,粤东、粤西、粤北、珠三角,跑了无数个角落,搜集可能会用上的素材……

截自纪录片《长江揽胜》

6.7米高、4.7米宽的《长江揽胜》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并陈列

清代画家石涛曾说过:“搜尽奇峰打草稿。”许钦松就是这样,一直走在搜尽奇峰的路上。每年,他都会有两次外出写生,行走在山巅、水边,去观察,去倾听,去思考。

“把祖国的锦绣河山都收入我的眼底,装进我的胸中,描绘在我的笔下。”他的这个想法,在不断实现。

他对创作的追求,并不止于此。

年的上半年,许钦松在家里画出了《江云无尽图》。这一次的创作,他首次尝试在淡墨中使用积墨法。

积墨原本都用在浓墨上,因为灰色一旦反复染,画面就容易“腻”。在反复试验后,他摸索到了怎样可以在淡墨中使用积墨法,让“积墨”的山既透亮又不失厚重感。

这也是传统水墨创作的一次全新的尝试。

《江云无尽图》局部

这样的尝试与探索,贯穿了许钦松的艺术之路。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他去尼泊尔访问,曾在飞机上俯视雪山。广袤大地和崇山峻岭带来的视觉冲击,让他对传统山水画的表现方式与思想内容有了新的思考。

比如在木刻作品《访尼泊尔组画》中,为了表现高空俯瞰式构图而探索将传统国画的散点透视改为焦点透视;不断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画,培育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而今,他依旧在这条自己热爱的道路上埋头赶路。

03

画家是孤独的,艺术是寂寞的

“画画就是用一辈子的时间干一件事情。”

画家往往是孤独的。追求艺术这条路,他需要一个人持续地投入和坚持,但这个过程中,不一定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就像是长跑途中,不知道何时能抵达终点的中途最难熬。

有时候很茫然,有时候会自我怀疑,所以画家的淘汰率很高。

对于许钦松这一代的艺术家,他们既经历过艰苦岁月的磨练,也目睹着国家自改革开放后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看到了国家强大后年轻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国家强盛以后,每个人都要配得上这个时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这是他们厚重的使命感。

家国情怀、时代担当,并不仅仅体现在作品里。当自己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顺畅,他也希望可以拓宽其他人的道路。

“人类的伟大,正在于失望中往往能找到一点希望和自慰,哪怕是一个字,一根草,一片亮色。而我能够用画画走过那片贫困而寂寞的人生荒野,正因为我觉得自己还有希望,还有价值,并需要告诉人们这希望和价值。”

年,他当选为广东画院院长。这位“当家人”接任后,广东青年画院的办公室出现在了画院新址的规划中。这是青年画院的画家们一直盼望的,此前他们一直没有办公地点。

他对年轻人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2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