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丨薛同华住上新房

“小姜、小孙来了,快来和大娘聊聊天!大娘可想你们了!”8月19日下午,记者和驻村工作队队员姜泽峰,驻村副书记、新华社记者孙晓宇走进薛同华老人家的小院时,老人高兴的和我们打着招呼。今年65岁的薛同华是漠河市北极镇北红村村民,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症,双腿无法走路,只能靠轮椅代步。40多年前,她和丈夫张忠新组成了家庭,夫妻俩没有稳定的收入,张忠新也是身体多病,只能靠养点猪和鸡、种几亩薄田,勉强维持温饱。37年前,夫妻俩抱养了一个刚刚出生的弃儿,本以为孩子是他们以后生活的希望,可是几个月后发现,养子先天双目失明。夫妻俩没有放弃这个孩子,精心照料,慢慢看着他长大,日子虽苦也觉得甜。儿子养到16岁时,考虑到夫妻俩的困难,漠河县敬老院接收了这个孩子。5年前,丈夫张忠新患胃癌离开了人世,那一刻,薛同华感觉天塌了,可日子还得继续过,这位坚强的老人咬紧牙,在人前没有掉过一滴泪,只在夜深人静时,抱着丈夫的衣服躲在被窝里偷偷哭。了解到薛同华的不幸,驻地官兵伸出了援手。虽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可是无论换了多少人,这些战士们每天站岗执勤之余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去薛大娘那看看,帮着干点家务活,陪着聊聊天。他们还经常送来米面等生活用品,战士们的身影每天都会出现在这个小小的院子里。在薛同华的眼里,他们都是自己的孩子、是亲人。让她感动的不止于此,驻村工作队把她列为重点帮扶对象,她不但享受每个月元的特困救助,还有养老保险、边民补贴以及经过全体村民投票通过的、从村积累中分得的几千元补助,几十年的贫困户终于脱贫了,生活无忧的薛同华脸上有了开心的笑容。薛同华家原来住的是60多年前盖的木刻楞老房子,年久失修,阴暗潮湿,特别是到了冬天,屋子里很冷。牵挂着老人的冷暖,驻村工作队向上级申请,由漠河市城建局承建,在原址上给老人盖了30平方米的新房,房子有上下水,还有独立的卫生间。年秋天,薛同华住上了窗明几净亮亮堂堂的新房子,薛同华高兴地告诉记者:“别看我眼睛不好,可是我的心里越来越亮堂,看,窗台上的那几盆花开得多好,就连这花都跟着我一起开心!”说起驻村工作队的每一个人,薛同华都像在说自己的亲人,在她的心里,他们比亲人还亲,老人说:“年节时,他们陪着我。平时我有事,一个电话他们就到,即便是亲生的儿女也未必能做到啊!”姜泽峰告诉老人,明天施福来要来村里看她,问她有啥需要的,一起带过来。听小姜这么一说,老人激动起来:“我啥也不需要,人来了就行。我老想他了!”经过了解,才知道,施福来是漠河市财政局的干部,是上一批的驻村第一书记,在老人心里,就像自己的儿子一样。老人说,帮扶人换了一批又一批,可无论怎么换,他们对我的照顾都是一样的。每天有这么多人,惦记着她的冷暖,她没有理由不开心幸福地活着。夕阳西下,我们挥别老人。虽然离开了老人的小屋,可是那窗台上盛开的鲜花和老人灿烂的笑脸,久久地留在了记者的记忆深处。替我给党捎句话经历这么多不幸,我没有倒下,是因为党的好政策像阳光一样照耀着我,还有这么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人在牵挂着我,照顾着我,住上新房子,生活没有后顾之忧,我感恩,更知足!我一定要开心活着,让党和亲人放心!——薛同华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