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书
护书就是旧时的包书皮。只不过材质更好一些,而且功能更多样。
我收的这件护书为皮质,外上大漆,以防潮湿。对折三层,配有棉绳和铜扣,封面有“护书”两个大字。护书封面大红,合起来尺寸为“35×20”厘米。可以拿来包裹古代线装书或是经折装书籍,也可以置放书札、信函。外皮内棉,手感舒适。
皮质护书大小比例
这件护书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其文献价值。按说护书内应该还有装东西的分隔层,但这件没有了。三面都被粘贴上了实物。一个民国信封,上面的地址为“北平东四礼士胡同七十九号曹缄”,并有红印文字“无法投递,退回原处”。另贴有两张落款为“徐鼐霖”的手书和钤印。手书内容为诗词,其中一首为:“君去春山水共游,鸟啼花落水空流。如今送别临溪水,他日相思来水头。”所用信笺为木刻水印的蝶虫花卉笺,看上去雅致之至。民国时期,徐鼐霖曾担任吉林省省长,诗书俱佳,且有气节。只是不知道是否为同一个人。
这种类似经折的皮质护书起源于清代,而且多为高级官员所用,在功能上还可作为公文夹使用。内页并印有重要忌辰与万寿的日期,所谓“忌辰”即为先皇驾崩日期,而“万寿”则是太后、皇帝的生日。这些重要节点,作为官员,要注意更换服饰,调整饮食和娱乐。后来,这种护书渐渐演变成为传递信札的外包装。曾经偶尔见过这类护书上过拍卖台,虽然价格不算太贵,但是毕竟东西很少,因此人们不大有机会接触和观看到。
《战国策去毒》书夹板
书夹板是用来保护古籍的木板,一般分为上下两片,由两根棉绳扎结。这套书夹板并不是什么名贵木头,如楠木、银杏木、红木等。这种类似樟木、榉木的杂木夹板很好复制,但难得的是,这个夹板是原配的,而且刻字工整、古朴,虽然有点开裂,但并不影响它的使用和观赏。
这套书夹板是文学山房94岁掌柜江澄波先生所赠,说要支持书物展,找出几件旧物。很多人看了书名还以为是特殊时期清理“封建读物”所为,其实这是清代中期之物。此书据说为康熙进士陆陇其所编。大致意思是说《战国策》一书,文章道理,故事人物,抒情历史,都可以说没有问题,但“其机变之巧,足以坏人心术,如厚味之中有大毒焉”。因此,读书人读是可以的,但要注意不要“中毒”,故以“去毒”为名。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战国策去毒》书夹板
也有人说,《战国策去毒》是儒家对于别家学说的排斥,此书价值观偏向于纵横家和道家。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学者,对于其中一些观念多不能接受。因此才有“去毒”本留下。乾隆年间江南“来雨楼”主人周厚堉藏有原版该书两册,可谓珍物。
这套书夹板平整,具有包浆,棉绳有磨损的痕迹,板面刻字也被涂成了红色。从整体来看,是一套被使用过的夹板,经历风雨而来,传递着书籍的历史。
《四书新编》袖珍版
一枚象棋子大小,四四方方,厚厚一沓。烫金的封面,皮质的包装,三面书口皆是烫金处理。封面的图案为抖擞的麦穗,上有金字“宋哲元赠”,并有“民国二十六年”字样。上下册,开本袖珍,只有“7.5×7.3”厘米。看上去却很厚实和气派。
打开封面可见西方精装本的水印蓝版设计,而扉页又有篆体红印“为国家扶正气、为民众解痛苦”。
袖珍版《四书新编》(下册)封面
此书的珍贵之处正在于此。宋哲元作为抗日名将里的儒将,颇注重精神与武力相为结合。为抗战大计,他亲自校印经典书籍,赠阅给二十九军将士,据说人手一册。为了编辑此书,宋哲元特地拜访“神童子江希张”,因为江是《四书新编》的作者,而且此书原版当时颇为畅销。在征得同意后,宋哲元才出资做了袖珍版,可见宋哲元也很注重版权意识。
在书中,宋哲元也提及“发扬列圣余绪,充实民族精神。惟富国强兵而已,进世界之大同,肇人类之和平,亦将于此发其轫焉……”
为了便于抗战将士们携带此书,宋哲元特设计成可以把握于手掌之内的袖珍版,且书中增加了孔子和孟子的影像。书中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详加论述,通俗易懂,每个章节也有不同的花式纹样设计,以期用国学经典鼓舞士气。原书还有精装纸质函套。
此书虽说是书,但已经超出了一本书的范围,设计用心,中西合璧。尤其使用了细软羊皮,西洋铜版纸,新式铅字印刷,烫金技艺等,完全是把一本书当成艺术品来设计。遥想当年沙场点兵、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环境之下,还有微微书香伴随中国抗战将士,可谓是一种小小安慰和无尽的勇气之源。(责编:孙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