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中国四大移民潮之一。
很多人了解闯关东,是从了解山东人开始的。
山东人“闯关东”,始于明末清初,在民国时期达到最高峰,规模大大超过清一代。
根据陈彩章《中国历史人口变迁之研究》及其他相关资料推算:年至年这38年之中,山东移民东北三省总人数达.4万人。我们熟悉的电视剧《闯关东》,描述的也是这一时期的历史。
这些数量众多的山东闯关东人,基本都是自发的,零散的,不是有组织,一起迁移的。
如果一定要找到一个特例的话,那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山东出现的“新闯关东”,特别是年秋天,济宁梁山、泰安东平境内的15万人,一次性移居黑龙江,其中济宁梁山就有3万人,直接移居黑龙江伊春,当时,黑龙江专门拨出移民安置款。
梁山,位于鲁西南,山东济宁下辖县。人们熟悉梁山,是因为这里是《水浒传》中将的聚义之地。
伊春,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这里拥有亚洲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红松原始林。
从济宁开车到伊春,将近公里。两座本来相距遥远的城市,却因为一次大的移民仅仅联系在一起。这次移民叫做新“闯关东”。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与当时的一项政策有关,这项政策就是治理黄河。
新中国成立后,在“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重要指示下,各路专家反复研究论证,最终决定在梁山县东平湖地区建立国家二级蓄洪区,用来预防黄河洪水泛滥,保护下游城市及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施工大军从年奋战到年,挖掘土石方2亿多立方米,终于建成防洪大坝。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大坝竣工后,库区28万群众怎么办?
最后,在国家相关部门统筹协商下,这些群众将集中移居黑龙江,分配到国营农场、林区等继续劳动力的地方去工作,这些地方主要包括了建三江、赵光、嘉荫、军川、逊克、孙吴、嫩江等农场,以及松花江林区、牡丹江林区、合江林区、伊春林区。
背井离乡去垦荒种地、支援林区建设,顾全大局的淳朴山东人舍小家顾大家,眼含热泪离开了自己祖祖辈辈居住的家园。其中3万梁山群众,被分配到了伊春国营林区。
年的中秋节前,3万群众拿着发放的60元搬迁费,背着简单的铺盖,从济南、济宁分别乘上了北去的闷罐“专列”。太多人泪眼婆娑,这一去,就是永别故乡,再也回不来了。
当时的伊春,对远来的山东客人张开怀抱,没有排外,从生活到情感,给予了无私帮助。
但是,当时的伊春条件也不是很好,特别是林区正处于开发初期,没有像样马路,没有像样房子,一望无际的荒原和浩瀚的森林,还有野兽出没。
吃的蔬菜也只有冻白菜或者是一些干菜,主食则是高粱米、玉米面。对于动辄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这些梁山好汉们并不是完全适应。
靠着梁山人敢打硬仗,不服输,不低头的劲儿。在到达林区的第一年,他们就建起木刻楞简易住房平方米,屋内没有取暖设备,就烧起从来没有烧过的大铁炉子,搭起了火炕。
来了就要出力气,不能光吃饼子不干活。
艰苦的生活条件下,梁山人承担起了国家建设需要的大量木材生产任务,修筑森林铁路69公里,还建起了4个木材出河场。
翠峦林业的“保尔小工队”,三分之一是梁山人,冬天里,爬冰卧雪,去深山老林采伐木材,常常是鞋和袜子冻在一起,穿着棉衣棉鞋在冰冷的河水里作业;夏天里,“小咬”多得让你睁不开眼,却创造了一个夏季运送木材立方米的成绩。
大丰林业“女子集材队”,40名铁姑娘中一半是梁山人,她们用4年时间集材立方米,,成为全国林业战线唯一一个由女子组成的红旗队。
肥沃黑土地,养活了一代代山东人。而这些顶天立地的梁山人,也在打拼出”顾全大局、义字当先、不畏艰难、敢为人先、坚忍奋斗”的梁山移民精神。
如今在伊春,提起山东人,提起梁山人都竖起大拇指。
如今在山东,虽然不再有“闯关东”,但山东人知道,在遥远的黑龙江,有屯子的地方,就一定有山东人点燃的灯光,那里每个传来的好消息,都会感到欣慰与骄傲。
参考资料:
民主与法治网《年:三万梁山儿女“闯关东”》
大众日报《梁山移民精神》作者边志新
城市信报《山东人闯关东“山东帮”最厉害》
大众日报《28万梁山移民在龙江》作者秦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