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发明前的文字载体
商代甲骨早在商代就有了文字的雏形,商人在占卜时,用烧红的木棍灼烧兽骨和甲壳,依照开裂的纹路卜筮吉凶,将这些占卜的结果就刻在这些骨壳上。考古学家发现的甲骨片上已经有了大约个不同的汉字,甲骨的放置方式各有不同,有的是单个放在一起,有的则是几个捆在要一起摆放的。
竹简后来出现了竹简,用刻刀在涂有清漆的竹片上写字,这些竹片用线或绳穿在一起。西方考古学家在20世纪初中亚的沙漠中挖掘出来中国最古老的书籍,其中有简策和版牍,上面主要记载一些日历、药方,甚至还有一些日记,据考究,这些日记很可能是当时驻扎在丝绸之路上的士兵写的。随着大量文物从古墓中挖掘出来,最早的版牍已经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
纸的发明
纸张竹片后来被缣帛代替,缣帛更轻、更韧、更有弹性,并且可以卷起来,这样就可以节省空间。由于缣帛昂贵,所以古代人就研究发明可以替代缣帛的东西,经由不屑的努力,人们最终发明了一种糊状物,当它干燥后,能够在上面书写。这也就是最初的纸。据历史学家所说,当时所有的发明都要归功于宫廷,并且当时任宫廷作坊主管的蔡伦在公元向皇帝首次提到了纸的发明,所以纸的发明者被史书记载为蔡伦。实际上纸的发明是来源于人民大众的智慧,是他们从丝绸碎布,到破渔网、桑树皮等不断的实验中总结而来的,并且在他向皇帝进呈之前纸张已经使用一段时间了。
现代的“蝴蝶装”起初的纸张是以24厘米×45厘米的尺寸生产,且纸张前后粘贴形成长条,可以卷在轴上。但是这样做有一个缺点:如果想寻找某一篇章,必须展开整个卷轴。后来就促使了书页的出现,传闻说书页的出现可能借鉴了当时印度用来记载经典的棕榈叶,这些棕榈叶就是用麻线穿起来的。后来敦煌发掘的一个古代中国图书馆出土了5至10世纪的1.5万卷手稿,从封闭的墙中发现了各种形式的书。其中有个可以自动翻页的装帧办法,就是“蝴蝶装”,即将印有文字的纸面朝里对折,再以中缝为准,把所有页码对齐,用糨糊粘贴在另一包背纸上,然后裁齐成书。蝴蝶装的书籍翻阅起来就像蝴蝶飞舞的翅膀,故称蝴蝶装。蝴蝶装只用糨糊粘贴,不用线,却很牢固。
印刷术及纸币的出现
雕版印刷据说最早的雕版印刷是宗教权威组织用来出于保存经文的。公元年,冯道给皇帝建议使用雕版印刷来保存经典文献,因为当时的朝廷还是用的石板雕刻保存经典文献,但这样耗费的财力是巨大的,于雕版印刷得到普及,从到年,大多数传世文献都被印刷出来。这一新技术也得到了官方正式认可,冯道也被认为是印刷术的发明者。其实和东汉时蔡伦一样,雕版印刷真正的发明者是不得而知的。
活字印刷活字印刷的第一次真正尝试是在11世纪,发明者是一个叫毕昇的铁匠,他用胶泥制作活字,火烧令坚。这些活字被放入松脂和熔蜡浇灌的铁板内,松脂和腊汁冷却后会凝固,能固定活字。当重新加热的时候,版上的字就会脱落,可以重新排列,组成新的文本。硬木、铅、铜和锡都曾被用作字模,但都不是很成功。
据西方考古学家说,当时的活字印刷在中国的近邻朝鲜发展最快。因为当时的国王于年颁布了一项特别法令,“须广布律令、典籍,以扬善去恶;唯有如此,方能长治久安。我邦鄙处海外,自中国输入之书甚少。而木刻雕版容易腐损,且难以刻尽天下之书。朕欲以铜活字印刷,以印制更多书籍。其利之广,诚不可限量。工程之费不宜由百姓承担,当由国库所出。”法令颁布后,浇铸了约十万个铜字,使得活字印刷术在朝鲜广泛使用。这也对后来印刷术在欧洲的普及起到了辅助作用。
文房四宝中国人自己并不像欧洲人那样认为印刷术是一种革命性的技术。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文字不是字母文字,而是由数千个汉字组成,所以活字印刷没有表现出印刷拼音文字那样的便利性。另外,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在中国的欧洲人注意到,木版刻字工雕刻一页汉字的速度同欧洲的排字工编排一页拉丁文本一样快。木版印刷还有两个优势:雕版可以保存以备后用;雕版既可以刻字,也可以刻图。因此在早于西方的几百年前,中国书籍就有彩色插图。
交子纸和印刷术的发明具有其他更为实际的用途。例如纸币,这是宋代的又一项发明,纸币首次见载于11世纪初。在10世纪的中国也就是宋代之前,国家分裂成十多个各自独立的政权,每个政权都铸有自己的钱币,北方用铜,南方用铁或铅。10世纪末,宋代完成了国家的政治统一,并实行单一的货币:铜币。但是,此时正值战乱频仍,国家花费巨大。因此,政府大量铸造铜币,但仍不足以应对。起初从为军队提供军需品的商人开始,国家开始发行纸券,它们被称为“飞钱”,是真正的纸币的始祖。真正的纸币出现于年,它们被称为“交子”,或“钱引”“关子”。纸币还促进了其他交易工具的出现。兑票、汇票等,都出现在11世纪。一开始,政府新成立的交子务规定纸币分界发行,每界三年,不过,后来这一规定逐渐松弛。
毛笔的出现也促进了汉字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