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台海网
市民逛年货市场。(本报记者张江毅摄)
台海网2月7日讯据厦门日报报道辛丑牛年将至,厦门的大街小巷洋溢着喜庆的节日气息,年味也日渐浓郁。贴春联、吃年糕、挂年画……除了这些传统的年俗延续外,更有一些年轻艺术家将“年味”所代表的文化,作为创新的源泉,为现代人寻找全新的“年味”打开方式。
无论是新潮年俗还是传统年俗,都是对春节文化的赓续绵延。今年提倡留厦过年,让我们一同感受传统新潮的年俗文化。
闽南“饭春花”
不凋谢的年俗花
饭春花
闽南民间传统过年,祭拜祈福时,除了各种供品,桌案中央还会放上一碗饭,饭中插入一支红纸做的花。这支花叫作“饭春花”。如今一些老闽南人还延续着这一传统。
来自同安的王淑惠,今年68岁,她制作“饭春花”已有8年经验。她告诉记者,在闽南语里,“春”是“剩余”的意思。正所谓“岁岁有余粮,年年食不尽”。饭上插一支“饭春花”,代表着在新的一年里,不管如何,永远都还有“剩余”。通俗一点来讲,就是不愁吃喝的意思。
“饭春花”形如花朵,分为上下三层。制作时,先用大红色的皱纹纸剪出大、中、小三种规格的花瓣。接着,取一根细长的竹篾,在顶部绑上两根细铁芯。随后,从顶部的两根铁芯开始,从里到外依次把小、中、大的花瓣粘在一起,捏成一朵花的形状,“饭春花”便做好了。
纸做的“饭春花”不会凋谢,也极富人文色彩。闽南民间过年,倘若少了这朵花,年味似乎就没那么浓郁了。王淑惠回忆道,“早些年,除夕前的市场上一整条街都在卖饭春花,红红火火,特别好看。”
作为闽南地区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技艺,“扎春花”在同安至少已有年历史。除了过年时用于祭祀的“饭春花”,还有一种春花是用线料扎成的花朵,用于新婚嫁娶、小孩满月、寿诞节庆等场合。
蒸年糕
过年的“心头好”
过年吃年糕,也是闽南人的风俗之一,“小孩吃年糕,年年会长高;大人吃年糕,年年会高升;老人吃年糕,年年会高寿”。一块年糕,早已不只是一种单纯食物,更像过年的一项必需的仪式,吃到了年糕,才是真正的过年。吃了年糕,才能“年年高”。正所谓“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
年糕可直接吃,也可蒸来吃,而最好吃的做法,就是待年糕冷却后,切块,裹上蛋液放入油锅煎至两面金黄,起锅后,夹起一块,轻轻咬上一口,表皮酥脆,内里软糯,还能拉出长长的丝来。这是闽南人过年的“心头好”。
传统的年糕是怎么制作的?日前,记者来到夏商好清香一探究竟。年糕的选料讲究,工序严苛,要经历“淘米”“磨浆”“倒模”“蒸糕”等步骤,才能造就出软糯而不粘牙、Q弹又有嚼劲的年糕。用老式蒸笼遵循古法做出来的年糕,不仅带着年糕本身的香甜味,还留有蒸笼淡淡的木头香。
手绘年画
融入闽南特色祝福语
带有闽南特色祝福语的手绘年画。
花现是个名副其实的闽南民俗文化爱好者,他喜欢探索闽南古厝和庙宇的壁画,一有时间就跑去做田野调查。多年的积累,成为他创作年画的灵感来源。
“过去一年,因为疫情,大家都过得很不容易。希望来年人人都能平安顺遂。”今年,花现围绕“健康”主题,创作了辛丑大吉年画套装,其中包含1幅姜尚年画、1幅灶君年画、6幅小年画、6个红包袋、6枚年签贴。
花现创作的年画,拥有自己独特的标识性。除了手绘图案外,还会在年画上配以生动的文字。“时代不同了,需要与时俱进的表达方式。过去的年画,文字比较刻板,都是‘招财进宝’之类的,看多了就觉得索然无味。”花现说,他把这些文字换成了比较直接的表达方式,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比如其中的一幅小年画,他画了一只正在酣睡的牛,右边写下“早点睡”三个字。在红包袋的背面,花现还特地写了带有闽南特色的祝福语,比如“拿去开”“欢喜就好”“顺啦”等,新年祝福立刻变得接地气。
时代更迭,年画花样翻新,但其蕴含的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景,始终未曾改变。
木版年画
现代元素留住年味
木刻版画《牛市》
厦门手作人七七,日前带着她的木版年画作品在厦门纸的时代书店做展示。今年是七七制作木版年画的第3个年头。热爱手工的她,利用业余时间钻研木刻版画。
“我希望借助一些传统的民间手工艺,留住过年的趣味。”结合现代审美将民间手工艺再造,是七七的设计理念。每年春节,她都会将当年对应的生肖融入门神、金童玉女等形象中,让原本有些严肃呆板的年画变得更加轻松快乐。
适逢牛年,七七创作了一幅名为《牛市》的作品。她以财神爷的形象为原型,将一个卡通的牛头套在财神爷身上,“希望大家在牛年都能经历牛市。”
据介绍,木刻版画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形式。它的制作过程分为设计图案、绘制图案、刻板、拓印等多个步骤,一般要套印五六次才能把一幅年画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