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谱》是唐朝孙过庭所撰写的一件有关书法论文的草书长卷。一般认为,《书谱》在书法艺术及书法理论上都是极佳的作品,因此被赞美为“书、论双绝”。
就书法而言,它是唐代今草的代表作。其字形结构、布局十分精妙;线条起、伏、顿、挫、迟、速、逆、顺、偏、正等极具变化;通篇行气如行云流水,上下通达、左右连气。最能表现出王羲之的书法况味。
《书谱》为纸本,纵27.2厘米,横.24厘米。前后共行,余字。衍文70余字,“汉末伯英”下缺30字、“心不厌精”下缺30字。字数既多,是适合学习草书进阶者临摹传习的极佳范本。
就书论而言,它为书法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例如,它的“五合五乖”之论,阐述了五种适合写字及五种不适合写字的状况:
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
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
它对书法点画线条提出了论述: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挫于毫芒。
另外,它对当时流传甚广的“卫夫人笔阵图”等,也提出过批判与驳斥。
《书谱》墨迹本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第一行书有“书谱卷上·吴郡孙过庭撰”。根据记载,《书谱》的真迹最早被收藏在宋朝内府,上钤有“宣和”“政和”等印,以及宋徽宗题签:“唐孙过庭书谱序”,因此又被称为“书谱序”。
《书谱》在宋内府时,尚有上下二卷,下卷后来散失了。
孙过庭,生卒年不详,初唐人,与诗人陈子昂是好友。陈子昂有《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和《祭率府孙录事文》等有关孙氏的文章。
《书谱》后来被清朝初年最重要的鉴藏家孙承泽收藏,随后又归于安岐。安岐也是清代书画鉴藏家,天津人,一说是朝鲜人。《书谱》后归清内府,旧藏故宫博物院,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俗称《真迹本书谱》。
《书谱》历代均有摹刻本,最著名的是北宋大观年间(—)内府所刻,又称《太清楼书谱》。原石早佚,仅存上卷残本的拓本,摹刻精良,且首行至第二行较墨迹多17字,可补墨迹之缺。拓本有张伯英、罗惇、林志均、马叙伦、齐燕铭等跋,钤“石门吴乃琛尽忱珍藏”“陈叔通”等印。其他的《书谱》刻本也很多。如《薛绍彭刻本》(又称薛氏本、元祐本),再后有明人文征明父子的《停云馆法帖》本和《玉烟堂帖》本等。
康熙四十七年(),安岐邀时任江西南安太守的陈奕禧撰《书谱》释文。康熙五十五年,他延请吴门著名刻工顾嘉颖、顾锡韩父子到天津沽水草堂刊刻《书谱》,后附有陈奕禧行楷书释文。先用木刻,而后上石,历经五年完工。翻刻者甚多。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声明: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