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陕西日报
本报记者柏桦文/图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记录地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和历史变迁的“活化石”,非遗文化该如何保护,非遗技艺该如何传承,非遗资源该如何转化并融入现代生活?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守护着这些古老的文化和技艺、寻找着让这些民族记忆再绽光芒的方向和路径。让我们一起走近非遗背后的人们。
邰立平 用一辈子恢复传统木版年画的人
年底,当陕西省轻纺局的同志来到宝鸡市凤翔县南肖里村(现为凤翔区南小里村)了解凤翔木版年画发展情况时,民间美术研究专家王宁宇鼓励和要求邰立平的一番话,成为邰立平废寝忘食恢复传统木版年画的动力。
凤翔木版年画作为民间年画的一大流派,因位于陕西凤翔而得名,其有文字记载的年代,可以追溯到明正德二年(公元年)。那时,陕西凤翔南肖里村邰氏家族就有8户人家从事年画制作。年,邰家开办早期的年画画局,在发展中,最著名的有万顺局、荣兴局、世兴局、兴盛局等。由于环境和位置较为封闭,凤翔木版年画受外来年画的影响较少,最具长安年画古朴自然风格的神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木刻版和画样遗失殆尽,传统凤翔木版年画濒临灭绝。为了不让这门传统技艺绝迹,年,年近六旬的西凤世兴画局第三代传承人邰怡主持成立凤怡年画社,带领儿子邰立平开始了艰难的挖掘、整理、恢复工作。
恢复传统凤翔木版年画的关键,首先要找到以前的老版和画样。过去,南肖里村几乎人人都会制作年画。邰立平便先从亲戚家找起,陆续搜集了四五十个画样。在得知有一部分木刻版和画样收藏在陕西省群众艺术馆和西安美术学院后,邰立平每隔一段时间就乘坐从凤翔发往西安的长途汽车,前往陕西省群众艺术馆、西安美术学院去临摹画样。
许多版样和画样被收藏在玻璃展柜里,邰立平就拿纸隔着玻璃一笔一画地描画,每临摹好一部分他便拿回家细细琢磨。传统年画造型粗犷,而过去的大多数制作者只是照搬传统样式,所以许多画样比较粗糙,造型和布局不够美观。邰立平就不厌其烦地重新设计、重新设色,直到画出自己满意的样稿,再拿给父亲把关。父亲点头同意后,一张画样才算完成。
经过两年多的收集整理和再创作,年,邰立平进入了恢复年画的关键时期——刻版。刻版是一个非常考验技艺、功力和耐心的活计。从墨线版到彩版,每种需要印制的颜色都要单独刻一块版,最终所有颜色套印在一起才能制作出一块色彩鲜艳的年画。印制一个画样往往需要6块至7块木刻版。这样繁复的工作,邰立平一干就是4年。
他从早上6点一直工作到次日凌晨两三点,妻子将饭端到跟前他也顾不上吃,把小马扎坐坏了十几个。4年间,邰立平完成了多套版的制作。即使是技艺娴熟的匠人完成一套版最快也要一个半月的时间,而邰立平短短4年就完成了别人可能需要20多年才能完成的工作。
这样疯狂的工作状态,让邰立平患上了严重的颈椎病。他几次因劳累过度而昏厥,手腕、手肘和肩头经常疼痛得无法伸展。此时,因为身体实在吃不消,他不得不放缓进度。
年,邰怡去世了。老先生临终前还在叮嘱儿子,替自己完成恢复传统木版年画的心愿。
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也为了凤祥木版年画能够传承下去,年,邰立平贷款2.4万元,自行编撰、印制收录了种传统画样的《凤翔木版年画选》第一卷。年2月邰立平携《凤翔木版年画选》前往澳大利亚墨尔本参加“中国民间年画珍品收藏展”,首次把凤翔木版年画带出国门。年,邰立平再次印制了《凤翔木版年画选》第二卷,这套《凤翔木版年画选》共收录传统画样68种,被国内艺术界誉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一部宝典级画册”。
完成这些工作后,邰立平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年至年,邰立平在宣传推广凤翔木版年画的同时,陆续完成了块版的雕刻工作。而这一次,因为年事渐高,邰立平无法完成整套版的雕刻工作,只能雕出每个画样的墨线版,印制成册留给后人。
在位于宝鸡市的陕西凤翔邰立平木版年画传习中心里,《凤翔木版年画选》第三卷的画稿部分已经印制完成,被整整齐齐地堆放在墙边。指着画稿,已经年届七旬的邰立平说:“恢复木版年画、印制《凤翔木版年画选》第一、二卷,完成《凤翔木版年画选》第三卷是我的3件大事,现在都完成了。我要感谢王宁宇老师,当初是他的鼓励让我坚定了传承发展木版年画的决心,也是他‘不能只是恢复,还要作出更高水平’的要求成就了今天的凤翔木版年画。”
“每个物品都有自己的功能,传统木版年画的实用功能已经消失,但传统技艺和它所代表的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下去。”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邰立平对非遗的传承发展有着清晰的认知。他说,非遗传承不是一代人或两代人就能完成的,尤其是具有传统工艺的非遗项目,需要更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