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业并没有决定开展宗教革命,而只是在这段时间里从技术上为之做好了准备。多年来,出版界印刷了大量敬神的材料,比如《圣经》,简单虔诚的图书、布告、小册子和大型海报。这些印刷品在一定程度上为宗教改革者和他们的反对者提供了一个可以反复验证他们想法的手段。
传单,尤其是布告,有助于公众获得信息。文盲可以从张贴海报者的朗读中得知海报的内容。正是因为这些印刷物可以通过刚才提到的方式得以利用,因此它们的出现并未导致识字率的提高;但是这增加了信息的流动,并且使越来越多的信息可能被人们所接受。印刷术的使用确保路德的论纲和他在此之后的作品迅速而广泛的流传。
印刷的贡献引人注目。人们津津有味地读着张贴在墙上、教堂大门上和楼道里的通知。路德所写的作品为世人所需,与此同时他和他的同事又不断地用本国语言完成了更多的作品。对教堂神父和僧侣的讽刺画册的出现也支持和回应着路德的运动。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时期在德国印刷的书籍数量突飞猛进。德国印刷业中与宗教改革相关的业务直到中世纪完全结束前都相当繁忙。
《圣经》的散卖者和图书零售小贩也将对宗教改革的宣传带到了乡村。正是以这种方式,印刷品直接影响了年至年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标志着路德教友会改革的分水岭,由于改革领袖意识到改革对当时社会秩序的威胁,于是收回了他们请求大众参与的呼吁。此后的宗教改革将更多的努力投向正式的、更谨慎的机制和宗教上的变化,从而使其更直接,也更可控。关于辩论术的小册子的数量萎缩了,因为这个时候出版业已经成为宣传中的一个更可操控的工具。与改革有关的印刷物变得更局限于宗教和神学,但是本国语言的出版物依旧保留其主要地位。
路德继续将《圣经》翻译成德语,并且获得巨大的成功。尽管有些购买者自身并不能阅读和理解这些文字,但是对很多人而言,这是信仰、虔诚精神,甚至是身份的象征。除了在城市区域有相对较高的识字率之外,随之而来的宗教革命的教育运动,显示了大众的阅读习惯及能力远无法满足人们在阅读方面的要求。
由于意识到培养一般信徒的读写能力是改革的前提条件之一,而且为改革而进行的斗争也有赖于印刷物,因此没有必要再去论证阅读的决定性价值。阅读是人与人交流的传播媒介;阅读的重要性从印刷物与读写能力之间的互动潜能中得以实现。
有些读者可以启迪许多其他人,这些被启发的人群似乎并不需要高水平的读写能力,同样可以皈依宗教经典,并且信奉宗教;因此,在我们看待读写能力和印刷物所发挥的作用时,更应该从大众文化的角度而非从知识分子和神学的角度来理解,也就是应该在16世纪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解读。
宗教改革运动的观点从多种渠道得以传播。其中之一就包括人际接触。路德和他的支持者做了一些这方面的工作,但是更多的是由到处走动的中间人开展的,如传教士、推销员和旅行者。印刷和读写能力显然也在其中有所贡献。
讯息同样也通过印刷和抄写进行传播,例如图书、手抄本、图片、私人信件和歌曲在各地的流传。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读写能力发挥作用,还包括其他的因素,例如宗教改革的作品可以带来高额利润,因此这些作品被从一地带到另一地,在那里被翻印,然后卖到其他集镇和城市;这样,路德的想法并没有经过人际接触而得以散布。对于文盲人群,路德的观点则是通过视觉工具(木刻画和铜版画)和口头传播的形式吸引他们。
社会机构,包括大学和政治管理机构也帮助传布福音,从而成为人际交往的补充和强化。教授和学生在完成他们在大学的研究任务之后常常要回到他们的家乡,在那些地区通过讲道、公共服务或积极的公共行为传播新福音。其他机构的贡献来自在帝国城市和领邦城市管理机构或其他类似机构工作的公务人员。读写能力和印刷物与人际交往、组织交流一起共同传播了宗教改革的思想。布道运动和传教士在这个过程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捕捉传播发挥广泛连接作用的更为完整的本质,以及在16世纪的社会中媒介的混合型特征。尽管印刷和读写能力很重要,但是它们仍然只是更大整体中的一部分。个人关系、印刷物,以及写作、口头交流、机构都是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单独地以及相互联系地对整体发挥作用。公众的读写能力对于改革的意义和它的对立面都精确地体现在这些关系的本质之中。
印刷和其他媒介以及传播渠道在德国所发挥的作用并非例外。类似的国际性改革运动的进程也出现在法国、瑞典、英国、低地国家和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改革运动也通过殖民者被带到了新世界。
在另外一个层面,印刷技术的发展也对知识分子和教士产生了重大的,却是矛盾的影响。印刷术的使用辅助了教会内部的改革运动,推动了宗教文本内容的标准化、对礼拜仪式规则的遵守,也影响了布道的习惯,并且复制了所有的作品,包括新的和旧的。另一方面,印刷术的这些作用并非事先就可以看到,因为事实上这些优点既为教会所利用,也为其反对派所用。印刷的文本可以使教会的管理标准化,并且使之得以改善;或者它们至少能向识字者展现官方教义与教士实践之间的差距。印刷的稳定性使一旦确立的立场更加难以颠覆。书籍所表现的论点之争变得更加两极分化了,而小册子之间的竞争也加速了出版。
尽管很多主张都在强化印刷的稳定性所带来的力量,但是这样的力量几乎没有阻止作者们在出版物中改变自己的想法或立场,修正自己的作品,甚至心照不宣或不知不觉地通过自我否定使自己的思想得以提升。从路德开始的许多改革者都是这样做的。
发生在印刷页面上的词语交锋拥有在此之前的手抄本上的辩论所不具备的力量。但是由于人们可以在纸上进行辩论、提出分歧,因此减少了面对面的讨论和争辩,这反而使这个时期辩论的激烈程度远不如书写时代。因此,印刷使现代意义的宣传成为可能,而宗教改革就是早期的例证,尽管它可能不是第一个。人文主义者和教会都致力于这样的宣传工作,直至第一次全球性改革的爆发。
这次爆发最主要的一个源头集中在本国语言的《圣经》上,教会并不愿意对此给予支持。由改革者所推动的其中一项最重要的革新是对印刷术的广泛使用,这不仅对普及读写能力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也极大地推广了对本国语言的使用。但是,将对《圣经》的研究区分为学者们的释经活动和一般信徒的《圣经》阅读是有必要的。新教对这两种研读经文的行为都予以支持,而天主教只支持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