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 健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左翼文艺运动的影响下,成百上千的进步青年对于木刻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岭南的一批美术爱好者尤其引人瞩目。作为左翼文艺阵营旗手的鲁迅,积极引导进步青年,大力扶持美术社团。他发起并举办了全国木刻作品展,介绍和出版西方优秀的木刻作品,得到了青年美术工作者们的热烈响应,并由此形成了一股“为大众而艺术”的思潮,这在我国现代美术史上被称为“新木刻运动”。
林绍仑就是这些青年木刻爱好者当中的一个,其生平和事迹,现在可查证的资料已经不多。他大约生于年,原籍琼山县(今海口市),广州美术专科学校毕业,曾留学日本,回国后担任过崖县(今三亚)中学美术教员。
年秋天开始,林绍仑通过书信向鲁迅求教。鲁迅日记里提及林绍仑共计六处,主要是记录了书信往来。林绍仑至少给鲁迅写过六封信,鲁迅至少回复过两次。如当年10月2日,鲁迅收到了林绍仑的第一封来信,当即回复。11月13日,鲁迅日记记载:“得林绍仑信并木刻三十枚,午后复,并将木刻转寄北平全国木刻展览会筹备处。”
林绍仑和鲁迅始终未曾见面,两人之间的书信已经散失,内容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鲁迅对林绍仑在作品参展等方面有过帮助,而且广东的其他青年木刻爱好者如李桦等,也通过林绍仑的介绍与鲁迅取得联系,此后不断得到鲁迅的关心和指导。
年底,林绍仑等人以青年作者美术会的名义,出版了一本刻画丛书——《给我们自己》。在该书的序言中,林绍仑写了这样一首诗:“我不懂什么是悟妙,更不懂怎样才高明,只凭了一时毫无整理的心情,便这样的写了几行。呵,这算得什么?不过是个小小尝试的过程;朋友哦,请别称我诗人!”
如果是生活在和平年代,林绍仑的文学艺术才华或许会有一个很大的上升空间,然而日寇的铁蹄踏碎了他美好的梦想。抗战期间,林绍仑和弟弟林绍松、侄子林超常等人一起为抗日宣传工作东奔西忙。作为崖县中学青年文艺社的骨干,林绍仑主编印刷了许多抗日资料,包括摘要翻印《新华日报》等进步报刊和书籍,四处散发张贴,在当地群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林绍仑的侄女林玉兰后来谈起林家的往事,让人们对这个坚守民族气节、不惜家破人亡的家族肃然起敬:那个年代,他们家出了很多有学识、有本领的人,叔叔林绍仑和二哥林超宇都去过日本留学。日军侵略海南期间,听汉奸说林家有人懂日语,所以希望找到林绍仑为日军做事。但因林绍仑不肯,日军就抓了他的哥哥和岳父等亲属十二口人,并把这些人全部杀掉埋入一个坑中,其中有的小孩才几岁或几个月大。
敌寇所到之处,疯狂搜捕我抗日力量,文艺社随游击武装辗转各地。有一次,林绍仑遇到几个学生,一起来到“崖州八景”之一的镜湖边上,在湖光山色之间徜徉。身处短暂的安宁中,林绍仑感慨地对学生们说,如不是兵荒而是升平之时,到这里来写生是最惬意的。然而山河沦陷,国破家亡,海南岛上连安放一张课桌的地方也没有了。
年5月,林绍仑等文艺社成员随部队转移到罗望岭一带开展活动,一天早晨,突然遭到大批日军包围。我方虽占据有利地形英勇抵抗,但终因敌众我寡,林绍仑和林绍松、林超常等二十余人壮烈牺牲。
林绍仑,一个曾受到鲁迅影响和帮助的海南才俊,一个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洪流的文艺青年,值得我们深深纪念。(成 健)
来源: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