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重读王国维南越黄肠木刻字跋

编者按

“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古探微。”清华大学有着悠久的人文传统。新时期以来,学校尤其致力于人文学科的溯源与重建。王国维、李学勤二位先生,恰好是前后两个时期清华大学人文学科辉煌成就的代表人物。温故知新,我们特开辟“经典重读”栏目,着重刊发二位先生具有典范意义的出土文献类学术论著,以飨读者。王国维先生著作以《观堂集林(附别集)》为主,李学勤先生著作以《李学勤全集》为主,力图较为全面地回顾二先生治学的成就和特色。

此次刊载王国维《南越黄肠木刻字跋》,见《观堂集林》卷十八,《王国维手定观堂集林》编入卷十五,题为《汉黄肠木刻字跋》。两者文字稍有不同,今准前者。

南越黄肠木刻字跋

《齐鲁封泥集存序》书影

甲寅、乙卯间,粤东南海人治地得南越文王故冢,有大木数十章,皆长丈余,方尺余,每章刻甫一、甫二以至甫几十。此木有“甫十八”三字,盖其第十八枚。余谓此椁木也。古椁用木为之,《檀弓》曰“天子柏椁”、《丧大记》曰“君松椁,大夫柏椁,士杂木椁”是也。汉时谓之“黄肠”。《汉书?霍光传》:“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如淳引《汉仪注》曰:“天子陵中明中高丈二尺四寸,周二丈,内梓宫,次楩椁,黄肠题凑。”是黄肠题凑最在外也。《水经?湘水注》引郭颁《世语》:“魏黄初末,吴人发长沙王吴芮冢,取木,于县立孙坚庙。”墓中木可作庙材,其巨可知。南越墓中皆巨材,可见当时制度皆如此。

黄肠之为木固矣,然后世或兼以石为之。《周礼?方相氏》郑注云:“天子之椁柏,黄肠为里,而表以石焉。”郑君之注,盖以汉制说周礼,其所用之石,亦谓之黄肠。余曩见浭阳端氏藏一石,上刻三十三字,曰:“第九百二十五,广三尺,厚尺五寸,长三尺九寸二分。熹平元年十月,更黄肠掾王条主。”按此种墓石,古代已有出土者。《水经?济水注》:“汉灵帝建宁四年,于敖城西北垒石为门,以遏渠口,浚仪渠。谓之石门。石铭曰‘建宁四年十一月,黄肠石’也,而主吏姓名摩灭不可复识”云云。实则郦氏所见石门,乃后世发汉建宁旧墓石为之,郦氏误以治石之年为作门之年,不悟水门之铭不得称黄肠石也。然则黄肠本用木,后代以石。端氏藏石所云“更黄肠”者,更者,代也;其所云“第九百二十五”者,即此木之所记甫一、甫二以至于甫几十也。又曩见阳嘉元年一石,云“第卅二”;熹平三年一石,云“第四百四十三”,皆与此同。而此前于诸石者又数百年,可以见汉代文化,南北略同矣。

经典重读栏目往期文章可进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