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丽江南如何滋养书坊业在刘源敬绘凌烟阁

武汉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xwdt/190821/7400599.html

苏州地处江南,随着古代封建社会、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江南的地位日益提高,尤其在明代实行两京制度后,江南在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凸显。

即使到了清代前期许多重大的政治军事活动依旧是以南方为舞台的。江南地区气候宜人,土地肥沃,农业经济稳定均衡发展,商业和手工业经济也得到了长足发展,这一地区的物质生活水平在有明以来是全国最高的。

《刘源敬绘凌烟阁》的创作与出版

一江南——全国的刻书、印书中心

1苏州的书坊业

明清时期,江南也是全国的刻书、印书中心,繁荣的经济为书籍的大量印刷提供了充足而物美价廉的纸张和油墨,这里的印刷工艺水平高、规模大,发达的印刷业和造纸业促进了书籍的出版与收藏,明代的商业性书坊几乎都聚集在江南的大都市里。尽管清代以来出于政治上的原因对江南地区实行高压政策,打击了当地的社会文化,使得这里的商业性书坊出现衰落的趋势,一些书坊主纷纷北迁,但是苏州的书坊业却仍然繁荣,并较明代还有所发展。

清代苏州成为江南刻书的中心,载运书籍的书船行驶在纵横交错的河流间将周围的城市联结起来,江苏的出版业形成了以苏州为中心,金陵、扬州等地共同发展的格局。

尽管清初时期,战争与文字狱影响了民间出版业的发展,但是这一时期的江南版刻插图,仍有不少佳作存世,这些作品大都是著名画家供稿后再由技艺高超的剞劂手雕刻完成的。

比如顺治年间由陈洪绶绘制,项南洲镌刻的《张深之正本西厢记秘本》;顺治五年,萧云从绘图,刘荣、汤义等人镌刻的《太平山水图画》;康熙三十一年,吴逸绘,黄松如、黄正如刻的《古歙山川图》等。《刘源敬绘凌烟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2私人书坊“柱笏堂”

康熙七年,《刘源敬绘凌烟阁》刊刻于苏州的一个私人书坊“柱笏堂”,刘源即本书的绘师与设计师,刻工为苏籍剞劂手朱圭,出版人是时任江南布政使司的佟彭年。

这本书由五个部分组成:封面,六个序言,目录,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以及六幅附图从现有的收藏情况来推测其刊刻数量应该不多。

除原版外另有光绪十年(年)上海同文书局据原版翻刻的石印本以及民国十九年(年)藏书家陶湘在其《喜咏轩丛书》丁编“朱上如木刻四种”中翻刻了该本。

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无论是在时人的论著里还是后续的翻刻版本中,都称其为“凌烟阁功臣图”。翻看古代出版的书籍,此类人名出现在书籍标题中的情况,通常是出版商为了借用名家评点的“噱头”以增加书籍销量而使出商业手段。

比如崇祯年间陆续刊刻的《张深之先生正北西厢记秘本》、《李卓吾先生批评西厢记真本》等,而且刘源的表述更像是传统书画中的“落款”方式,因此这个书名的怪异之处导致其从一开始就被人忽视了。与由刻书家主导的创作与出版情况不同,画师刘源显然是这本书中最不容忽视的存在。

二艺术家刘源

1出版

版画书籍的创作与出版往往是由几类人共同参与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主持书籍刊刻的人被称为刻书家。他们大都是受过教育的文人阶级,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有能力雇佣画师与刻工为其工作,他们的审美与学识直接影响书籍的品味。

其次创作中画师的绘稿能力与刻工的技术因素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是出于刻书家的意图以及其本身社会地位低下的原因,二者被剥夺署名权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史料中对这类人的记载也十分有限。

除此之外还有写板、印刷、装订等工匠,关于他们的生平几乎毫无记载。而在《刘源敬绘凌烟阁》这本书中,情况则不尽相同。

尽管该书是由另一位清政府高官赞助出版的,但是从这个充满“话语权”的书名以及书中处处可见的题款与印章,可以看出刘源在创作以及出版的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地位。因此在考察作品的背后的主导者时,需要适时地调整观察的重点。

2生平

刘源,字伴阮,河南祥符人(今河南开封),隶属于汉军镶红旗籍。他大概生于崇祯十四年,卒于康熙二十年之后。关于他的生卒年童书业先生、曹淦源先生以及林业强先生都进行过细致的考证。

童书业根据吴梅村为刘源所绘图谱的题诗“刘生三十称词伯”以及吴氏的生平活动推测刘氏应生于崇祯十五到十六年。又根据刘源的同乡好友刘廷玑所著《在园杂志》中对刘氏生平的推测其大致卒于康熙三十年以前,享年大概五十岁不到。

曹淦源则据梅村先生赠诗认为刘应生于年或年之间。在浙江博物馆藏有波臣派画家曾鲸入室弟子张远所画的一幅刘源像轴,观其年龄应在二十五到三十岁左右,此画作于康熙四年,鉴于波臣派“妙画传神,形神皆肖”的绘画特点,所以画中人应与真人十分接近。

在《金陵诸家画》中,谢荪所绘《红莲册》其款识中题有“已未春日,写似伴阮老先生”,已未为康熙十八年(年),尊称刘氏为老先生,此时他的年纪至少应有四十多岁。至于卒年,曹氏则认同童氏的推论应似为康熙三十年前。

林业强在此基础上又注意到吴伟业《题刘伴阮凌烟阁图诗》中另一句“余衰卧病仓江口”由《吴梅村年谱》可察,吴在康熙八、九年间还曾外出游历,十年夏返太仓,旧疾大作,卒于十二月二十四日,而刘源绘凌烟阁刊行于康熙七年,此诗作于康熙十年,结合“刘生三十年称词伯”推测出刘源应出生于崇祯十四年前后(年)。

其卒年虽较为模糊,但是必定在康熙二十年之后,因为这一年他还活跃在内廷。为了更加贴近艺术家真实的身份、地位和生存状态,现根据林业强先生的整理以及相关史料笔记梳理刘源的生平活动。

刻工与出版

二《刘源敬绘凌烟阁》的刻工与出版人

1清代最为著名的刻工之一

朱圭是清代最为著名的刻工之一,字上如,江苏吴县人。在图谱中留有朱圭的一篇序言,同其他序言相比相比,刻工朱圭就显得十分“不起眼”,其序言附着在刘源为自己设计的云气边栏里,仅仅占有非常小的一块面积,字数也不多,由于是另外雕刻在别的木板上,因此在有的书里它位于半页边栏的中心,而有的则位于边栏的一角。

关于朱圭的记载不多,这篇序言也是其唯一的生平自述。刘源将这部作品交予他雕刻,并且允许他于其序言之后附上只言片语。

2等级顶端的少数刻工

史料形容其刻《刘源敬绘凌烟阁》尤为绝伦,又刻南陵诗人金古良所绘《无双谱》以及《石濂和尚离六堂集》,雕刻书画精细工致,后选入养心殿供事,刻殿本《万寿盛典图》、《耕织图》,大内字画俱出其手,被授予鸿胪寺序班的官职,从九品,岁俸31两。

虽然只是一个末等小官,但是相比一般的刻工已经算是极好的了。如朱圭,明末皖南徽州府歙县黄氏家族这般,居于行业社会等级顶端的少数刻工,能够通过其精湛的技艺为自己和家族赢得声望和财富,普通的工匠则不然。在清代史料中有记载内府刻工、造墨匠、装裱工、拓印工的生活待遇。

二《刘源敬绘凌烟阁》创作与出版的意图

清代的出版业继承了两宋以来的官刻、私刻、坊刻的三大体系。私刻的目的并非为了营利,而是出于传播学术、扬名、个人爱好等需求。与坊刻本因商业竞争而节省成本不同,私家刻书采用精写上版的方法,讲究出版的水平,对于底稿、校对、刻印等各个环节皆精益求精。一些坊刻的精品也因为同私刻一样注重质量而受到时人的追捧。比如清初金陵芥子园出版的《芥子园画传》,这是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一部画谱。

1赞助图谱刊刻与出版

《刘源敬绘凌烟阁》的初版刊刻于于康熙七年(年),其作为私刻书籍,正如上文所述那般,绘刻俱精,纸洁如玉,墨色发亮,书籍本身的材质十分考究,对于内容的安排也颇具巧思。

书中人物形象与像传位于书籍的左半页,在图的右半页是对人物的题咏,诗词选自唐宋名家,并以不同书体手写上板。在诗句的周围围绕着大量诸如山石花鸟、博古器物、杂宝玉佩等装饰性图案。想要弄清楚刘源创作该图谱的用意,封面之后的六个序言无疑提供了最直

观、可靠的史料,结合前文的研究,《刘源敬绘凌烟阁》创作与出版的意图逐渐清晰起来。

序言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赞助图谱刊刻与出版的佟彭年,这是毋庸置疑的,按照传统来说,佟氏在本书中应该占有绝对的主导权,因此极有可能是其首肯了刘源宣誓主权的行为。从他的序言中透漏出一个信息,刘源创作该图谱的诱因似乎是源于受到他的质疑。

佟彭年在序言中先是对刘源一番盛赞,将其与中国古代一众著名的艺术家比肩,此举肯定是过于夸张,但也说明佟氏对于刘源艺术造诣的认可。只是接下来话锋一转却批评刘氏没有人物画传世,尺有所短。而且刘源的回答也显得很没有底气“唯唯否否”。

2山水花草龙水

观刘源现存的作品,除了此本人物版画外,其余都是山水花草龙水居多,的确没有人物画存世,不知是佚失了还是不善此道。

透露了两个信息,其一是由于图谱封面上有“吴门柱笏堂授梓”,因此在以往的一些统计古代书坊的著作中,都将柱笏堂列入其中,然而从佟彭年的言论来看,柱笏堂似乎应是其住所中的一处建筑,刘源正是客居于此。

其二在谈话一年多后,刘源创作了凌烟阁功臣图以及关公、大士各三叶,为了说明刘源所绘功臣图之栩栩如生,佟彭年用了夸张近似神话的表述,并将之与陈章侯类比。陈章侯即陈洪绶,明代著名画家,享誉明末画坛,陈洪绶一生从事版画艺术,对传统版画作出了创造性献。

佟彭年提到的水浒图是指陈洪绶在二十八岁是创作的一套版画作品《水浒叶子》,佟认为其作品虽精美但立意凉薄,不如刘源的凌烟阁乃是效忠朝廷的功臣,更有关公之忠义,菩萨之慈悲。这番评论同样可以在刘源的自序中找到踪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