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一卜治玉,孔老生辉玉雕界

首届玉学杯玉器鉴赏征文大赛(玉学院玉雕界联合举办)已顺利进行了7期月度赛,目前第8期征文即将结束,我们将陆续发布。现发布王一卜的《孔老会》(上),三篇单独鉴赏入选作文,请大家投票、点评。

01

大成若缺——赏王一卜《若谷》

王一卜《若谷》玉雕作品无论何种角度去拍摄,都不能获得满意的相片。据说这件来克的小摆件,摄影师花了一天时间,竭尽全力拍了2、张照片,却无法挑出比较满意的。是作品本身有问题,要么摄影师有问题?细细想来,这不是个简单的问题。

玉之为物惟恍惟惚

难以拍摄首先是因为优质和田白玉特殊的光气,自内而外,立体表现,变幻多端,稍纵即逝,不易捕捉。从摄影的角度看不易聚焦,正可谓惟恍惟惚。所以欣赏和田玉往往需要拿在手上把玩,成语爱不释手也由此而来。

和田白玉子料集玉石大美于一身,却朴实无华,很难用“形形色色”来表达;虽然坚韧无比,具备精雕细琢的条件,却不显工;加上深厚的文化积淀,玉石本身就是物化的中国文化,要么表达玉的本体,要么用玉来表达思想,而不易施艺。所以和田白玉是有道之物,而大家不尽知“道”。

因此,和田白玉除了程式化、类型化的手镯、无字牌、瑞兽、观音和菩萨等工艺品外,当代优秀艺术品相对较少。只有俏色巧雕一路蓬勃发展,价格越来越高,但过于具象、单一的表达,其价值却越来越背离了价格。

王一卜则喜欢和田白玉子料的创作,善于表达和田白玉的美,首先让观者喜欢,这是玉雕艺术的初始魅力。如本作的原料作者看到已经是切料了,凝脂般的质地格外庄重、耐看;开相简略、飘逸,在微透明质地上更显得惟恍惟惚;白色似无却有几近道;明显凹凸成为了鲜明的形体特征;还有两个平面一横一竖,顶天立地……这又是无法拍出好照片的原因之一。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从工艺角度看作品与众不同,既不是传统西法的透视,也不是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既不是摆件的圆雕,也不是山子的全景雕;有点像西方现代的立体主义艺术手法,但也不一样。从狭义的工艺上去看,似乎是“圆雕+”的模式,可以加浮雕、线雕、镂雕等。

从艺术的角度看,感觉像是诗在玉雕中的应用,所以我把它称为诗意法或诗雕。诗雕采用并置手法,就像写诗的元素具有多义性一样。

比如马致远《秋思》:“老树枯藤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诗中非常具象地写出各种实体之物,但实物之间的关系是并置的“量子态”,并没有交待清楚相互关系,组成一个现成的景象(“量子坍塌”),而是需要通过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可能的景象。因此,诗中的实物,除了起兴外,还起到了多义性的作用,并引导读者产生变化莫测的诗意。

王一卜这些圆雕加浮雕的工艺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以圆雕为主体性造形,再在各个面上用浮雕、线雕等手法营造相对独立的画面,让那些相对独立的画面之间形成“多义性”关系,不同于圆雕是整体造形的局部。如本作正面上部老子面相恍惚、下部内凹含蓄,背面拱起、形成弯曲的老子形象;一侧保留饱满的原皮、似老子的衣袍,另一侧是整齐的平面、怪异的是底部一手指向斜上方、如同仙人指路;底部截平便于摆放,却内凹藏了一个漩涡,耐人寻味。

整体形成打散了的多画面立体景象,虽惚兮恍兮,其中却有物。这种打散了的画面之间似乎就不那么“有机”关联了,所以拍摄出来的照片也就不“美”了。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好的作品是不是从每一个角度去拍都应该是美的呢?虽然也不尽然,至少这个美不是直观的好看,而是应该引起人们的思考,引导观者进入内在视域,产生审美意象。

本作“恍恍惚惚的开相”可能达不到传统工艺的标准,但是艺术品常常这样模模糊糊的描绘;弯曲的身姿,可能有失老子的“风度”,那也可能是在身体力行其“曲直之道”;平面上的“仙人指路”与人体关系也不符,正好与面向相反,是否在演绎“反者道之动”?还有底部暗藏的漩涡,是“上善若水”与万物无争?是暗流涌动、静水深流?还是蕴含连绵不断、亘古不变之道……总之,作品给人很多的遐想,并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象。

看来“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当然这是意象。每一个角度拍出来都不好看,是否可以理解综合起来才是完整的整体,就好看呢?当然这个审美整体不是能够用拍摄所能完成的,而是通过心灵深处的冥想才能获得。

所以完满的“照片形象”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中。

从上分析可知,拍摄《若谷》无论何种角度都无法获得满意的相片,是由于白玉的光气、多画面独立构图和审美意象的内在性造成的。而作品的这些要素和技法似乎都与老子的思想有关,在我看来也正好证明了作品“大成若缺,其用不弊”的道学思想。

作品“若谷”中的空谷也是一种缺,但只有虚怀若谷,才能完成大成,才能“其用不弊”。

作者:石青(玉学爱好者、加拿大)

02

万世坚守——赏王一卜玉雕《师表》

1

终于有寂静的夜,熏香沐手后小心翼翼地将它放在手心端详。迟迟不肯落笔,怕浮世熙攘令他无处落脚;怕白日烟尘,扰了他的清芬。

不是写王子不归家的释迦摩尼,不是写曳尾于涂中的南华子,而是他,有如生身祖父般的那位恩师——孔丘。

2

青玉如烟,忘了时间的流,星河般猛烈的漩涡,将我带到他的身边——竟不是想象中的云淡风轻,漫天尘土飞扬,风沙迷了世人的眼。

身高一米九的孔子,身宽体厚,缁衣羊裘,生生站在我眼前,他举起手来,想遮住空中落下的尘,阳光在指缝中流出,显得格外刺眼。

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大臣将君父赶下了台,究竟是谁的过错?1他不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他,那是千百年后的假孔子。

他爱着他的父母妻儿,爱着他的国家和人民;2谦谦君子,润泽以温,斯我青玉,忠恕以仁。3

面对先师,我已双眼朦胧,莫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4二十一世纪的我们,男不男,女不女,人不人,鬼不鬼了!

他并不答话,只是将手的尘土认真洗了,对我莞尔一笑。青玉的光辉,穿越两千五百年的时空,在我掌上温润而泽。

3

青玉如山,穿透世俗的天,巍峨矗立,天下之贵,莫过于道。

他早已不是三十而立的热血青年,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几多屈辱排挤,几多饥寒交迫;他形容自己如同丧家之犬,连隐士和狂人们都笑他;5只有那个悟得天地大道的老聃头看透他已经悟道。

那么世间六道在他眼中早是空无,更别说财色名利皆如粪土,就连一己性命都随时可以融化在天地的精魂中。他不离不弃,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6

学生问鬼神,子曰怎能事?学生敢问死,子曰未知生。7他彻彻底底把自己奉献给这个人世间,浩然正气,青山能知?

4

青玉之贵,贵在明道,贵在树人,贵在立心,贵在敢为天下先。8他伫立山前,我身徘徊;他叩问青山,我心滂沱:泰山要崩塌了吗?梁柱要摧毁了吗?先哲们要远去了吗?9

老子已乘青牛去,庄生更迷蝴蝶梦,释迦早涅槃,周公游太虚,那孔子你还在我们这里吗?

你可知现今争名夺利,人心傲慢,诚信扫地,妖魔横行?他合上双眼,点了点头,若能人人如青玉,品自正直气自宏,心中有此浩然气,哪得瘟疫上彼身?10

5

他神色庄严,目光清淡,仿佛间,华夏大地与他无关。

他双手作揖,老成持重,泰山前临风而立,昂首天外,山风心疼地吹拂他的长髯,一丝一缕都不忍吹乱,一任他,站成一枚青玉。

这枚青玉,董仲舒看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1这枚青玉,严子陵看到了,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12这枚青玉,张载看到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3这枚青玉,周恩来看到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6

王师一卜,锦绣仁心,用极简的曲直线和面,雕出夫子治平天下的胸怀,也是一个寂静的夜,将他卓然独立于青玉之上。

立如青山,莞尔君子,青色主仁,玉如其温;仁爱两字,谈何容易,深入骨髓,痛彻心扉;世人不知,我亦不愠,普天之下,舍我其谁?14

是仁德成就了君子,还是君子成就了仁德?是青玉成就了仁德,还是仁德成就了青玉?

抑或者,它就是他——这枚真真切切的玉,那个正正经经的人,不管纷繁万世如何说你,我们都称你为祖父。

注:

1.《论语·季氏》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

2.《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3.《论语·里仁》“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礼记·聘义》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

4.《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5.《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类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6.《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7.《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8.《道德经》: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礼记·聘义》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9.《礼记·檀弓下》孔子蚤作,负手曳杖,逍遥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10.《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回”“敢问何谓答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11.《汉书·武帝纪赞》“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董仲舒传》中记载了董仲舒提议的原话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12.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13.张载《横渠语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4.《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作者:曹静思(玉器爱好者、加拿大)

03

德侔天地垂宪万世——评王一卜玉雕《师表》

王一卜采用粉青碧玉创作了《师表》作品。“夫子立如青山,昂首天外;双手为礼隐于袍内。为传达其文质彬彬,昂然高拔之气,省略掉一切所能省略的……”作者自己介绍道。具体看作品,衣着、开相简练,舒朗,有似雕而未雕之感;整体修长、挺拔,像一座青山;以圆弧的线条和大面为主,但背侧则挺拔的直线与直面,刚柔相济;一边衣袍上饰有漩涡纹耐人寻味;底部截平,便于随意摆放。

为孔子造像可以说既容易,也很难。容易的是历代都为孔子造像,可参照的范本也多,依样画葫芦,大差不差,只是一个符号而已。

难就难在出新。何为出新?就是与众不同,与过去的不同,与别人的不同。同时,每一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孔子的形象,也增加了创新的难度。

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孔子画像要数石刻《先师孔子行教图》,相传是唐代吴道子的线描画作翻刻。孔子身体微侧稍倾,双手掌交叉作揖,谦卑有礼;五官清晰,双目前视,胡须茂盛;头扎儒巾,服饰繁复考究,身佩长剑,玉树临风。画上书有“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评价孔子。

另外具有代表性的孔子作品是当代雕塑家吴为山的孔子雕塑《巍然成山》,青铜原作83cm高,目前矗立在国家博物馆内的则有9.5米之高。同样五官写实,较为清晰,眼神微垂;姿态也略有前倾,两手在袍内作揖,仅露出大拇指;服饰则比较简练,整体厚实,富于张力,结合青铜质地,巍然成山。

一画一雕一玉三个孔子作品做个比较,分属于绘画、雕塑和玉雕三个艺术门类。

吴道子的画以线为主要表现语言,有子贡木刻雕像、汉魏石画像等作为参考。通过画家的“迁想妙得”,而“以形写神”而来的,所以能够流传下来。

吴为山的雕塑则以体的语言构成了一座山,头部写实,感受到一个真切的孔子,其余的写意,来烘托主题,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也将流传下去。

玉的孔子怎样来表达才能“与众不同”是值得思考的,因为在众多玉雕孔子中鲜能见到独特的。

本作不同于书画、雕塑,虽然玉雕需要绘画功底,也可以作为雕塑的一个分支,但其历史之久、寓意之多及表现手法等均有特殊性,结合孔子题材,表达的却是中国文化的灵魂。

首先要用好玉材的语言特点,它不同于纸质、石质、木质、青铜等,具有微透明的、自内而外的光气。由于孔子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同时孔子对玉提出的“十一德”奠定了玉文化的特性、地位及其稳固的根基。所以用上乘的玉料来表达孔子的雕像就再好不过的了,也是其他任何材质所无法比拟的。

千种玛瑙万种玉,用什么玉呢?本作选用粉青碧玉,质地极为细腻,其显现出的温润符合孔子及其孔子“温润以泽”的仁德和“缜密以栗”的智德;青色属木,主东方、主仁,同样符合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东方思想。

其次是写意开相,寥寥几笔,疏朗神似,一方面微透明质地不擅显工,同时写实容易陷入单一的内涵,而博大的孔子应该是丰富的;也不像画作的线描,不写实,几乎无法表达出孔子的精神面貌,连擅长写意雕塑的吴为山,在创作孔子雕塑时也必须兼工带写,也可能是作为公共雕塑的需要。

本作造形特色还体现在线面搭配上,作品虽小,与《巍然成山》一样,小中见大,因为孔子就是中国文化的一座高山。作品正面简练、圆弧的线条为主,作揖施礼也藏于袍内;但背后则是挺拔的直线与直面,表达内心刚健的一面,也是中国文化的脊梁。

孔子说过“温润而泽,仁也”就像正面的圆润;孔子还说“垂之如坠,礼也”,当然一定要笔挺的。前后刚柔并济,相辅相成,既显“廉而不刿,义也”,总合归于“锐廉而不忮,絜之方也”。

本作的辅助纹饰只有一个漩涡纹,一是代表水,则与青山相符相合,青山长青,绿水长流,同时体现了“精神见于山川,地也”的境界;二是代表云气,则与“气如白虹,天也”契合。合二为之,可见孔子“德侔天地”。另外漩涡纹也代表永恒,加之闪石玉无与伦比的坚韧性,同样会与孔子精神一样“垂宪万世”。

不得不说,王一卜的玉雕《师表》作品与众不同,其中的法门不外乎用心、用玉去创造罢了。

作者:石青(玉学爱好者、加拿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1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