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木版年画历史悠久,
是我国众多年画流派中的一枝绚丽花朵。
经过一代代民间年画艺人的创作和完善,
发展到现代,
除了具有其他地区木版年画的共同特点,
在板材、染料以及画面造型、构图等方面
均展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
砀山年画源远流长
砀山县原文化馆馆长黄世东是一位砀山民俗专家,对砀山年画颇有研究。年过古稀的黄世东老先生对砀山年画非常有感情,他介绍:“砀山年画是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群众喜闻乐见。这些年画作品大都是一些民间巧手工匠和地方文人的艺术创作,在除夕张贴,一年一换,故称‘年画’。”
说起砀山年画,黄世东还讲述了一个关于年画的民间传说。据说,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生病,在梦里听到鬼哭狼嚎之声,夜不能寐。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果然宫中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终日站岗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们两人的威武形象绘在宫门上,称为“门神”。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成现在的年画了。
据黄世东介绍,山东潍坊杨家埠、江苏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四川绵竹的木版年画在历史上久负盛名,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民间木刻年画产地,被誉为“年画四大家”,砀山年画属于山东潍坊流派。砀山年画色彩鲜艳,色调明快,富丽堂皇。以前过年,即使生活再贫困、日子再艰难,老百姓也要买张年画贴上,仿佛只有这样,才有过年的气氛。贴上年画,整个屋子都亮起来,哪怕是墙壁斑驳的老屋,也增添了家的温馨,多了过年的喜庆。人们张贴年画,是为了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祈福禳灾,表达迎新纳福的思想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传统技艺一脉相承
黄兴桥今年63岁,从事木版年画创作30多年,目前是砀山年画唯一一位省级传承人。在黄兴桥和老师范凤岭的共同努力下,年,砀山年画(含木版年画)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兴桥和学生们一起展示印制的年画作品
砀山年画源头久远、复杂,其传承谱系大多已无据可考,但自清末以来,民间艺人申万里传予弟子赵天河,赵天河传予弟子范凤岭,范凤岭传予弟子黄兴桥,这条传承谱系十分清晰。据黄兴桥介绍,自己的祖师申万里家境殷实、有学问,当过私塾先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尤其擅长年画印版雕刻,在城南申庄一带颇有名气。年景好的时候,申家的年画供不应求,能有不少的收入。据传,当时申万里学徒多达二三十人,弟子们不但学习刻版年画技术,还学习文化知识。周边几省市的年画刻版师也经常来申家观摩学习、交流技艺。长期的教学相长、交流融合形成了申派木版年画构思独特、线条流畅、色彩浓烈的特点。
黄兴桥在刚起好稿的木板上雕刻
申派木版年画第二代传人的代表人物赵天河与申万里有亲戚关系,赵天河的父亲希望儿子将来有一技之长,所以拜到申万里门下学习木版年画制作。由于赵天河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很快成为同辈弟子中的佼佼者,深得申万里的器重。赵天河在印版材质的选择、雕刻以及染料的配制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
第三代传承人范凤岭生于年,从小酷爱绘画,师从赵天河学习砀山年画技艺。进入上世纪80年代,经济社会空前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有所上升,砀山年画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当时以范凤岭为主的从事砀山年画创作的艺人有十余人,砀山年画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上世纪90年代,砀山年画已经在全国小有名气,年画作品发行到全国各地,深受欢迎。
砀山年画历经沧桑,发展的道路也是几经波折。上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印刷技术的飞速发展,工业化生产的年画对传统木版年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再加上民间年画艺人创作的作品被大量盗版、复制,导致年以后从事砀山木版年画创作的仅剩黄兴桥一人。面对工业化印刷对传统年画制作的冲击,黄兴桥陷入了苦苦的思索之中。经过长时间的分析思考,黄兴桥认为,要想把砀山木版年画传承下去,就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开辟新的领域,结合砀山的历史文化打造更具本土特色的年画品牌;要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创作出个性化、民族化的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年画作品。
黄兴桥聚精会神地雕刻作品,画案上摆满了他创作的年画印版
作为申派木版年画的第四代传承人,黄兴桥在年画题材内容上大胆创新,创作了“不忘初心”“梨乡欢乐颂”“雷锋颂”“伟人肖像”等契合时代主题的系列年画作品,增强了砀山木版年画的生命力。黄兴桥的木版年画既有学院派的画风,又有民间传统画的技法特点,其作品色彩明快,线条流畅,手法夸张,颜色对比强烈而不落俗套,别具民间情趣。黄兴桥在多年的创作中探索发现,利用一些砀山特有的植物和矿物质提取的染料能使年画色彩鲜艳、色调浑厚明快、对比强烈,这一创新独具砀山地方特色,在全国年画创作领域独树一帜。黄兴桥还在年画创作中融入了西方美术的技法,采用水彩纸,用水彩和水粉颜料辅助,以炭精粉擦拭画面人物面部和手的阴影部分,以增强砀山年画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印刷出品
几十年来,黄兴桥创作成果丰厚,其年画作品先后在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年销售年画万余张。黄兴桥创作的年画作品也屡获殊荣,先后在年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上斩获金奖;年文化部在济南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荣获银奖;年、年度(昆明)官渡全国非遗联展连获金奖;年“一带一路”·芒市非遗展中获突出贡献奖。
一刀一墨雕刻“年味”
砀山年画题材从最早的桃符、苇索、金鸡、神虎、神荼、郁垒,到后来的关羽、赵云、尉迟恭、秦叔宝等武将和钟馗、天师、东方朔等,再到近现代兴起的红色题材作品,其间有着一条鲜明的发展轨迹。砀山木版年画印制主要是手工操作,一张一张地拓,个别笔墨还要手工添加。古代砀山民间年画的生产作坊生产力低下,一般品种较为单一,每个作坊只是经营2-3个品种。而黄兴桥传承的申派木版年画,由于技术强、弟子多、销路好、影响大,品类多达十多种,包括关公、赵云、秦琼、敬德、钟馗、灶王爷等门神以及虎鸡莲鱼等吉庆图案。
砀山年画制作工艺相当考究,大致分为起稿、制版、刻板、印刷等工序。起稿是对年画题材进行构思,用铅笔在纸上画稿,然后将画稿反贴在木板上用于雕刻;制版则是对选定好的制版木材进行切割、打磨、附稿等处理;刻版是年画制作中最重要的一环,对制作者的雕刻和美术功底要求很高,对刻刀走线的气韵是否流畅要求很高;印刷时先把印版固定,用棕刷把墨汁均匀地涂抹在印版上,覆盖上年画纸,用樘子在纸上轻轻按压、擦拭,让墨汁充分渗入纸中,然后揭开纸张,一张墨色均匀、线条清晰的年画便跃然纸上。
黄兴桥“雕”“琢”梨木印版
砀山年画印版对木料的要求尤为严格,必须用当地百年以上的酥梨老梨木雕刻。一块上好的印版板材要切割成长宽不等、厚度约5公分左右的木板,放到阴凉通风处自然阴干2至3年方可使用。砀山特产的老梨木质地坚硬,纹理细腻,不易开裂变形,耐腐蚀,能印几万张年画而不易磨损,是雕刻印版的上乘之选。但因其质地坚硬,要求雕刻师雕刻够力度、严谨细心,一块印版的雕刻往往长达一个多月。砀山古梨木木质细腻适合雕刻,刻出来的线条粗实醇厚、立体感强。而印制年画的染料则主要从槐树、柿树等植物中萃取,印制出的年画色彩艳丽厚重,乡土气息浓郁。
黄兴桥梳理、构思雕刻思路
“砀山木版年画代表了农耕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只有对年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制作出好的木版年画。”黄兴桥说。
孤独守望后继有人
黄兴桥在初步完成的印版上进行“精修”
对于砀山木版年画的传承和创新,年过六旬的黄兴桥颇感压力:“砀山木版年画是手工制作,印版更是需要精雕细琢,对传承人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再加上传统木版年画制作周期长、经济收益低,从事年画创作的专业人员越来越少。有传承能力的未必愿意担任传承人,愿意传承的人又未必有能力把砀山木版年画发扬光大。”黄兴桥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木版年画,并且加入到保护及传承的行动中,让这些宝贵的传统技艺重回大众视野。
黄兴桥手把手教徒弟刻版技艺
砀山每年一次的梨花节、采梨节上,黄兴桥都会带着他的木版年画参加非遗展演,不遗余力地向往来的游客推介砀山木版年画。他还利用业余时间自办培训班,带领有书画基础的年轻人学习木版年画技艺,经常走进中小学,手把手传授木版年画制作技艺。宿州学院等高等院校也慕名邀请黄兴桥给学生们讲课。
非遗进校园
让黄兴桥感到欣慰的是,政府和社会越来越重视砀山木版年画的传承和发展,这更加坚定了黄兴桥对砀山年画的信心。
文/图
崔猛
作者/来源:宿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