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志在青云——南京风筝艺术展”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开展,展出了南京市级非遗项目南京风筝技艺的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堡程老师收藏及制作的近件/套风筝实物、与风筝轧制过程中的工具以及与风筝有关的纪念币、邮票、画报等相关物品,各种创意新奇的风筝让人惊叹不已。风筝已有年左右历史风筝起源于何时?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春秋末期墨子曾经费时三年,以木头制成木鸢,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距今约有年。后来鲁班将木鸢加以改造,以竹子为材料制成鹊鸟;直到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后,才开始出现纸做的风筝,当时称为纸鸢。据民俗学家、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徐艺乙介绍,现代多将风筝视为文化娱乐用品,然而最初可能是用于军事,比如汉将韩信利用风筝飞临楚营高空,唱楚歌而大败楚军。“南京风筝是我国风筝艺术的重要艺术流派,南京也是风筝的发源地是全国风筝产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综合业务部副主任杨书娟说。据《独异志》(唐李亢撰)记载:南朝梁末年,侯景作乱,梁武帝被困台城,内外断绝。守城将领派人利用纸鹞向外飞出求救兵,结果被射落,台城也最终沦陷。这是史书文献中最早记载的南京风筝。徐艺乙表示,通过史料记载可以推测,唐代前的风筝多为形制很大的风筝,甚至可以载人,放飞的技术也已相当成熟。由于制纸技术的成熟,用纸来制作风筝的技术流入民间,极大地降低了风筝的制作成本,唐代放风筝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及的社会活动,风筝的功能开始转向娱乐方面,形制也开始缩小。明清时期,是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无论在形制、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及放飞的技巧上均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装饰手法也较过去丰富。许多文学家、画家还以风筝为题材,吟诗作画,留下了不少佳作。其中传诵最广的是清代高鼎所作《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也有一些诗歌则是借物抒情,比如明代张弼所作《咏纸鸢送陆文质之京》:“百尺东风舞纸鸢,无端声到别离边。人生自是无根蒂,却被功名一线牵。”风筝被线牵着飞,而那功名利禄就是牵着我们的那根线。近代以来,我国风筝的样式、扎制技术、放飞技巧均有所发展。风筝的功能也由原来的军用和娱乐,扩展到了科学研究、政治宣传、交通运输和装饰艺术等方面。各种新奇风筝让人大开眼界此次展览共分为风筝的起源历史、南京风筝、南京风筝轧制步骤、风筝常见款式介绍、走向娱乐的风筝、风筝与科技六个单元。在现场,记者看到有各种创意新奇的风筝。其中一长龙风筝40多米长,悬挂在展厅上方。这件风筝用了1个多月才制作而成。这次还展出了世界上最小的风筝(图左上角),只有9毫米,榫头都是竹子做的,下方是风筝的骨架示意图。“这样小的风筝,照样能起飞,我还没有看到其他人制作过。”张堡程说。此外,夜光传统大凤凰风筝,也是国内首创。仿真微型风筝,形如蝴蝶,起飞优美,形象逼真。我国最早的风筝邮票,是中国邮政年6月1日发行的一套12枚《儿童》邮票中的“春天来了”。图案描绘一名男孩正拿着一只燕子风筝准备放飞、画面充满雅气与童趣。现场还展出了风筝冲浪精制纪念币。风筝水翼板被年巴黎奥运会列入比赛项目,融合了风筝、帆板、冲浪、滑水、滑板等多项运动元素,是近年来广受年轻人喜爱的水上时尚运动。此次展出与风筝有关的老物件还有年画、火花、烟标、木雕、漆雕、瓷器等,以及关于风筝的电影介绍、新中国第一本风筝小人书、近现代的风筝资料书籍等等。希望让人们更深入了解风筝文化张堡程从小喜欢风筝,也做简单的风筝,年到风筝研究所去学习制作。“但我不卖风筝,对风筝算是一种热情或情怀,每周有四天在学校教学风筝,跟他们讲风筝的历史,并且带同学们制作风筝、放飞表演、参加比赛等。”张堡程说。据张堡程介绍,展览涉及的工艺全面:南京民间的纸鸢主要为木刻水印为主,鲜明雅致;南京宫廷风筝制作精细绘画精美;南京环保风筝小风能起,大风不下,整体动态优美;南京现代风筝空中效果生动美观,竞技性强。本展览由外到内,由浅到深,对风筝文化的审美进行了深度挖掘,希望让人们更深入了解风筝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本次展览在展厅布景上也别出心裁。“在展厅上方悬挂大型人物、动物风筝,增加情境互动感,展厅‘放飞风筝’艺术墙的布置展示了青少年儿童制作的风筝,寓意展翅高飞、直上云霄的美好愿望。”杨书娟说。链接:“光影与艺术——皮影艺术展”开展9月27日起,“光影与艺术——皮影艺术展”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开展。皮影戏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观赏价值,受到大众的喜爱。南京皮影戏以上等牛皮为原料,经泡制刮毛去脂、磨、刻、染、熨、缀等二十余道工序精工细作而成。影人的造型小巧玲珑,体型夸张大胆,变形巧妙。本次展览展出南京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米艳和陶媛媛制作的近50件皮影实物和皮影的制作工具,展览共分为皮影戏历史、金陵皮影戏、皮影戏表演、皮影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重点作品介绍六个单元。主要展品《渡江战役》等系列原创作品,采用传统的牛皮,并以金陵皮影的独特传统技艺“推皮走刀、线条流畅、着色考究”,在保留传统技艺的情况下进行突破创新,影人在设计上突破传统皮影人物造型的大小比例,人物道具一体化设计,做到实景还原。其中包括南京具有地标性的建筑如渡江纪念碑等,整个篇幅最终呈现出的画面感更丰富,对比性更强烈,在南京皮影戏以往作品的基础上做出了突破性的创新尝试。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杨民仆文/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