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昭迈
图片
唐老师、崔老师、金老师,源自网络
实首布问题,一直困扰我,这种形制的货币有三大问题,一是币文是什么?二是冥币还是流通币?三是如果流通币,发行国家又是谁?
昨天在群里,不知是谁发起了关于实首布的讨论。我想我有责任,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思考,虽然结论不一定正确,但做出有益的尝试和讨论,一定能促进实首布问题的逐步解决。下面说具体分类。
一、单字实首布
单字实首布币文为“京”,有学者释读为亳。一般背面有“行”字,而且行字居左或居右,不确定。战国时期有京这个地望,在河南荥阳,属于郑州市。春秋属郑,战国属魏。据此,有些群友认为实首布的铸造国是郑国,随着郑国灭亡,这种货币也就消失了。可作为一种说法。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以上5枚“京”字背行实首布,文字位置、写法,均各不相同,结论:
1.京字实首布的京,应表示铸造地,即河南郑州荥阳,背面的行字,应为“流行”、“流通”之意思。
2.京字实首布,重量差距比较大,重者10以上,轻的5克左右,应为二等制,即半釿、一釿,与魏国的桥足布基本等值。
3.初步印象是,此类布与赵国“分布”形制差不多,币值也差不多,理论上流通时代应与赵、魏布币同时代,即战国早期到中期之间。
图1.6赵国“分布”,铸行于汾水。
二、双字实首布
双字实首布,目前有“利民”一种,有文章指出,利民表示地名(《谈谈新见锐角布与"利民"实首布》,《中国钱币》年6期.)。
图2.1利民实首布,共发现2枚。
先秦布币文字,释读首先应考虑地名。利民二字,在此我提出另外一种假说,即“利于民用”,“利民”一词在战国中期是一个比较流行的“网红热词”,利民是先秦圣王神话传说的终极价值观,直接把这个热词铸在货币上,也说的通。如:
苟利于民,孤之利也。
——春秋.左丘明《左传.文公十三年》
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秦·商鞅《商君书·更法》
至道利民。
——齐·管仲《管子.形势解》
利民谨厚,忠信相连。
——宋.墨翟《墨子.节用》
图2.2网络上找到的所谓“圁釿”实首布。
战国魏国有圁阳系列桥足布,陕北鲜虞族人铸造有圁阳系列小直刀。
三、三字实首布
清代著作,著录两枚实首布。最早见于李佐贤《古泉汇》。
图3.1.1
清代著录的实首布2枚,印象有二:
1.李佐贤摹本,比例准确,基本体现了实首布的外形特点。
2.其中一枚有“白”字,也比较准确,应为“尚百釿”的缺摹。
洛阳发现若干枚。下面举例3枚。
图3.2.1残品一枚
图3.2.2完品一枚
图3.2.3断裂品一枚
对洛阳东周王畿的实首布,印象有二:
1.形制规整,重量统一,均在13克上下,属于一釿型货币。
2.文字为标准的“尚百釿”。关于文字的解释,下面再展开。
见于网络和师友提供参考的4枚。
图3.3.1
图3.3.2
图3.3.3
图3.3.4
对洛阳东周王畿以及网络搜索的实首布,综合评价:
1.形制规整,重量统一,均在13克上下,属于一釿型货币。
2.文字为标准的“尚百釿”。写法有正读和传型。
3.这种三字实首布发现数量最多。
综合以上材料,对“尚百釿”性质的判断,数量多、写法不固定,说明铸造流通的时间比较长,或者说在相对稳定的地域(郑州、洛阳、三门峡、运城,四点一线),流通了相对稳定的一段时间。
由于重量比较统一,那么说,这类货币有可能不是冥币。“尚百釿”有人解释为,当做一百釿的虚值大钱,那么属于冥币。在此,我提出另外一个可能,即:兑换黄金的兑换券,含义为:当一百枚这种实首布,可以兑换一釿黄金。
这种例子,可以参考楚国“见金一朱”系列,以及魏国“梁新釿百当锊”系列。楚国“见金一朱”铜币,可以兑换黄金一朱(0.65克);魏国“梁新釿百当锊”一百枚铜币,兑换黄金一锊(15.6克)。那么可以粗略得出,战国中期,黄金与铜的兑换比例为:一百釿青铜,兑换一釿黄金,一百比一。
由此可以考虑,实首布属于王畿地区的黄金兑换券。
四、四字实首布
图4.1
图4.2
四字实首布,形制统一,文字统一,为“少曲市半”。
币文比较明确地说明,属于周王畿地区的少曲市专用币,应该与空首布“少曲市南”“少曲市西”“少曲市中”“少曲市东”等,共同使用。此类实首布币值,为上述空首布的“一半”。
五、六字实首布
清代著录3枚
图5.1.
这三枚实首布,据说同治年间出土于山西运城荣河县。拓片经过木刻版后,文字失真。不能根据这三枚进行考证。
网络出现以及师友提供的若干
图5.2
图5.3
图5.4
此外,尚有5张照片、图片(均为不同枚的六字实首布),不再罗举。
对于这类六字实首布,历来释读不一。
观察币文以及拓本,可以明确,自右到左:
百釿西都口兑。
此外,这类六字实首布,可能有两类币文:
1.百釿西都口兑
2.百釿西都口市
综合以上判断,六字实首布,目前发现多枚,
币值为:一百枚兑一釿黄金
地望,西都,有可能并非赵国的西都,而有可能是周王地区或者西邻附近与韩国互市的兑换券。
综合来说,实首布,应该出现并流通于战国中期,流通地区在周王王畿,以及周围的韩魏附近,具体就是河南郑州、洛阳、三门峡到山西运城这一条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