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里的黑龙江下游均在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之内。哈巴边疆区下辖八个市、七个区。其中那奈斯基区是七个区之一。那奈区主要民族是那奈族,有两万多人。那奈族与中国赫哲族同属一个民族。因而,考察那奈族风情,也是我们这次阿穆尔河之旅的内容之一。
1、邂逅马亚克
9月18日北京时间6点,我们离开哈巴罗夫斯克,要造访的第一站本来在地图标注的是维亚特斯科耶村。但我在车上打盹的时候一个刹车把我晃醒,说到马亚克了。我问,为啥标注的地点未停?司机大齐说,前几日发大水,现在那条路还很泥泞,汽车无法行驶。哦!我有些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看到路旁竖立的大牌子,领队兼翻译徐女士说,村名叫马亚克,离哈巴公里,也是那奈族村庄。这个村庄北边本来紧挨着阿穆尔河,但由于这一带地势平坦,因而阿穆尔河肆意流淌,分成许多支流,如渔网格子一样交错,因而也在江中形成许多岛屿,所以这里看不到大江浩荡的景色。但村子南侧紧靠着一个宽阔的湖泊:新基湖,蓝色的湖面被秋风吹动,波光粼粼。一座公路长桥从湖边跨过。我们的车就是刚刚从桥上驶过来。路边有一座不大但很精致的教堂,但因不是星期日所以不开放,我们只能在外边欣赏。这个教堂蓝色的屋顶,窗子上端雕刻的花纹很细致,包括外边庭院的地板砖都有漂亮的纹饰。
走进村内,发现这个村庄房子很多,但大都是木刻楞,也比较陈旧,新建筑不多。唯一的特点是每个房子的外观各有风格,绝不雷同。中国的村庄住宅大都追求整齐划一,外观一样。越是经济好的地方房子越是出奇的一致。从住房形式的不同,可以看出中俄两个民族的理念和性格的有所不同。我们追求统一,他们追求个性。天气很凉,我们走进路边一个小店喝了一杯红茶,暖暖身子。
茶罢,我提议到村旁的新基湖边看看,大家一致同意。前行一段路,遇一个岔路口,不知哪条通向湖边,没有行人无法问路,只得冒蒙向右,结果不行,只好退回再向右。遇几户人家,均有大狗汪汪狂叫,让人胆战心惊。去湖路边树林密集,有的树叶枯黄了,有的满树是红叶,十分漂亮。但再走一段,离湖已经很近,但草丛里积淀着水,无法行走,我们只好放弃到湖边的企图。
但很巧,在我们往回走的时候,一辆吉普车在一个人家院子门口停下来,两个俄罗斯小伙子打开车后门,往院里运成袋子的鱼。翻译徐女士急忙上前搭讪,原来两个小伙子,都是俄罗斯族,其中一个叫安德烈,长着黄色头发,一脸络腮胡子,非常英俊。他们不是本地人,是渔汛季节专门来捕鱼的。他俩今早去阿穆尔河捕鱼,现在刚回来。我们问,这里的鱼谁都可以打吗?安德烈说,不行!必须有渔政部门的批准,说着,从衣袋里拿出一张批准证明给我们看,说:规定一天捕捉不准超过15公斤。
两个小伙子把鱼摊在院子里,都是一色的大马哈鱼,每条都有二三公斤重。我仔细数了数,足有60多条,看来肯定是“违规”了。他俩把母鱼挑检出来放到一边。因为母鱼肚子里有鱼籽,比公鱼贵很多。徐女士请求他们演示一下从鱼肚子取出鱼籽的过程,安德烈挑了一条母鱼放在案子上,用刀子很熟练地把红色鱼籽取出来,放在盆里,看样子有四两多重。大马哈鱼籽还要经过清洗,晾晒等工序,才好保存。在这里,一条大马哈鱼只卖卢布,合人民币30元。而在中国抚远,一斤是30元,合一条得近百元。价格差几倍。鱼籽价格也相差很多。可惜,海关不允许游客带鱼类产品过境。
为了感谢两位俄罗斯小伙子的热情,徐女士买了一斤鱼籽,作为回报。
2、在土豪夫人家做客
离开马亚克不久,看到路边岔口竖立着一个有村庄名字的牌子。翻译徐女士说:“这是一个叫欣达的村庄,没在我们的旅行计划之内,我们还进去看吗?”我说:“看。多看一个地方就多一分感性认识,多一些视频画面,多一份创作素材。”
欣达村离主路很远,汽车跑了几公里才进村。我们把车停在了一个女性雕塑旁边,想步行到阿穆尔河边。村路到河边有一公里的距离,是一个很大的斜坡,两边都是木刻楞的房屋,新旧都有。只是家家院子里都有狗,人一经过,就汪汪吼叫,虽都栓在院子里没出来,但听着还是挺吓人。
这时,一位俄罗斯妇女走出路右边的院子,一边喊叫一边朝我们走来。俄语翻译没跟上来,我上中学时学过一年半俄语,但早都忘却干净,所以面对她只能猜测。
“是不让我们拍照吗?”我指指照相机。
她也听不懂汉语。仍在哇啦啦地说。
双方怎样说都相互不明白。
好在,此时翻译徐女士从后边赶过来。两人用俄语一对话,才明白,这位俄罗斯妇女叫那佳·娜婕日塔·别特洛芙娜。她确实是说不要拍照那些不好看的建筑。刚才,她是在邻居家聊天,现在,她请我们到她家做客。因为她到过中国,受过热情接待。
那佳按密码打开路左边一个大院大门,我们几个人鱼贯而入。啊,这是个别墅院子很大,里边种植了各种观赏性树木,以及各种颜色的花卉,令人赏心悦目。院内一座砖砌的三层新盖楼房,墙面是深黄,窗边是浅黄,房瓦是红色,完全像一座中国建筑,这就是她的家。
跟着她进入楼房一层参观。我们脱了鞋穿拖鞋,屋里都是地板。屋子非常大,进门就是餐厅、厨房。另一个屋是一个展厅兼会客厅,一面墙上是一幅浮雕的壁画,雕刻着一个黑熊带两个小熊在河边森林玩耍。地板上铺着一整张白色的北极熊皮。侧面,摆放着一张鳄鱼皮,旁边还立着一尊花豹的标本。整个房间的布置是森林世界的格调,但表达的意思却是矛盾的,是热爱大自然呢?还是破坏大自然呢?好在,另一面墙壁竖立的展柜,摆放着一些工艺品,大部分是用布做的萨满等人物。还有一些那奈族人喜欢的吉祥物。那佳说,这都是她自己缝制的。有喜欢的人,他就赠送一个。
之后,我们又跟着上到二楼,依旧是整面墙壁是木板雕刻的浮雕,有的表现广阔的森林,有玩耍的松鼠、停在树枝上的鸟儿等,近景用深色木材,远景用浅色木材,艺术性很高。还有的木质浮雕是森林老虎、有的是木质浮雕是松林与峭壁等。整个屋子像木质浮雕博物馆。地下室,是个游泳池,旁边摆放着一些大块玉石原石,以显示富裕程度。那佳说她自己是鄂温克人,35年前嫁到这个村子。丈夫是那奈族人,是企业家,开办有砖厂、渔场、家具厂、商店等,家里比较富裕,也比较好客,愿意和中国人交朋友。
那佳非常热情,非得留我们在家里吃饭。我们本来也想多了解俄罗斯家庭生活,就顺水推舟,没有虚伪客套。那佳亲自下厨房烘烤面包,做新鲜大马哈鱼汤,拌大头菜凉菜。她上午剁的大马哈鱼肉馅,本来是她要第二天到哈巴罗夫斯克送给孙女吃的,这下全端了上来,让我们包饺子。俄罗斯饺子和中国饺子差不多,只是把两个角捏到一起,变成小元宝形。饺子煮熟端上桌后,那佳又把家里珍藏的一大碗鱼子酱端上来让我们吃。同行的几位伙伴也没装假,用勺子把金黄的鱼子酱抹到面包片上,大口地吃起来。一脸过瘾的微笑。
吃完饭,那佳又给我们端上热热的红茶。在俄罗斯,吃完饭都是要喝红茶,以助消化。我们要和她合影,她说什么也不肯。她说自己没有化妆,太丑了,太影响自己的形象了。可见,俄罗斯人是多么看重外在的美。
那佳还说,自己家在湖畔森林有别墅,风景十分优美,可以在那里打猎、捕鱼、烧烤,住宿,非常有趣。现在深秋天气太冷,没啥意思。欢迎我们明年夏天前去游玩。我们以礼相待,也请那佳到北京做客,她高兴地说:“哈拉少!哈拉少!”
离开那佳的家,我们几人到阿穆尔河边观光。这是阿穆尔河的最靠右边的一条支流,不很宽,但也在百米以上。河面的颜色是蔚蓝的,因为天空也是湛蓝湛蓝的,远处天边飘浮着朵朵白云,所以蓝色河面也倒映着朵朵白云,显得十分清幽美丽。河边没有渔船,是因为渔船都去了远处打鱼,还没归来。但忽然看到有一只渔船从上游驶来,拖着一条不知是拖网还是挂网、渔网的白色浮子横在江上,与渔船平行前进。渔夫怕落在网后,不时划桨推动渔船加快速度。即使这般忙碌,看到我们这边拍照摄影,他仍友好地摆手示好。
我们停车地方路对面就是一个学校。翻译徐女士说叫辛达小学。我们自然要去拜访。徐翻译跟那位高个子瘦瘦的女校长说了意思,女校长看了看我们的护照,热情介绍说,这个村小学一共有多名学生,6个老师。她领我们先看了看走廊墙上悬挂的学生排练舞蹈的照片和学生的摄影作品。又走进三年级一个班。这个班级很小,只有20多人。孩子们正在画水彩画,不知什么题目,还是自由发挥,反正好像每个学生画的内容都不一样。小孩子们都挺可爱,非常有礼貌,在走廊或室外,看到我们马上停下来打招呼,看你要拍照,马上摆个姿势,露出天真微笑让你拍摄。
3、得天独厚达达村
我们继续向阿穆尔共青城的方向行走,不久,我们的车向左拐入一个村庄叫达达村。这个村不是原计划要停车访问的地方,但遇见了,就有看看的欲望。因为,自从黑龙江源头顺江而下,从来没有一个地方让我们失望过,反而总有意外的惊喜。
达达村总的感觉木刻楞式老房子较多,我们也没有深入村庄里更多的看,在村口直接把车开到江边。江边停着十几只汽船,其中有几个只刚从渔场归来在卸鱼,有一只船在船头甲板上铺了块蓝色塑料布,上面放了十几条大马哈鱼,不一会儿这十几条就被一个鱼贩子买走。我好奇地跳上船甲板,一看船舱里还有20多条大马哈鱼,没有别的品种。原来,大马哈渔汛时节,别的鱼都躲避起来,所以看不到别的鱼种。
我们向下游又走了几步,又有一条船在卸鱼。他们的鱼放在前甲板下边,甲板有个打开的盖子,一名渔民从那个舱口一条又一条地往外拎鱼,另一个伙伴把鱼接过来放进沙滩上的圆铁桶里。大马哈鱼太大,五六条就装满一桶。岸边就有鱼贩子将装鱼的桶抬到车厢里。俄罗斯人性格粗狂,不用称称重量,只查数,按条算。一桶又一桶,好像装不完似的。从甲板拎鱼的人有时把鱼拎起来后先看一看,直接扔到船舱里。我很奇怪,问在旁边摄影的小马,你说为什么有的鱼扔到舱里?他摇摇头。我说,肯定挑出的是母鱼,有鱼籽,自己留着取鱼籽,卖更好的价格。小马点点头说,有道理。
有几只船的渔民大概是卖完了鱼,正在沙滩上理网。听他们说,这次大马哈渔汛是三天,现在高潮已过,只是渔汛的尾巴,鱼少多了。呵!鱼少时都这样,鱼多时会是个什么景象?真的难以想象。
大马哈鱼又称鲑鱼,一般体重3.5公斤,大的能达到5公斤。大马哈鱼是溯河性鱼类,生活在太平洋北部和北冰洋。每年秋季,大马哈鱼便开始洄游上溯到黑龙江、乌苏里江上游产卵。它日夜兼程,不辞劳苦,长途跋涉,每昼夜前行30~35公里,不管是遇到浅滩峡谷或急流狂涛,它从不退却,直至游到目的地。它们在江河清澈水下砂砾里排卵、守护。它在洄游时即不进食,仅靠体内储存的营养物质维持生命,直至体力消耗殆尽死亡,完成繁衍后代的任务。次年4月,幼鱼长至5厘米左右,便开始顺着河流向海洋游去。在大海巡游4年左右至性成熟,再沿着父辈走过的道路,回归黑龙江、乌苏里江等上游淡水河川完成繁衍后代的任务。所以有黑龙江渔民说大马哈鱼是“海里生,江里死”。
黑龙江下游公里均在俄罗斯境内,秋季大马哈鱼从海里沿江上溯,首先经过阿穆尔河沿岸村庄的千船万网的拦截。达达村,是上天恩赐、得天独厚的渔业宝地之一。阿穆尔河的捕鱼船都是汽油快艇,轻捷快速,效率极高。所以。渔民的生活,应该十分富裕。而中国抚远我曾去过几次,发现那里江面非常宽,但水浅浪大,稍有江风便波涛滚滚,船太易翻,所以当地渔民都用大船,柴油发动机,十分笨重。
我曾站在达达村的阿穆尔河边,向四周眺望。村边这条河只是阿穆尔河最右边的一条支流,同时又有许多条江岔子通往阿穆尔河主流。北岸则是连绵的山冈,五彩的秋林,挡住了强劲的北风,因而河面平静,蔚蓝晶莹,非常适宜鱼类的生长,也十分适宜下网捕鱼。村庄的南侧很远的地方也是山峦起伏,但山与河之间,是一片平坦的草原,是放牧牛羊的天堂。生存在这里的人们,该是何等的幸运与幸福?这里距离上游哈巴罗夫斯克和下游的阿穆尔共青城两个城市都比较遥远,但有富饶美丽的阿穆尔河环绕,对达达村来说,这就足够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