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木刻 >> 木刻市场 >> 浅谈木刻画

浅谈木刻画

木刻画是版画的一种,由于使用的工具和方法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木刻画的主要材料是木板和胶合板,用具是木刻刀,颜料有国画颜料、油漆等。

木刻画是中国古老的艺术之一,早在印刷木发明的时候就已开始,当时刻字、刻画没有什么不同。据资料表明,明代时木刻艺术已获得了很高的成就,虽然中国学者那时候对于小说写作还不重视。但在小说中已常常插入美丽的木刻图画。清代的书,用的是最好的纸张,印上了著名艺术家所刻的彩色木刻画。一些富贵人家挂上艺人在木板上刻出的木刻画。这些木刻画现在已成为最珍贵稀有的艺术品,也成一些收藏家的收藏品,那些艺术家高超的技术、精湛的工艺,用多种刻制的手法,以及色彩的选择,使木刻艺术达到完善的境地。中国古代木刻象绘画和诗歌一样,也是用山水、花鸟人物作为表现的主要对象。而供文人雅士娱乐和欣赏。也是当社会地位的象征,现在不同了,木刻艺术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家中的艺术品,随时可以见到木刻的身影,因此现代的木刻艺术得到了广泛使用,从用材到色彩,工艺都有了很大变化,使木刻工艺单调的色彩得到飞快的发展和创新,现代木刻已摆脱了传统的格调,不再是单一线条,为了人民生活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木刻画的手法、色彩已有很大的发展,变得丰富多彩。艺术家们运用生活中的素材,创造出很多美丽的木刻画面,去美化人们的生活。

木刻是以刀代笔,用刻刀来表示书画作品,要想刻好木刻画,首先要懂得“线条艺术”,有人说,中国艺术净化了线条美,通过线条为人们演绎出新的乐章,开创了他丰富多彩的美的世界。我们认为这是木刻的一大优势,自原始陶器纹饰,青铜礼器和金文,木刻刀下的线条始终是中国造型艺术的主要审美因素,它随着五千年华夏文化的历史积淀。木刻表现了一种净化了审定趣味的艺术理念。木刻线条自身的流动转折,色彩自身的浓淡变化,行笔自身的轻重,给人一种力量以及时空感觉。构成了至美至高的艺术境界,至于中国人物画的线条,从战国、秦汉墓出土的帛画上的飘逸的线条,再到现代木刻的多样化,线条节奏及其在中国绘画中画家独特的风格时的决定性作用。木刻刀的轻重、虚实、强弱、转折、顿挫、节奏、韵律,如同音乐旋转一般,已成为中国造型艺术,各种书画木刻作品的动力。木刻的手法,多种多样通过各种手法,来体现木刻画独特风格线条是对艺术的继承和发扬。使木刻画中古代人物形象从面部到头部衣帽,把整个人物全部刻画出来。人物风貌跃然画上,一切自然界的万物都可以成为艺术家的创作体材,木刻画表现了刀的线条美,再加艺术家们上许多刀刻手法,将画中的人物、山水、花鸟,溶铸于一体,再经过提炼、升华,最终构成一幅美妙的木刻画世界。

以刀代笔,刻出线条,又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木刻功夫。所谓“书魂画魄刀骨肉”,也是这个道理,用刀的快慢、浮沉、宽窄、深浅、平,都会显示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和独特的表现风格。

木刻一主要是突出“刻刀”的作用,对于如何发挥刻刀作用,前人早已摸索出了一条通畅的明晰的道路,笔者本人到过西安,为碑林中各种不同时期的碑刻的不同风格刀刻手法和对所有碑文的完美而赞叹。如果再浏览一下古老庙宇门额和木柱上的书刻以及那些神奇的雕梁画柱,你会陶醉在中国的木刻艺术中。

用刻刀来创作书画作品,来表现丰富多彩的题材内容,必须根据不同的题材内容充分发挥多种刀刻的手法来完成,木刻刀有各种形状和型号,有圆口、方口、三角等,这些都是刻好木刻作品的必备用具,圆口刀具有浑厚圆润的特色,适合刻粗线条和各种圆点及小块面,如花叶、花辩、竹叶、竹杆、人物的衣服,是木刻画的主要也是最常用刀具。三角刀也有各种型号,适宜刻细线条,能表现很丰富的层次,笔者曾创作一幅晨曲图,画面上的松树叶子都是用三角刀刻制,画面的轮廓,也用三骨刀。平口刀也有大中小各种型号,它能刻出画面的平整部分,如山峰,能产生一种粗壮有力的特殊风格,斜口刀又叫断刀,一般和圆口刀,三角刀配合使用,在一幅画中,根据作品的需要和作者的习惯,各种刀具配合使用才能创造出一幅精美的木刻作品。

木刻画的表现方法也有不同,有阴刻或阳刻,只要多思考方法、多观察、多实践,木刻的施展范围很广,可以包括古今所有木刻技法,在具体创作运用上,我觉得还必须把内容、形式、风格、木材及颜色,用刀方法通盘来统筹考虑,才能使作品达到你理想的境界。

要想创作一幅好的作品,木板的选择和加工也非常重要,古代人一般木刻用红木,但红木现在已十分稀少而昂贵,现在木刻作品一般使用,梨木、黄杨刻制,粗线条的作品可用椴木、柏木,也可用胶合板,胶合板的种类很多,根据笔者的最好选用柳安板材,或其它木纹清晰的木材,如椴木胶合板也适合木刻,但胶合不好的板材不能使用,容易受潮后变形的也不能使用,否则影响木刻画质量。

不管那种木材和胶合板,一定要进行打磨。认真把板面处理平整,才能保证木刻画的质量。在木刻画创作过程中不断创新,对画面的处理,该粗就粗,该细就细,粗中有细,在小小的画面中,小中见大,只有多创作才能使你的作品有所提高。

声明:本文章系转載,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登載该文章目的为更广泛的传递市场信息,不代表本公司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