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版画中的晚清,欧洲人眼中的想象与真实

版画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因其内容表现的强烈感染力备受鲁迅推崇。近期,“想象与真实——十九世纪欧洲铜版画中的晚清帝国”展在上海鲁迅纪念馆“奔流艺苑”专题展厅展出,呈现了年出版的托马斯·阿罗姆铜版画集《中国:那个古代帝国的风景、建筑和社会风俗》中的铜版画,带领观众一窥欧洲人在铜版画中描绘的“想象与真实”的晚清。

澎湃新闻了解到,此次展览由上海鲁迅纪念馆与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共同举办。展览精选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所藏年出版的托马斯·阿罗姆铜版画集《中国:那个古代帝国的风景、建筑和社会风俗》中的铜版画90件,以及上海鲁迅纪念馆藏与鲁迅相关的9本欧洲铜版画书籍。主办方希望通过展现这些层次丰富、线条细腻、轮廓清晰的铜版画,带领观众领略欧洲铜版画精准细腻的技法、疏密有致的构图。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7至19世纪,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文化热”,在一些欧洲人眼中,中国是“理想的国度”。早期到访中国的传教士们,在书信中大力宣扬:中国的城市富庶而繁华,统治者高尚而仁慈,人民诚实而有礼貌。欧洲人对这个东方国家着了迷,思想家如伏尔泰等人赞美中国拥有最高的道德,贵族们竞相追逐中国的艺术品,商人们则对中国的财富充满向往。

托马斯·阿罗姆,《北京圆明园正大光明殿》

托马斯·阿罗姆,《中国长城》

托马斯·阿罗姆,《中国北京西直门》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著名建筑师及画家托马斯阿罗姆创作了一套描绘中国景象的水彩画,由伦敦的费赛尔公司于年制成铜版画出版。版画内容包罗万象,从巧夺天工的皇家宫殿到精致优雅的南方古镇,从挥霍无度的达官显贵到艰难度日的平民百姓,从繁忙热闹的生产活动到真挚虔诚的参拜图景,从静谧安详的海港风光到紧张激烈的战争场面,无一不被阿罗姆细腻的笔触描绘下来。该画集一经面世便受到了大力追捧,不曾到过中国的欧洲人希望透过这本画集真实地了解这个东方古国。然而遗憾的是,阿罗姆本人也从未到过中国,他笔下的中国,一半来源于那些游历过中国的画师“真实可靠”的素描稿,一半来源于其自身,或者说欧洲人集体对中国的想象。在托马斯·阿罗姆铜版画集《中国:那个古代帝国的风景、建筑和社会风俗》中,观众可以看到西方画家对于清代的描绘,包括长城、北京西直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等,也有对于当时民俗、节日活动等描绘,如端午龙舟会、妈祖庙祭坛等。

托马斯·阿罗姆,《五月端午龙舟会》

托马斯·阿罗姆,《定海妈祖庙祭坛》

托马斯·阿罗姆,《古运河上的中国渔民用鱼鹰捕鱼省时省力》

托马斯·阿罗姆,《瓜岛水车》版画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因其内容表现的强烈感染力备受鲁迅推崇。鲁迅费尽心力收集了欧洲和日本等国的版画作品,并将珂勒惠支、梅斐尔德等欧洲优秀版画家的作品推介至中国,他认为这些欧洲版画家的作品“是很值得美术学生和爱好美术者的研究的”,由此推动了新兴木刻运动在当时中国的蓬勃发展。记者了解到,此次展览的举办也是对鲁迅大力提倡新兴木刻运动的一种回顾与传承。

托马斯·阿罗姆,《茶船装货》

托马斯·阿罗姆,《中国猫贩子》此次展览以铜版画为主,不同于木刻版画,铜版画是用金属材料(一般是铜)制版印刷的版画。制版时,作者用金属刻刀雕刻或酸性液体腐蚀等手段把铜板版面刻出所需图样。印刷时,先用油墨涂布版面,使所有凹线都填满油墨,揩去凹线以外的油墨后置于铜版机上压印,纸受压后将凹线内油墨吸附随后形成凸起的线条。由于凹线有粗细、深浅、疏密,所附油墨多少不一,因此铜版画层次更丰富,基调变化也更复杂,可以表现出非常细腻的画面效果。

凯绥珂勒惠支《牺牲》,版画,上海鲁迅纪念馆藏

梅菲尔德版画《劳动者》,上海鲁迅纪念馆藏

梅菲尔德《小红旗》,上海鲁迅纪念馆藏此外,展览亦展出了上海鲁迅纪念馆藏的9本馆与鲁迅相关欧洲铜版画书籍,其中就包括古斯塔夫·多雷(GustaveDoré)的铜版画作品。多雷是19世纪法国著名版画家、雕刻家和插图作家,他为《拉伯雷文集》《圣经》《神曲》等做过铜版画插图,鲁迅也曾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