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这个村庄,不出国就可看

北京哪间医院看白癜风最好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大家好,这里是“在运动中找到平衡点”爱旅游,爱生活的分享,这次的主题是“夏季的额尔古纳,因是避暑胜地而吸引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那么冬季的额尔古纳,你了解多少,那些曾是游客蜂拥而至的古村落,在冬天是什么样子的?你知道吗?其实这才是它们过去最真实的面孔,旅游旺季时,游客看到的只是它们的面纱”。

上护林村的木刻楞

01百年古村落,原来是护林工作者的家

在呼伦贝尔额尔古纳旅游,从拉布大林向恩和林场方向行驶,沿途会穿过一个古村落,叫做“上护林村”,村子非常有特点,房屋建筑都是木质小屋,如果是夏季来这里,一定游客爆棚,人满为患,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停车,然后徒步过来,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副人间繁华景象,热门的旅游打卡地,如果你在冬季来到这里,看到的将是另一幅景象,其实这个才是它真实的面貌,诉说着这个村庄的真实作用。

木制屋顶才是真的

上护林村,在过去叫做“杜博维”或“杜博威”是(俄语的音译),意思是“爱护森林的意思”,居住在这里的人大多以爱护森林和开发森林资源为职业,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里除了一些被改造过的木屋(屋顶被换掉了),还有几座珍贵的俄式老木屋,他们称之为“木刻楞”,如果你看过之后,会发现俄式建筑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拙劣,反倒是工艺非常精美,有的木屋已经超过百年,依然屹立,而且这些木屋“冬暖夏凉”。

还没被改造过的木刻楞

为了适应这里的气候环境,木刻楞的建筑非常讲究,传统的木刻楞不仅没有一颗铁钉,全部使用木楔(会不会想起鲁班锁?),先在木头上钻个窟窿,再用木楔子加固,是真正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需要防潮和保温的地方垫苔藓,据说隔温效果极佳,现在的高科技技术也未必能赶上,而且是纯天然,无任何污染就能实现“冬暖夏凉”,如果能在这里生活一天,当一天护林员,应该是不错的体验,可惜现在这里都已经人去屋空,连林业工人也搬到了更为现代化的房子中居住了,这里只有在旅游旺季来临,才开放接待游客,已经失去了它过去的作用。

细节与年代结合

02并不是所有的木屋都是木刻楞

对于不清楚内情的游客来说,这里的木屋似乎区别不大,而且有的看起来更加漂亮和美观,其实这里真的木刻楞已经不多了,更多的是改造过的木屋,有的甚至是新建起来的木屋,据当地资深地接(向导)讲:真正的木刻楞都超过百年历史了,而且从房屋的陈旧还是能看出来的,最明显的特征是屋顶,改造过的木屋和新建的小木屋,大多是铁皮顶,而真正的木刻楞不仅是木制顶,而且有很重的年代感。

百年木刻楞越来越少

区别木刻楞的另一个方法是看工艺,百年的木刻楞虽然工艺精美,但是岁月的痕迹很重,线条会有一些模糊,但是不失精美,与现代化工业流水线出来的图案和花纹有着明显的区别。

新旧的区别很明显

我们本来原计划选一家木刻楞就餐,顺便拍摄一下它的内环境,结果发现在我们去的前一天,老板因为游客过少而放假,关门回城里休息了,让我们拍摄内部环境的计划泡了汤,想要拍摄它的内环境,如果在夏季那时不可能的,游客太多,根本没有这样的机会,所以只能作罢,等待以后再找机会了。

老木屋饭店刚停业不久

03去上护林村,不可错过白桦林

额尔古纳的白桦林景区,相信很多小伙伴在夏季或者秋季都会去打卡,而冬季由于游客稀少,白桦林景区也会关闭,因此里面众多的野生动物也会肆意出没,喜爱野生动物的摄影爱好者,大多会在这个季节去打卡,我们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顺利进入了景区内部。

白桦林景区停业

当地的向导给我们介绍时说:虽然这些白桦林看着不是很粗壮,其实树龄都超过了百年,因为这里一年只有三个月的生长期,其余时间都在休眠,所以这些树长得非常慢,不能用我们常见的杨柳树来衡量。

一年生长周期仅三个月

过去我们经常去阿拉善沙漠旅游,看到胡杨林和柽柳,感叹干旱恶劣环境带给植物的神奇魔力,现在我们又在寒冷的冬天感受了极寒天气带给植物的独特魅力。这种美并不是随便就能欣赏到的,需要为之付出,而且还要能理解自然,想想那些木刻楞所使用的的树木胸径,怕不是需要千年了吧。

上护林中国传统村落

在“平衡点”看来,木刻楞的传统工艺也许还没有失传,但是能够搭建木刻楞的原材料,大石头、千年古树、苔藓等已经不复存在,而且拥有匠人精神的工匠也是很难找到了,所以要趁着这些百年木刻楞还没有被改造前,来这里为之打卡,避免留下遗憾,到时候只能看照片和传说资料。

那么,你到额尔古纳旅游过吗?见到过这种传统的木刻楞吗?欢迎留言讨论,谢谢!

木刻楞在满洲里比较多,但是原滋原味的木刻楞也不是很多,上护林村的这几个据说是比较纯正的,来白桦林打卡的时候不要错过;木刻楞也被称为彩色、立体雕塑,过去在中东铁路沿线的车站附近很常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