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年7月18日-8月17日
展览地点:开封中心书城党建书吧
参展须知:进入书城需佩戴口罩,书城南门口测量体温并登记
著名版画家康宁教授带领着十几位老师与十五位同学将工作室、会议室、活动室变成为了创作的场所。
他们共同创作,从草图到定稿,从定稿到创作,从刻到印,学生们根据老师们的意见,不断调整修改方案,最终完成了这批优秀的版画作品。
四川美院版画专业,初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列属当时的绘画系。版画,是一种综合绘、刻、印,以印痕之美及复数性,建立独特影响的绘画艺术。
年四川美术学院版画专业从绘画系分离,独立建制版画系。
参展作品▲
在创作过程中,师生们也遇到过很多难题。如何将抽象的文字转换为可视的图形便让他们琢磨了很久。
“在创作‘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个主题时,最初我选择了以大熊猫为主题,后来大家讨论,觉得大熊猫太卡通,因此许久未想到解决办法。”后来多次讨论后,偶然翻到一本名叫《我们这一代》摄影集,里面一张杨丽萍跳孔雀舞的照片令他们眼前一亮。于是,便确定了这一主题的画稿——画面正上方是一只开屏的美丽孔雀,下面是一位女性舞者模仿孔雀翩翩起舞。学生李关帅说:“只有人类怀着崇敬之心对待植物、动物,尊重自然,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生。”
*下文摘自:川美版画系公共号
四川美术学院的沈福文、苗勃然与江敉、谢梓文等版画学科创建的前辈,自上个世纪30年代起,对“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密切相关”、“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血肉相连”的木刻创作及运动的积极参与,形成了几乎与中国现当代版画历程的同步发展。
年,沈福文即参与到中国最早的木刻社团“一八艺社”的木刻创作运动中。年,苗勃然作为首批学员参加了上海组织的首届“木刻讲习会”。年起,江敉辗转湘鄂川黔等地边教书边进行抗日救国宣传画创作。四十年代,谢梓文在四川三台等边远县城传播木刻技艺。而四十年代的抗日革命根据地时期,李少言、吕琳等革命艺术家创作了组画《一二零师在华北》、木刻连环画《纪利子》等重要作品。
从二十世纪上半叶风起云涌的民族民主革命阶段,版画艺术家们捉刀向木,将木刻作为救亡图存武器,到新中国版画成为文化传播、美术普及的重要载体,到改革与开放至今天的新时期,版画成为当代绘画的重要类型,四川美术学院版画以其不懈的艺术探索与创新,与时俱进地参与到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民族复兴征程。
正是因为四川美术学院版画源于革命艺术的传统,及紧扣社会现实及民生的传统,四川美术学院版画近八十年历程中展现为一幅辉煌的画卷。
基于伟大革命传统,六十年代,江敉创作《战鼓》;江碧波等完成套色木刻《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组画;尹琼、吕树中等创作《把牢底坐穿》、《不屈不挠》,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创作了许多重要的现实主义及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继承新兴木刻艰苦卓绝条件下进行创作的传统,即使在正常教学受到冲击、影响的六七十年代,四川美术学院版画仍坚持以集体创作或组画方式进行创作。比如其加达瓦、阿鸽以集体署名;石群、钱来忠、阿来郁惹、木乃以铁、罗正友等以集体署名;金牛木呷、李景芳、江碧波集体署名:黄觉平,创作了《第一代工人》、《国家的主人》等集体署名作品;江碧波、魏传义等创作了《灯下有多少理论家》、《志在高峰》、《火红的前哨》等主题性组画。
半个多世纪以来,四川美术学院版画家以其持之不懈的努力,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色及艺术风格。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吕琳尝试并开创了一种石膏版拓片版画的实践。四川美术学院版画艺术家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版画媒材及新的艺术表现。八十年代,除在黑白木刻基础上丰富了套色油印、水印外,四川美术学院版画以木刻为基础向铜版、石版、丝网版、综合版等进行了全面拓展。在艺术创作方面,八十年代初谢梓文创作《迎春节》,以及康宁、钟长清、邵常毅、徐仲偶等创作《在养育我们的土地》、《征服草原的人们》、《播种》、《青龙镇》等作品,四川美术学院版画整体性地参与到了四川美术学院绘画“乡土风格”的建构。四川美术学院师生的版画创作,为以重庆为中心的版画“四川画派”——作为一个以黑白木刻的表现形式著称的全国最早地方版画学派的促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庞茂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