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慎宝
来到这个中缅边境城市,为的是换个地域看人生度人生,一是能够两天免费泡一次温泉,二是能吃到与北方不一样的各种树根、树叶和山菜,三是能写生,画大金塔、树包塔、三棵树、九棵树等这里独有的风物。这三件事做好了,岂不是修身养性的最佳处方吗?
我去过很多温泉,大都是以温泉度假村的形式高价经营。与诗人刘合军住过珠海的温泉度假村,像进了热带公园,那是绿色环保设施齐全吃住全包的乐园,以娱乐享受为主,看似泡温泉成了摆设;西安蓝田汤峪温泉,历史悠久,据说杨贵妃最早就在那里沐浴,后来去了华清池,我住西安时,蓝田沐心阁文化社长祝世民一次送给我几十张门票,我去泡了好像在山坡水田里一样的一个个温泉池子,在大山里望着云横秦岭洗浴,大有皇家气派;山东省文学院院长王良瑛带领我们采访山东地热新能源公司打出的全省十多个温泉,把温泉水引进小区楼,住户可随时洗温泉。然而,这里的温泉趋向大众化,洗温泉就像北方人夏天里去河里洗澡那么随便,如不讲究设施豪华的泉池,就泡免费温泉;如果进设施齐全的大池子或者单间温泉,价格每人三元、四元、十元、十五元,那单间鸳鸯浴才二十五元。这与其他地方泡温泉动辄上百元、几百元来比,是够廉价的了,老百姓有钱没钱都能随时泡温泉。
说实在的,我来这里的初衷是为了泡免费温泉,据说泡温泉能养生,温泉水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矿物质。城里的温泉都是收费的,廉价或免费温泉在风平乡法帕、芒蚌等几个村寨,芒市的南部山区,距离市区不远,从城里的地标三棵树到法帕芒蚌温泉有直达的往返公交车,公交车就路过我住的南蚌路公寓,每人单程一块五毛钱就到达温泉。车的终点站就在温泉区,来去非常方便。
温泉区分布在尖山和崃门山之间。分别是孤零零的几百米高的小山,远远望去,那高大的一丛丛一片片的凤尾竹,郁郁葱葱,将两座小山覆盖得严严实实。那竹梢从不同方向弯曲的形状,如同千万只孔雀翘起长长的尾巴开屏,妆点着四季不枯的翠山。两山之间是平缓的绿油油的稻田,在稻田的不远处横穿一条不知名的河流,河两岸生长着连绵不断的凤尾竹。河水很大,四季奔流。河水能改道灌溉稻田,偶尔有村人牵着水牛在河水里慢腾腾地游泳,水很深,千斤水牛在河水里只露出牛头和弯弯的牛角,舒服得直摇头。
站在河边,遥望山下的温泉区,显得那么平静,偶尔有出进村寨的傣族男女,或步行或骑上电动车,到稻田或养猪场劳动。他们不论男女,背后屁股以上背着一个小小的背篓,背篓里都插着一把刀刃扁长的砍刀。小背篓像一种习惯了的装饰,即使他们从事的劳动用不上小背篓,也背着在稻田里插秧、拔草。傣家女人大部分穿一块花条布裹着的裙装,裙装的外面还系着一个小小围裙,围裙前面都有一个大布兜,兜里放些零花钱或随手用的东西,有的在围裙外面还系着一个小小的布包,带拉链的,里面只能放一个手机或钱包。上年岁的女人,在挽起的长发上缠着青色或蓝色的土布头巾,显得那么利落,上衣开身对襟,布条打结的纽扣,短小贴身。上衣下沿只到肚脐,但不露肚脐,包裹得严严实实。
这里的人们有泡温泉的习惯,有清晨起来带着饭或者牛奶去泡免费温泉的,有的劳动回来去泡温泉。泡温泉时都提着一个大包裹,除了洗浴用的洗头膏香皂化妆品之外,还有随身换洗的衣服。他们的衣服不在家里洗,都习惯拿在温泉洗衣服。洗衣服时有的带着一个盆子,有的就在泉池的流水出口处洗衣服,不影响别人洗浴。如果花三元钱进单间泡温泉,自己一个池子,把水放满,先洗衣服,然后用自带的刷子刷洗了池子,再放水洗浴。
我初次来这里泡温泉时,老乡让我去大池里泡免费温泉,我认为大池里很多人泡在一个池里不卫生,就花三元或者四元钱泡单间温泉。说是单间,其实是在一个车间样的大屋里,用隔墙界开的一个个单间,单间都是开门,单间里都有一个长方形上口、椭圆形底子的水泥池子,自己冲刷后拧开水龙头放满水,把衣服脱了挂在间壁墙上,穿上自带的拖鞋,就可以边试着水温,边躺进水池。水池的底子是斜形的,躺下后,头可枕在池沿上。感觉水太烫的时候,两臂撑住外沿,向头部方向蹿一下,或者坐起来,撩水洗浴。血压高的人,不宜在热水里泡的时间太长,可泡一会,坐在池沿上搓洗一会,悠闲安静地慢腾腾地洗着。洗一会后如有饿感,就取过自带的牛奶或者其他食物,坐在水里吃一点。觉得口渴了,取过自带的矿泉水喝上几口。有的自带杯子,杯子里泡着茶水,泡着温泉品茶。那些烟民们,泡着温泉上了烟瘾,就把手用毛巾擦干,取过衣兜里的烟叶和纸,娴熟地包一支烟卷,用一根细细的竹管在水龙头上冲一下,把烟卷一头插进竹管,一头含在嘴里,深呼吸吸上几口,吐着白白的烟圈钻进水里,发出舒服的呻吟。有的蹲在温泉池里刮胡子,不是用电动刮胡刀,而是用耙子形的刮胡刀,顺手撩水在胡子上反复撩几下,然后擦点香皂,香皂泡沫覆盖了胡须,然后慢慢刮起来。待身子在温泉里泡上好长一段时间,皮肤松弛下来,毛孔已经张开,就开始搓澡。傣家人搓澡用的是牛角,手握牛角,用牛角的横断处与皮肤摩擦,像刮痧,一会把皮肤摩擦出一道道红印,从头到脚,反复摩擦着,不断地用另一只手撩水,烫的哈着气呻吟着。有的没有牛角,就用一块粗糙的石头或者水泥块摩擦皮肤。还有的人觉得这样摩擦不过瘾,就走出池子,站在隔壁墙下,背靠墙壁,扭着屁股上下左右摩擦。我总是带着朋友送的一个刮痧用的褐色透明的玉片,小心翼翼地在皮肤上来回滑动,摩擦时打上一些洗浴液或者香皂,起到润滑作用,使玉片与皮肤的接触部分滑动轻松自如,摩擦起来疼痛感小一些。当全身摩擦完了,再钻进热水里,感到浑身烫得生疼,只好坐在池沿上撩水,慢慢适应那种疼痛感。在寨子里漫步时,听一位90多岁的老婆婆说,她很少感冒,感冒了也不拿药,就在温泉里刮痧,然后烫洗,然后大汗淋漓,这样刮痧几次,出出汗,感冒就慢慢好了。我这样反复摩擦皮肤后,泡完用浴巾擦干身上的水时,也浑身冒汗,擦汗穿上衣服走在寨子里,又冒出一身汗,被从印度洋吹来的暖湿的风一吹,感到浑身清爽。这时去温泉旁的小吃店里吃上一份微辣的凉粉,再要上一杯傣家人自制的冰茶,吃饮完后觉得精神饱满,神清气爽。
这里的温泉分布在村寨的街头巷尾,有各家各户经营,每户的经营档次不等,有的设置了游泳池,游泳池旁设置了茶几、沙发和简易休闲床。游泳可男女同池,但要穿游泳衣,自带饮料点心水果,也不限制时间,每位十元钱就可在这里休闲游泳。有的是男女同池的鸳鸯浴,那是价格最贵的,每位二十五元钱,很少有人去那里。有的是男女浴场分开,但在浴场里间隔单间,每位四元钱,条件更差点的三元钱。这样的单人单浴,条件简陋,除了浴池、挂衣钩和温泉水什么都不提供。我开始经常泡四元的温泉。有的单间温泉经营户兼开露天大池温泉,是男女分开的,每位一般三元钱。这些温泉,有的在自家开的饭店后面,有的在一个并不整齐的大院落里。房屋大都是棚架式的,因这里冬天不冷,也没有大风,在铁皮或石棉瓦搭建的棚户里赤身洗浴,感觉不到凉意。豪华点的澡堂,有的是砖墙青瓦,有的是土墙青瓦,瓦也是在一排排木条上摆着哈瓦,没有用泥巴和白灰沾过,这样的房屋透气性强,因常年无大风,没有揭瓦的灾害。更有豪华的澡堂是钢筋水泥搭建的楼房式建筑,墙面一般是黄色的,楼顶很讲究,都是起脊双斜面的,脊面都是枣红色,钢塑结构,薄薄的一层,一般是一个大脊面附上一层小脊面,但每层脊面的边沿全部是金色花纹铁皮镶嵌,屋脊和每层的四角挑角都是镶嵌着金色翘首孔雀。因芒市是孔雀之乡,所以孔雀装饰、孔雀图案随处可见。这里的楼,顶层都留出两间屋大的空场,接着顶层的其他房间墙面,搭建一个钢架结构的拱形阳台。阳台的屋面是铁皮式的塑钢扣接而成,四角是H型钢铁柱支撑,透风撒气,遮阳避雨。我住的公寓在四楼,出来房间就是这样一个大大的棚架式的阳台,阳台上有个三脚架式的铁质秋千椅,还有茶几和木墩、石墩,可以在这里坐在秋千椅上看书报,端出茶具品茗看天,看远山的云起云落、日升日落。黎明或傍晚,远山的鸟儿赶来,扯着清脆的嗓子鸣笛歌唱;兴趣来了就在这里对着远山或轻描淡写、或挥毫泼墨,抒发自己的情感;晚上,沐浴着皎洁的月光,夫妻围着秋千架闲来信步。村寨里,温泉家,逐渐以这样的楼房取代那些古老的土瓦房和傣家木楼。也许是村寨改造的缘故吧,现存的几户有木楼的人家,在木楼外搭建了青砖结构的高高的围墙,把木楼挡在了庭院里,失去了当年温泉边上特有的傣族木楼文化风景。现存的木楼,虽然成了围闭起来的剩女,但依然散发着特有的民族风情。木楼四角有多个方形木柱起架,分作两层构架,木梯、楼板和楼顶都是木质的,方木起脊后挂瓦,四周探出厦檐。二楼有木刻楼兰。下层存放汽车、电动车、农具和杂物,有的在下层养水牛当成了牛棚。二层相对安静,有的在上面编竹篓,有的在上面放了织布机,上了年纪的傣家妇女还能在上面纺线织锦。泡了温泉出来的人们,可以在楼上休息,也可以聚在一起喝早茶和下午茶。傣家少妇有喝下午茶的习惯,每逢下午五点以后,三十岁左右的少妇,裹上长裙,扎上布兜,胭脂红被兜里背上娃娃,穿上一根带的拖鞋,三三两两地围坐在温泉小店里的圆桌旁,每人上一杯冰茶,几个人上两盘小菜,就着小菜吃冰茶,聚在一起拉家常。也有一些泡温泉的人们,来到温泉小店,先吃点东西,然后去泡温泉。这样,即使泡上半天,也没有饿感。
泡客最多的还是公共露天温泉,这种温泉也是男女分开洗浴,男池和女池距离很远,不在一条街上。公共露天温泉都是免费的,没有大门,昼夜开放。男池是国家地震监测点,挂着重点保护的牌子。进门一面墙上镶嵌了四块石碑,上面刻着为修建露天温泉捐献现金的人名,有的上百元,有的二十元不等。碑墙不远处的屋墙围着的温泉,呈长方形,长约八米,宽约五米,深一米五左右,池沿内高外低,水泥抹平,内沿以外两米开外有水道,洗过的水沿着周围的水道流淌出去。池的外沿三面修了钢架式瓦棚,斜面内高外低。瓦棚内横梁上焊接了两排衣钩,还有一排铁椅。池内沿有两级台阶环绕池子一周,都是瓷砖贴面。池底铺了鹅卵石。池的一端从水里立着一个水泥井,井的上部有四个孔,温泉水满溢着,从水泥井上沿溢出来,放在大池里,供人们洗浴浸泡。泡温泉的人可以分布在水泥井周围的泉水里,也可分布在池沿四周,但不能弄脏了水泥井里的净水,从水泥井里取水冲身或者饮用,都是用自带的小小水桶或者是安全帽之类的用具。
男池里老年人居多,很少有洗衣服的。我每次来到这里,通常聚集着十多个人。有从城里来的,有当地的寨民,都悠闲自在地找一个地方洗洗泡泡。泡一会儿就拿出牛角、石块、丝瓜瓤浑身摩擦,很少有带搓澡巾的,也有的在水泥板上或者墙上摩擦。摩擦完了就蹲在地上用洗浴液满身擦拭,一边聊天一边揉捏腿脚。来泡澡的什么人都有,聊的什么事都有,这里成了“温泉聊斋”。我每次来温泉都百听不厌,听得如痴如醉。
我和夫人每周泡温泉二到三次,每次都会听到不同的话题。一场中雨过后,天气晴朗,紫外线格外强,我来到免费公共露天温泉时,阳光直射温泉,我只好选一个棚阴处下水泡澡。在我身边有一位傣族老人与我打招呼,我抬头一看,才认出是温泉不远处尖山上护理金塔的那位老人,六十多岁,说话和蔼可亲。我一边洗澡一边问他关于金塔的一些故事,他都娓娓道来。他从小只识傣语,而不认识汉字,但能说流利的汉语。我和夫人在尖山顶画金塔时,他正专心致志地抄写傣语经书,当我拿出随身带的一本《望月文学》杂志让他看时,他却不认识汉字,我又尴尬地把杂志收回画夹里。这里的金塔是四门五层金塔,里面供奉着释迦牟尼塑像。他每天在这里打扫卫生、抄写经书,村里每天给他十元钱的薪水。金塔一侧的山头上,有一个金塔遗址,柱基和倒塌的一截红砖结构的塔身还躺在那里,塔身的周围有三座草棚,像北方人的看瓜屋子,是用竹竿支起来的三角形构架,上面苫盖了黄黄的稻草,草屋内铺着一扇门板,门板上铺了草垫,其中有一个门口上方挂着一个碗口粗的竹筒,竹筒上下割了一条竖着的长孔,像是点油灯的灯具,门外放着一个红褐色陶罐,上面盖着帽顶似的陶盖。我一个人走在这里的时候,有点虚惊,我给旁边的菩提树拍了照便下到了金塔处。我问这位傣族老人:“这三个草棚是干什么用的?”他说:“是三位佛家高人来这里打坐居住用的。这三位高人有芒市的、陇川的、瑞丽的。他们为了提升自己的修为,每年阴历三月三来这里住三天三夜,然后到大金塔那里去诵经祭拜,举行佛事活动。”可见,尖山金塔的地位要高于大金塔,虽然尖山的金塔不如号称亚洲第一金塔那么高大威严。不然三位高人不会先拜尖山金塔,然后再拜大金塔。
年4月28日,我们攀登多级台阶来到久已向往的芒市大金塔。我背着画板和纸笔,想让大金塔进入我的绘画作品。于是,蹲下来开始写生。写生地点是大金塔对面的德宏州佛教协会办公室门前。后来又数次来到这里写生,从不同的角度画大金塔,深切感受和体悟这里历史悠久的佛教文化。
德宏州所在地芒市,接壤缅甸。这里是景颇族和傣族的聚居地,盛产水果,特别是芒果,虽然价格和我们平时买到的水果差不多,但是非常新鲜。芒市又被称为“黎明之城”——勐焕。这名字还有这样一个传说,释迦牟尼刚来到这里传教时,正逢公鸡“喔喔”打鸣迎接黎明,一时间晨光乍现,阳光洒满了每一寸土地,因而便得此称号。也使得这座城市笼罩着一层神秘的佛教气息。著名的勐焕大金塔就位于芒市的东南角,临近孔雀湖,在雷牙让山的山顶处。塔巍峨雄伟、气势恢宏、熠熠生辉,高度达到73米。在芒市的每一个角落抬头都能看见大金塔,它是芒市人民信仰的象征。勐焕大金塔是亚洲第一空心佛塔,整个塔呈钟形,共有四层,下面三层是一个空心的大厅,第一层内有四尊佛像分别朝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第二层和第三层外侧都挺立着八座小塔;第四层外围则是依次排列着八个花瓶塔;塔的顶端是一个大金顶,重量为2.3吨,异常雄伟。塔入口处屹立着一只金鸡,它的名字叫阿鸾,寓意着为人们唤来黎明。
大金塔周围风景优美、安静祥和,空气中都弥漫着祥和的气息,来到这里,不仅仅是画大金塔的建筑之美,更是为了别样的心灵体验,也许我们的心灵也能变得更美。
这里每个村寨都有座金顶的佛寺,每天早晨六点前,信众就来这里祭拜诵经。芒市信奉佛教的人特别多,怪不得这里民风纯朴自然,没有物欲横流、没有险恶人心,佛教或者其它本土的宗教是他们的心中所向,干净纯粹。
一天,我在温泉边遇到一位白头老翁,留着长须,上穿大红马褂,下穿蓝白相间的短裤,提着一桶洗澡用具来泡温泉。他在池里泡了一会儿便爬上池边,仰卧在水泥板上,翘起二郎腿闭目静思。我看到他来势不烦,像一个文化学者,便靠近他,与他攀谈起来。
这位老翁是缅甸人,七十多岁,是缅甸知名油画家。
前几天我和夫人去瑞丽中缅口岸的“一寨两国”,在中缅交界处就有一座金塔,金塔旁开了一个小吃店,小吃店门口堆着一堆青皮的椰子,我和夫人放下画夹喝了椰子汁,吃了一会点心。一位抱着孩子的三十岁缅甸女人看到我的画夹,比划着问我画画吗?我说是随便出来写生,也画大金塔。小吃店店主是她姐姐,听到我的回答,赶忙过来说,这是她妹妹,跟父亲画油画,指着墙上的油画说是她父亲画的。她父亲七十多岁,是油画家.这座金塔是他建的,塔内壁画也是他画的。一家很客气很善良,也许是其父亲老画家大德的养成吧。她妹妹三个小孩了,一子两女。她妹妹拿出几幅画让我看,我也向她们展示了自己的水墨写生画,并把仅有的一本《望月文学》杂志送给了她,并签了名。在签名时店主告诉我她妹妹的名字叫DUSHI。DUSHI不懂中文,在交流中她姐和那小伙子当着翻译。我问她父亲的画卖吗?她姐说她父亲老了,画留着,不卖了。他们全家信教,从她父亲建塔的举动看,她父亲一定是一位品德高尚的艺术家。
我在温泉问这位白头老翁:“你的孩子干什么?”他说:“一个女儿在中缅边界开店,一个女儿跟我画画。”
我又问他:“你的女儿也画油画吗?”他说:“是画油画。”
我又问他:“你在瑞丽建了一座金塔吗?”他说:“是的。”
听了他一番回答,我断定那天见的那位年轻女画家DUSHI就是他的女儿。我说:“你女儿是不是叫DUSHI?”他点头称是。我上前握住白头老翁的手,激动地说:“那天想见到你,交流一下绘画艺术,你不在那里。恰巧在这里遇见你了!幸会!幸会!”
泡澡的人陆续离开了池子,最后只剩下我们俩,似懂非懂地聊着绘画的那些事。就是没有问他是不是每年三月三来尖山金塔小住的那位瑞丽高人。后来我想,他一定是瑞丽那位佛教高人。是中缅友谊的使者。
有一天泡温泉,我指着温泉对面的一棵高大的菩提树,问一个退休工人,为什么这个地方的榕树和菩提树都这么大、年岁这么长?他说只要有古老菩提树或者大榕树的地方就说明有傣族人生活的村寨。我又问,为什么这些大树的树身上用白线缠着一个个竹片、还有香和瓷罐之类的东西?他说傣族人把古老的榕树视为神树,傣家人生病有灾难,就来树下祈求树神保佑平安。
我一次在法帕村内的年高山榕下写生,两次在军分区相邻的年的高山榕——九棵树下写生,也几次在芒市地标——三棵树下写生。德宏职业学院有个三棵树文学社,文学社的领导和成员们与《望月文学》杂志结下了深厚友谊,我也参加了该社好多活动。所以对“三棵树”这个城市文化地标特别感兴趣,每次进城都路过三条大街交叉口转盘里的三棵树。那里有一个公交站和客运站,我经常在那里下车上车,不免要观察转盘围着的三棵树。那里的树不止三棵,我不知哪三棵叫地名上的三棵树,打听了几个人,都不知道。
我在温泉问这位老工人为什么叫“三棵树”?他说,三棵树并不是三棵,是只有一棵大榕树,只是在两个大树枝上生了气根又在空中生出两棵树,与固有的那棵共有三棵,所以叫“三棵树”。三棵树传说是神树,他讲了一段动人的故事。说早年有个村医路过三棵树,走累了就在三棵树下睡了一觉,等他醒来时,三棵树不见了,可他从此成了三棵树的化身,成了神医,能救死扶伤,治疗百病,有的百姓得了绝症,经他用手摸摸患处,就手到病除。三棵树因此成了行善消灾的神树,凡是乡村寨子里有榕树的地方,人们都视为神树,不得随便砍杀,所以芒市的榕树不论在城市街道还是在乡下村寨都能看到古老高大的榕树枝繁叶茂地矗立着,成为这个城市特有的风景。据说,神医化身的三棵树消失后,后来神医去世后,在原地又生长了一株“三棵树”,意在纪念医德高尚的神医,这三棵树成了当地各族人民心中的“消灾树”,保佑人们平安幸福。
从老工人的这番话中推断,九棵树也不是九棵,而是在一棵树的九条树枝上生了八丛树根,八丛树根又长成了八棵树,连同固有的那棵共九棵树。实际上还是九九归一。
世上罕见的奇特景观就是芒市城里的树包塔。虽然树龄没有三棵树、九棵树那么长,但那菩提树包着的佛塔令人叹为观止。此塔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我三次从不同的侧面画了水墨写生画树包塔。塔因建在昔日的姐列寨,故傣语称广母姐列,译成汉语即铁城塔。始建于18世纪中叶,是芒市第十五世土司放作藩就职期间(--)为了纪念一场打胜的战争而建。据《傣族简史》载:年春,木疏雍藉牙王朝在英法殖民主义的支持下,将侵略战火烧到德宏,目击者周裕在《从征缅甸日记》中写道:芒市……自用兵以来,田畴荒芜……遮放界连缅甸,为贼职蹂躏,荒残更甚。王昶《征缅日略》也说:其土司、头目、夷人,千百为群,皆荡析离居,或随军营,或依附相率土司栖止。乾隆三十二年(),清廷特命云贵总督公明瑞为将军,统兵收复芒市、遮放、畹町,并直取瓦城。乾隆三十三年(),清军凯旋畹町。因此建塔时间应为年左右。十九世土司放承恩就职期间(--)为求子而重修此塔。此塔系砖石结构,塔座呈八角状,塔身为串珠形圆锥体,高约十余米。之后姐列寨又毁于战乱,居民外逃不归,佛塔无人管理。约百余年前,塔缝中长了一株菩提榕树,几度风雨,盘根错结的树根逐渐将塔缠绕包裹,形成了今日树包塔奇观。如今塔顶上的树已高达30余米,树冠覆盖近平方米。
塔包着树,树包着塔,结成了一个坚强的实体,塔就是树,树也就是塔。
最近在温泉遇到一位国民党抗日游记队战士的后代,他叫倪庆华,长我十岁,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那年生人,所以取名“庆华”。姥姥家是地主,祖辈是肥皂制造商,虽然父亲是抗日老兵,但因是国民党的队伍,因此一度受审查,戴了好多年“帽子”。谈起芒市国军抗日的斗争岁月,他如数家珍,滔滔不绝。他讲的那些抗日故事,都是他父亲生前讲的。根据他讲的内容,我回公寓查阅了一本书,这本书是在芒市阿昌族学会年会上,书的作者、学会顾问、原德宏州副州长赵家培先生签名赠与的。书上的资料与倪庆华所讲述的大体相符。
年至年初,滇西沦陷,日军56师团设在芒市,常驻总兵力1,5万至2万人,时间长达两年零八个月。日本侵略军准备从缅甸直插昆明,切断中国的滇缅公路运输线全部占领云南,对中国实行战略大包围,企图最后灭亡中国。
为彻底粉碎日军这一企图,从年2月16日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到年1月27日中国远征军在缅北芒友胜利会师,先后共两年零十一个月的时间,滇西和缅北作战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第三战场。是一场战略包围与反包围、战略封锁与反封锁的大决战,在中国抗日史上有着重大意义......
还在温泉里听到了阿昌族小伙子杨荣乐讲述的阿昌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的故事和泼水节的民俗盛况......
温泉,在昼夜不停地漫溢着,泡温泉还在继续,四面八方的一个个故事汇集在温泉里,随着哗哗的温泉水潺潺流去......
作者周慎宝,济南钢城区人,退休干部,作家协会会员。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