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8月24日电(记者张乐)四百年前,南京鸡鸣山旁的十竹斋,因其主人胡正言喜种竹而得此斋名。四百年后,“十竹斋”历经时光流转,早已幻化成夺目的中华文化艺术品牌,光华灼灼,闪耀世界。中华文化瑰宝《十竹斋笺谱》重刊面世,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新时代的一次新生,活化传承掀开了新的一页。
己亥重刊《十竹斋笺谱》。图片由南京十竹斋画院提供
《十竹斋笺谱》由明末清初南京出版家胡正言主持刻印,全谱四卷32组幅画面,构图隽秀简略,设色淡雅,刻绘俱精,谱中山光水映、楼阁古刹、乡野藩篱,寓意诗情,足见文化底蕴;造像商鼎、單尊觥匜、古陶汉玉,直追中华民族文化渊源,并只以一二件象征之物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内容,含蓄抒情,玩味无穷。深刻遵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高雅立意,通过艺术的形式提炼浓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籍故事,无疑是中华美学典范的佼佼者。
不止于此,笺谱运用的饾版与拱花两大创新技艺,也成为光耀世界印刷史的两大发明,被视作“彩色套印立体版画的开端”,成为中华艺术的使者,与日本浮世绘乃至近代西方艺术相映成辉。
然而,这部面世后“盛行海内”,“销于大江南北,时人争购”的奇世珍宝,在文化界响彻云霄,却不为更多普通世人所知。且随着年岁更迭其技艺一度失传,目前存世的明版《十竹斋笺谱》除国家图书馆馆藏郑振铎捐赠本外几乎绝迹。
作为十竹斋的诞生地,南京市落实习总书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讲话精神,紧扣相关要求,力求让传统文化艺术瑰宝真正活起来,重新走入大众视野。《十竹斋笺谱》复刻重刊工作呼之欲出,应运而生。年,南京市文化投资集团全面启动笺谱的复刻工程。
“我们希望让传统的文化瑰宝能够走出书牍古籍,成为能够翻之阅之,赏之悦之的实物。”南京市文投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潘谷平表示,要让中华文化艺术品牌老字号十竹斋融入生活。抱着这样的初心和使命,一千多个昼夜的复刻之旅,与四百年前的能工巧匠文人墨客的隔空对话拉开帷幕。
十竹斋饾版拱花水印木刻技艺传习所所长薛冰将重刊《十竹斋笺谱》看作是这一代人的使命与职责,“复刻团队淬炼心性,精益求精,横跨四年,将这部《十竹斋笺谱》重刊本呈现在大家面前,用所有可以企及的美好,致敬经典,致敬历史,致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复刻团队不辞劳苦,坚持不懈。图片由南京十竹斋画院提供
自年《十竹斋笺谱》初版成熟,一直到鲁迅才去挑战复刻,其间多年未有人尝试。其难度不止于技艺,而是原貌毕肖,每一个环节全都原样恢复才是最正宗的复刊,因此是一个系统工程。尤其是来自文化传承方面的挑战,更需跨越横亘在现代人面前的古典文化断裂,以期与古人“相遇”。
正如十竹斋画院董事长陈卫国所说,“笺谱是一个一个小画面,但是又不只是一个小画面,而是精神的传递。”与古人几乎全靠意会传达雅趣,惯于托物言志、意味深远的叙事结构相比,现代人却难以揣摩其中意会的深意。
尽管开始之前对复刻工作的难度与挑战有预期,然而其后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辛复原过程中,他们才发现,此前对于难度的预估,不过15%。单是寻访能工巧匠,就是一个“纠结的过程”。陈卫国这样回望当时的心路历程,“试错是不可避免的代价,试错之后能否成功也是一个未知的风险。事情的开始就像是夜行。我们心里有一盏灯,可是曙光什么时候出现不知道,只知道只要做下去一定有希望。”
复刻技艺方面的挑战着实耗费心力,“一直以来,苦于‘饾版拱花’没有技术规范流传。从板材选择、工具制作、图案分色到雕版刷印,整个工艺经过了多次实验和探索才得以成功。”薛冰和陈卫国介绍道,笺纸的纸张要从20多种宣纸中选择出合适的纸,再经过调整配料,生产出笺纸专用纸来制作笺谱。《十竹斋笺谱》一套成品的雕版数量近两千块,每一块都要精雕细琢,而宣纸和颜料的选择同样关乎笺画的刻印效果。为此,团队反复研究明代笺谱的颜料构成与着色效果,最终用绿松石、青金石、玛瑙等天然原料调配出矿物颜料,“这样印出来的笺画,几百年都不会变色或褪色。”
己亥重刊《十竹斋笺谱》力求原貌毕肖的还原。图片由南京十竹斋画院提供
因此,与传统认知中,以单个项目出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重刊《十竹斋笺谱》涉及的环节几乎全都是非遗项目。此次复刻工程,无论是饾版拱花雕版水印技术,还是所用纸张,以及颜料,包括线装书所用到的衬纸,全手工洒金箔粉蜡笺封面,甚至楠木榫卯结构书匣,从头到脚,从里到外,每一个细节全都力求呈现原版笺谱样貌,恰如全国非遗保护领域知名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吕品田所言,十竹斋笺谱就如同中国文人非遗的百科全书。
《十竹斋笺谱》,在纯粹传统自然人工的世界里找到真正的东方文人情怀。图片由南京十竹斋画院提供
陈卫国非常中肯地谈到,当我们看过明版原貌后,就下定决心要向古人学习,“这是向历史致敬,动作一定要规范”。他同时强调,脱离《十竹斋笺谱》中每一个孤立单独的项目,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活化继承才能够真正体现出来。
对笺谱传承的另外一个关键点,在于现代人的解读与习悟。南京十竹斋此次复刻,还配套策划出版了首部系统解读笺画的《十竹斋笺谱图像志》,以中、英、日三种文字,对笺谱中幅笺画用典出处及释义进行详细解读,让现代人能够读懂它,喜欢它。
潘谷平在《十竹斋笺谱》复刻面世发布会上谈到,这次复刻既是向历史致敬,也是一次新生。以复刻为起点,十竹斋笺谱未来的传承与创新依然路长且漫。在陈卫国看来,笺谱中经典励志的历史文化传承,值得更多年轻人去领悟,其中涉及自我品德修养等范畴,极具正能量。以《十竹斋笺谱》中有关个人品质追求的隐喻为例,就是明确有趣又经得起推敲的中国故事范本,可以讲给更多的人听。
去年留学生汉娜写给习主席的书信所用十竹斋笺纸,即是很好的明证。简洁勾勒的线条,却传递出清高脱俗、勤勉为公的深意。
此次《十竹斋笺谱》复刻面世,让馆藏珍宝得以走向大众,回归生活。十竹斋浓郁的东方美学基因,亦将得以延续传承,在新时代继续闪耀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风采和灿烂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