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张村南洋楼:情系桑梓的“瞭望塔”
村里现有33栋南洋楼,这些楼宇各具鲜明特色,且其背后隐藏众多华侨筚路蓝缕的故事
□记者吴拏云陈起拓实习生丘文清通讯员程安明文/图
核心提示
因惦念家乡亲人,老侨领陈捷麟率先在泉港区界山镇东张村盖起了村里的第一幢南洋楼——“东昇楼”。不久,他又号召多位乡侨返回故里兴建南洋楼。而今,东张村内南洋楼林立,蔚为壮观。南洋楼的兴修,凝结数代人心血。建楼之后,东张村爱国侨胞不断返乡寻根谒祖、投资创业,不遗余力地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东昇楼
视嫂如母毅然让楼
泉港区界山镇东南际海、西北湾山,海岸线曲折漫长,拥有天然的良港。界山镇内有一古老村子名叫东张村,村子已有七八百年的历史。村庄南有格头山和羊角山,西有九峰山和天马山,北有一水相隔的仙游塔斗山,这里地形呈斜坡走势,古时土地较为贫瘠。为了生计,明清之后,特别是清末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这段时期,东张人便源源不断地舟渡南洋去奋斗打拼。他们在异国他乡同心团结,重情重义,守望相助,在众多领域取得累累硕果。
镌刻于“东昇楼”大门口石柱上的一副藏头联
“捷足先登承遗志,麟儿早兆耀我宗。”这是镌刻于“东昇楼”大门口石柱上的一副藏头联。东昇楼位于泉港区界山镇东张村,是旅马爱国侨领陈捷麟先生于年始建的,坐西向东,为中西合璧的双层五间张仿古南洋楼。“这副藏头联一是道出东昇楼的主人是陈捷麟先生;二来也悄然诉说着主人在很年轻时便远渡重洋去奋斗,最后衣锦返乡、光宗耀祖的故事。”陈捷麟的堂侄、界山镇前侨联主席陈祖基告诉记者,东张村人陈捷麟出生于年,少年时便离开家乡前往马来西亚谋生,后来侨居马来西亚吉隆坡。经过多年拼搏之后,陈捷麟事业有成,成为当地侨领。但他时刻惦记着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亲人,遂于年返乡建造东昇楼,历时一年多建成。东昇楼内有不少精美的木雕、石雕,可以看出当年建造工艺之精湛。二楼阳台门券雕刻“东方红”字样,顶楼上方嵌着一颗“金星”,寓意海外华侨对中国振兴的美好祝愿;楼顶正前方的圆口上原本还安有一个南洋时钟,作为那个年代稀罕物的这口时钟,当时成为全村人起居工作的“指南”。
东昇楼二楼阳台门券雕刻“东方红”字样
东昇楼最高处有颗金色五角星,寓意海外华侨对中国振兴的美好祝愿。
东昇楼的浮雕
东昇楼盖好后,陈捷麟曾在该楼内居住了数年。但之后陈捷麟出人意料地在东昇楼左侧又盖起了一幢“南阳楼”(坐北向南,同为中西合璧的双层南洋楼),自己搬入南阳楼,而把东昇楼让给自己的兄嫂居住。“捷麟自幼丧母,他是吃嫂奶长大的,故视嫂如母。”界山镇现任侨联主席陈金山称,“见家族中人丁渐旺,光一座东昇楼已难以容纳,所以捷麟干脆再盖了这幢南阳楼。出于对兄嫂的尊重,他主动让出气派非凡的东昇楼,这是孝廉家风最实在的表现。”
南阳楼
兴楼盖厝驻望家园
陈捷麟不仅自己返乡建楼,他还热情洋溢地鼓励多位侨亲返回故园兴楼盖厝。年,陈王来兴建土木石结构三间张的成智楼。年,陈玉梅先生兴建了两层三间张楼。紧接着,陈玉瑞、陈玉荣、陈来荣、陈玉春等侨亲陆续回乡“起大厝”(闽南话,意为“盖楼房”),由于当时有能力兴建南洋楼的只有这些旅外侨亲,所以人们都称这些楼房为华侨屋(亦称南洋楼)。在华侨老前辈的影响和带动下,一座座华侨屋所在东张拔地而起。据悉,东张村现存南洋楼保留较为完整的就有33栋。
这些东张村的南洋楼在建筑风格方面不拘一格,既保留了闽南“皇宫起”的传统营造模式,又吸收了东南亚和西方的建筑特色,大多雕梁画栋,楼内既有木雕、砖雕、石雕、灰雕等,也有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文字方面有石刻篆隶行楷,亦有木刻团字,内容则包含楹联、家训、标语等,整体造型典雅大气。
永福楼
在村里,记者看到由华侨陈玉荣先生于年开建、年建成的仿古五间张南洋楼——“永福楼”,已经成为村里的“南洋楼侨乡党建休闲馆”“儿童之家”“百姓书房”等,二楼大厅内有对联写着:“玉生昆岗开骏业,荣归祖国展鸿图”,同样是一副藏头联,诉说着主人爱拼敢赢的信念,以及对祖国无比挚爱的深情。整幢楼里最特殊的,当属那些绘于各间屋门上的反映20世纪70年代生产、学习、宣传的彩画了。只见这些彩画上或写着“学英雄、见行动”,或写着“心红瓜甜”,也有写着“做人要做这样的人”等等,时代特征鲜明,给人一股浓郁的怀旧感。
永福楼是远近乡镇青少年、儿童的研学基地,图为小朋友在楼下参与制作并品尝当地美食红团。
永福楼内景
据陈玉荣的孙子陈志林介绍,陈玉荣是20世纪30年代下南洋的,先是去了新加坡,而后再去马来西亚。刚到马来西亚时,从事的是重体力劳动,譬如拉人力车等,完全是凭借吃苦耐劳、勤勉节俭的精神,才累积下资金开了旅馆并逐渐建业成家。“爷爷建永福楼时,就想在家乡留下一个念想。这楼代表着老一辈华侨对家乡永久的驻望啊。如今,永福楼还成了远近乡镇青少年、儿童的研学基地,其存在就更有意义了。”据悉,作为百姓书房,永福楼内存有不少图书,分类整齐地陈列着,还配置了沙发和茶几,供读者在此阅读、小憩。
反哺桑梓久久为功
“可能有人会觉得华侨在国外挣钱很容易,其实现实不是这样的。许多华侨最初身处异国他乡时,人生地不熟,全靠干最重的活才得以维持生计。只不过,大多数华侨任劳任怨,能吃苦中苦,所以他们的事业最终得以发展。”界山镇东张村党支部书记陈志成介绍。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旅居海外的东张侨亲心系祖国,长期回报桑梓,他们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开始就一直在帮助家乡建小学、中学,修建和扩建道路、桥梁等,为家乡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年,东张旅马侨亲陈亚保、陈宗连、陈金仦、陈捷麟,与岭头村侨亲林金梅等,发起兴建玉湖小学的倡议,他们带头捐资并向旅马侨胞募资,最终兴建起玉湖初级小学(玉湖小学),这是惠北第一所侨建小学。年,玉湖小学迁址扩建,林金梅、陈捷麟、陈荣基、陈玉瑞等旅马侨亲再度慷慨解囊,募集60多万元侨资支持学校扩建为完全小学。惠华中学兴办前,玉湖小学还曾设立初中部,后经东亭、东张两村的民营企业家陈国元和旅马侨亲陈寿奇等多次捐资,学校进行改建扩建,使得校园规模不断扩大。年,学校更名为界山镇玉湖中心小学。
东张村附近有龙马溪,溪宽20多米。以往过溪,行人只能赤足涉水,极为不便。年,旅马侨亲东张村陈捷麟,东亭村陈宗连、陈金仦,东吴村吴来发,岭头村林金梅和槐山村林文龙等,倡议捐资,募集到一笔建桥资金。后在龙马溪中下游的重要交通位置上搭建了一座宽约5米、三孔、四桥墩的石拱桥梁。该桥的建成,为泉港与仙游百姓的经贸往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乡亲们为了感谢侨亲的无私奉献,将该桥命名为“华侨桥”。
年,由旅马侨领陈荣基、林玉唐首倡,陈玉瑞、陈祖荣等侨亲积极响应,共同筹资兴办了惠北地区第一所完全中学——惠安华侨中学(简称“惠华中学”),后来玉湖小学的初中部也并入该校。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东张学子到隔壁仙游县的枫亭六中读书,东张人医院求医问诊,为此侨领陈捷麟捐资参医院的扩建,医院购置了国内少有的透视机,惠及两县学子和老百姓。
诸如此类的侨亲反哺家乡的例子还有很多。陈志成称,东张华侨乡贤尽管长期不在家乡,但他们对故土和家乡亲人,始终有着深深的眷念与热爱。“隔山隔水,阻隔不了同胞血肉情谊;山远路远,守望之情不惧路途遥远。我们东张人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将与在外的侨亲们一道,守护我们美好的家园。”陈志成还表示,如今东张南洋楼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参观,已经成为东张美丽乡村的一道亮丽风景,也是著名侨乡一张永不褪色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