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稿刘春杰中国当代版画文献展大

年7月中旬,“实践的力量——第八届中国当代版画文献展”在南京金陵美术馆开展,作为中国唯一的版画文献展,这一展览从年初创至今,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令人惊讶的是,展览最初几届竟是以一个人的力量来促成。十年前,刘春杰还并非金陵美术馆的执行馆长,因对中国版画的逐渐式微感到惋惜,他个人筹资、发表论著、策划展览。从不被外界看好,到展览逐渐成长为一个汇聚两百余件国内名家作品的学术品牌,无论从媒材、语言、观念均呈现多元态势,折射了当代中国版画学术的一个侧面。刘春杰将之归功于不断实践和探索,正如该展览的永恒主题“实践的力量”。

金陵美术馆馆长刘春杰在现场导览

刘春杰曾说:“与轰轰烈烈地大干一番事情相比,我做事儿更喜欢像熬汤一般,小火慢炖,历久弥香。“实践的力量——中国当代版画文献展”就如同炖汤,开始是举我一人之力,但很快得到同仁、前辈们的支持,火势不大,但极其稳定,愈燃愈有势头。”

雅昌艺术网:刘馆长你好,作为中国当代版画文献展的策展人,前几届可谓举步艰难,是由一人之力推动的展览,请回顾一下10年前的状况。

刘春杰:年,第一届在南京博物院办的时候,没几个人相信这个展览能持续下去。云南之展时,我只是一个编辑,前三界都是靠个人去推动的,我雇佣一个助手,一起完成整个策展工作。记得前两届没有经费,我个人跑出去拉赞助,请收藏我作品的一位上海藏家把参展作品全买了,他为了帮我差点把在上海的别墅卖掉。

第一届之后,又分别在西安美术馆、上海百雅轩艺术中心、上海浦东新区文化艺术中心,北京艺术区、南京金陵美术馆、石家庄美术馆举办了第二届至第七届展览,第八次展览又回到南京,在金陵美术馆举办。去年,“中国当代版画文献展”获得了国家文化部艺术基金。

雅昌艺术网:前几届是每年一届,到现在变为双年展机制,跨度已有十年,你当时想过会做一个持续的展览吗?

刘春杰:国内有过很多很多的版画双年展……只可惜,这些展览仅轰轰烈烈地搞了一届,再无下文。所以,年4月在南京博物院如期开幕的“实践的力量——首届中国当代版画文献展”仪式后就有人问:“添补空白的这个展览会举行几届?”面对位版画家的件作品和部分资料,我答:“中国当代版画文献展燃薪于南京博物院,必将传播于五湖四海。”

十年过去,今天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实践的力量——第八届中国当代版画文献展”以其强大的阵容、丰富的史料回答了大家一直以来想问的问题。小事做久了,就是大事业。持续才有意义,实践才有力量。

雅昌艺术网:这一届文献展汇集了哪些名家作品?你是如何挑选参展艺术家的?

刘春杰:“实践的力量——中国当代版画文献展”一直强调学术性,参展画家并非每个地区均摊的画家,而一定是最活跃的艺术家,具有代表性、研究性的版画艺术家,也有部分新锐,新锐的添加是从同代青年画家中精选,截取他们的艺术实践,展现当下新一代画家的实践样本。很多人朋友和我提出要有新鲜血液,所以每届都吸纳一部分年轻的艺术家,版画需要薪火相传,需要老中青几代人在一起共同切磋。

此次展览共有近两百幅版画作品,均为当代最活跃最优秀版画家的代表作,展览延续了之前七届展览的学术性与艺术性,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3号展厅内徐冰在年创作的3幅表现乡村题材为主的小木刻。王华祥的木版画作品以具象写实技巧向前推进的《贵州人》系列;4号展厅内杨锋先生具有“怪诞超现实主义”风格的《鸿门宴》系列作品;5号展厅中袁庆禄先生具有宏大历史题材木版套色作品等。

徐冰生命潭黑白木刻69×50cm

杨锋《鸿门宴》61x75cm黑白木刻年

王华祥贵州人之二彩色木刻36.8x27.7cm

雅昌艺术网:作为“实验样本”,这些艺术家何以概括,或者说反映中国当代版画的现状?

刘春杰:我选择作品的标准第一不求全,并非每个省市都有代表,像全国运动会,有些体育强省落选的运动员比有些省份的入选选手还优秀,这其实是某种程度上的不公平。

但我追求差异,希望讲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所以我挑选的是最积极的生态,不仅有经典的、现实主义的,还有当代的、实验性的、先锋性,例如苏新平这样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家。形式上不仅有架上作品,还有影像、装置作品。

版画是有爽快、直接、便捷的特性,也有它的棱角分明。但版画也完全可以装置、动漫、非复数性。它可以这样,那样,无数样。第二届、第三届展览中我们就开始接受木刻动漫、木刻手工书、与版画相关系的装置,也有数码打印版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上早已流行这些手法,而我们的某些版画活动至今仍固执而保守,将优秀的、边缘的版画艺术排斥门外。正如鲁迅先生说过:“从来如此,便对吗?”

“实践的力量——中国当代版画文献展”强调大版画的相融相和,而非“版画家的版画”自娱自乐。你不同、你前瞻、你不循规蹈矩,我们就邀请你加入其中。

康剑飞《无题》3木刻+数码50x70cm

丛伟《个身体》60x60cm

雅昌艺术网:所以这个版画文献展不仅是版画家的版画展?

刘春杰:有人问我为什么要请诸如吴冠中、徐冰,尹朝阳、沈敬东和很多南方油画家的作品来参加这个展览,因为他们不是专业版画家,这个问题命中要害。从10年前的第一届版画文献展开始,我就有一个很清晰的思路,版画如何传播?何以壮大?何以生存?版画何以言说今天?何以安身立命?我读吴冠中、徐冰,他们的影响力之大不容置疑,他们跨界的姿态,学问家的背景,卓越的成就为世人所崇拜。同时因为他们的影响力和成功,使版画得到了有效传播。

我长期地研究版画家个案,放眼望去,多数专业老版画家随着工作退休,其艺术实践基本停止。为什么?这绝不是版画本身的问题,不是专业的问题,而是作者掉进了一个技术的陷阱。不难看到,毕加索、米罗,在晚年的时候有大量版画问世。当然这其中有工坊的支持,但是有大量自绘自制版画。翻毕加索的日记,他在80岁的时候仍有一组一组的版画问世,一组就是几十张,百十张地出现。

所以我们很容易想到单一的专业版画家出了问题,杨峰教授的一句话点醒了我“版画已经成为了版画家的版画。”如果我们甘于在这个境地下工作,就没有了希望。这就是我为什么请这些当代著名艺术家加盟文献展的原因。他们的版画实践完全为版画同仁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学术范本,说明艺术创新性最为重要,艺术本身最为重要。一个画家的学识、见地和充分丰富的艺术实践至关重要,而不是纠缠在原创等技法里面。

沈敬东战友(石版画)25x28cm年

刘波《往烟》丝网版画66x89cm年

张辉-《致青春》平版画64cm×82cm年

雅昌艺术网:为什么八届展览下来,依然沿用同一个主题?

刘春杰:常有人问“实践的力量——中国当代版画文献展”的主题是什么?它的首要使命是推动、助力版画。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我们要做一个版画史的学术准备,作资料积累。它不像很多展览都有一个大的主题,或者每年都有一个变化的主题,它的主题就是实践的力量,版画的力量是从实践中来的,是在实践中得到延伸和传播的。当下说的人多,做的人少,这就是我为什么给这个展览命名为“实践的力量”。

当然每一届的方向有所不同,这两届的形式也有所拓展,增加了版画动漫,版画装置。这是国际上已经通行多年的形式语言了,去国外的美术馆看,会发现很多展览架上绘画很少,装置作品也已经很少,大部分都是影像作品。美术馆不是博物馆,应该是前沿的实验室。

刘春杰《为了忘却的记忆》木刻版画装置

雅昌艺术网:展览的主题虽然相同,但你说每一届的方向不同,那么有哪些方向?文献展的文献性是怎么体现的?

刘春杰:南京不需要再搞一场版画双年展,我们需要一个具有反映传承脉络的展览,回望第一届就是一个重要的文献。十年前,版画发展微,我写了很多鼓舞人心的文章,今天版画创作已经不像十几年前了,这时候我开始写问题了:“你们要警醒,有问题,要吃药,要解决这个病!”当版画不繁荣的时候,我们需要鼓舞士气,当版画繁荣的时候,我们需要清醒。于是,我们拿出大量的例子,去追溯并展示历史。

例如,对老艺术家赵延年先生资料的梳理。赵延年先生是原浙江美院的老教授,我国最具代表性的老一辈版画家,是新兴木刻的代表人物,上世纪三四年时代开始创作版画,他创作的鲁迅系列作品至今无人企及,他从五六十年代的出版物、理论、画册、鲁迅插图,都是我所展出的展品

中国当代版画文献展致力于收集和挖掘显见的历史资料,上一届三毛女士写给浙江美院学生王晓林的书信让人们知道,一名著名作家渴望得到木刻的那种迫切性和对木刻艺术的极端喜好。最先锋的作家居然喜欢朴实的黑白木刻。客观反映面貌。

雅昌艺术网:本届文献展还有哪些有故事的作品在展出?

刘春杰:这一届我们能看到徐冰在八十年代创作的三幅木刻作品和一封信及照片。当年,徐冰还在读研,外出写生期间受到了一个友人的照顾,回去之后,他馈赠朋友的三幅木刻作品,以及一份信件。很多年以后,这份信件和木刻作品出现在拍卖会上,被当年支持我办文献展的那位藏家购买下来,也放在这次的展览上展出。

这个书信和照片反映出一个问题——谁能想象到80年代徐冰会成为今天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在装置艺术上走得那么远,做得那么深刻。这是一个小小木刻的版画家能够做到的事情吗?今天看到他那个时代的画册和那个年代的作品,还有那个年代的书信,我们站在源头追溯徐冰成长历史,他的艺术流变,更有助于我们今天理解他,理解他的作品,理解他的艺术。徐冰在其新出版的著作中,多次提及版画带给他的广阔视野,甚至把今天的成就归于版画天然的优势。这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历史资料吗?

徐冰的信件和照片

这一届展览还包含袁庆禄教授的大型套色木刻版画《史可法殉城》,袁庆禄教授在年3月应中国美术家协会特邀创作,为了更好地表现《史可法殉城》的壮举,袁庆禄教授亲赴扬州,考察了史可法纪念馆,了解史可法的生平以及英雄事迹。历时四年的创作,数易其稿,反复修改,精心打磨,付出了大量心血和精力,克服了匆匆困难,最终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广泛认可和好评。这件作品参加了“中华史诗美术大展”,并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和陈列。因为它是版画,有复数,因为大家不用去国家博物馆,在金陵美术馆就能与这样杰出的作品见面。

袁庆禄《史可法殉城》(木版套色xcm)-

又例如,中国美术学院张敏杰教授的作品《寻找》,获得多个国际版画大奖,他的画面内有无数的人,这和他人生经历有巨大关系。读一个画家的作品要读这个画家。年唐山大地震,还是少年的张敏杰被解放军战士从废墟中解救出来,而周围的人全都遇难,所以他的作品展现了对生命的渴望,这种表现力多年来一直贯穿其创作中。

张敏杰《寻找》No.cm×cm平版年

雅昌艺术网:在作品展现的同时,你在文献梳理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

刘春杰:文献展体现在记录,它与别的展览最大的不同之处,也是价值所在。“中国当代版画文献展”起初便注重文献展示,长于出版展览文献画册。因为这些书籍的存在,既拓展了展示空间,又延伸了展览时间。

一至七届的展览画册

年3月12日,曾在金陵美术馆工作三年的王晓晨从“国立台湾美术馆资料室”发来图片,图片中,两届文献展画册安静地倚在书柜间。她说:“这里大陆版画资料并不多,除有王琦、李以泰老先生的,还有就是这两本‘中国当代版画文献展’的画册。正如当年何为民博士发来在牛津大学图书馆的图片一样令人高兴,不管何种机缘让它们在异地或他国与读者见面,都是展览的延续与传播。

版画家创作手稿

我在文献展之初就想在书籍出版上下功夫,做一系列带有文献资料、记录画家大事记的展览画册,让画展随之走进研究者视线,走近后来者视野,成为中国当代版画的传播资料。

雅昌艺术网: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