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森林的兴安猎神新华网客户端

哪家医院看白癜风便宜 http://www.xftobacco.com/m/

新华社哈尔滨6月29日电(记者李凤双王建管建涛)在大兴安岭莽莽林海中,生活着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民族——鄂伦春族。他们曾经在森林中过着原始游猎生活,后来走出森林形成了农业为主、多种经营的生产格局。今年是鄂伦春族下山定居65周年,65年来,鄂伦春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

鄂伦春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大兴安岭一带,精骑善射,被誉为“兴安猎神”。下山定居之前,鄂伦春人“骑马挎枪”,长期过着“兽肉为食,兽皮为衣,风驰一矢山腰去,猎马长衫带血归”的原始封闭生活。

年,政府为鄂伦春人建造了新房,他们走出深山老林,逐步实现了定居,开始了新生活。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族乡新生村的名字也源于此。目前,新生村共有鄂伦春族人。

走进新生村,一座“撮罗子”式的迎宾门格外醒目,街道旁一栋栋刷着土黄色涂料并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民居映入眼帘,仿白桦林的围栏有序地隔出几十户鄂伦春人家,水泥路通到每户家门口,街边安装了路灯。

下山之前,鄂伦春人居住在大兴安岭深处,住的是“撮罗子”(一种用多根桦木杆立起做桩,周围用各种兽皮围成的简易住房)。下山定居后,他们的住房经历了三次变迁。“刚搬下来的时候,政府给我们建了木刻楞,一开始一些鄂伦春人还不习惯,后来我们也就习惯啦。”72岁的新生村村民、鄂伦春族狍皮手工技艺传承人葛长云说。

在鄂伦春族下山30周年的时候,当地政府给鄂伦春人盖了第一批砖房。年,鄂伦春人又一次搬进了政府提供的新居。新生鄂伦春族乡乡长张慧说,65年来,新生村的村容村貌、居住条件以及医疗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鄂伦春人过上了新生活。

定居后的鄂伦春族,生产方式经历了多次调整。从以游猎为主,到农林猎相结合,再到以农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生产格局。新生村鄂伦春族吴丽霞家去年种了多亩地,纯收入达到20多万元。此外,吴丽霞还经常上山采集一些野菜、榛子等,开了一家农家乐,日子过得越来越富裕。

葛长云告诉记者,一开始鄂伦春人都不会种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豆出苗后,生产队组织鄂伦春妇女去拔草。“我们分不清草和苗,结果把大豆苗也拔掉了。”葛长云不禁笑了起来。

目前,鄂伦春人不仅学会了农业生产的各项技能,还学会了使用拖拉机、收割机等大型农机具;学会了人工养殖等技术。在不少鄂伦春族人家,院落里都停放着农机。

鄂伦春人利用生态优势,还瞄准了绿色有机农业。前几年新生村的黄豆滞销,新生村村民、鄂伦春人莫彩强和大伙到各地推销农产品。经过多方努力,他们将鄂伦春人种植的绿色食品卖给了北京一高校食堂,签订了订单,带动每户增收多元。如今,鄂伦春人还发展了木耳大棚。

富起来的新生村,鄂伦春族传统工艺也得到传承和发展。鄂伦春人张玉霞是鄂伦春桦树皮技艺传承人,年她在新生村成立了瑟尔魄乌娜吉桦皮手工艺厂。

张玉霞手工制作的桦树皮工艺制品有首饰盒、茶叶盒、笔筒、果盒等20余个品种。在她的桦树皮工艺品展示区,不时有游客前来购买,一年的收入在3万元以上。“能为鄂伦春桦树皮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贡献绵薄之力是我最快乐的事。”张玉霞说。

勤劳勇敢的鄂伦春族跨越了人类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走过的路程。从一人一马一杆枪的游猎原始生活,到发展农业生产、传承传统工艺、拓展林下经济,新生村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谈到新变化,葛长云老人现场编词,用鄂伦春语唱了一首赞扬美好新生活的歌曲。抑扬顿挫之间,老人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