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茉莉花背后的故事

白癜风治疗用什么方法好 http://m.39.net/disease/a_5596686.html

《茉莉花》,江苏民歌,何仿记录、整理,原唱佚名,程桂兰、宋祖英、张也、雷佳等多位歌唱家曾经翻唱过这首歌曲。

年冬天,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来到南京六合金牛山脚下演出。一个雨天的下午,年仅14岁的小团员何仿(著名军旅作曲家,曾任原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团长)听当地人说附近有位艺人不仅吹拉弹唱是一把好手,更有一肚子的歌。何仿立即去拜访了那位艺人,并从热情的艺人那里听到了许多的民间歌曲。年轻的何仿特别喜欢其中的这首悠扬动听的《鲜花调》,花了大半天的时间,不仅用简谱记下了这首歌,而且按照艺人的方法准确唱了出来。采风归来后,何仿斟酌再三,将原歌词中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三种花统一改写为茉莉花,形成了《茉莉花》的第一稿。

年,已是前线歌舞团作曲兼指挥的何仿率合唱队到北京参加全军文艺会演,修改后的六合民歌《茉莉花》一炮打响,不久被正式灌制成唱片,很快在全国流传开来,成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民歌。此后,何仿又将“满园花草”改为“满园花开”,将“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改为“又怕看花的人儿骂,”旋律上也做了进一步改善。年,前线歌舞团参加了在维也纳举行的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茉莉花》首次走出国门,登上了维也纳歌剧院的舞台并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从此,带着中国文化宁静、高雅、恬淡色彩的《茉莉花》一发不可收,从奥地利唱到前苏联,唱到印尼、波兰、德国、匈牙利、日本、阿尔巴尼亚,唱遍了世界各地,成为了老外最为熟悉的中国民歌。

《茉莉花》是一首词曲婉转精美、感情深厚含蓄的小调类民歌,是单乐段的歌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以五声调式和级进的旋律,表现了委婉流畅、柔和优美的江南风格,刻画了一个文雅贤淑的少女被芬芳美丽的茉莉花所吸引,欲摘不忍,欲弃不舍的爱慕和眷恋之情。据词曲记录者考证,《鲜花调》除流传于六合外,在苏州、徐州及仪征一带也有流传,清曲研究专家韦明铧也曾指出:“它的前身是‘鲜花调’,几百年来一直传唱在苏北里下河地区。”

现在能见到的最早刊载《茉莉花》“前身”歌词的出版物,是清朝乾隆二十九至三十九年间(~)由玩花主人选辑、钱德苍增辑的木刻本戏曲剧本集《缀白裘》。清道光元年(年),“贮香主人”编写的《小慧集》,其中收录了“箫卿主人”的《鲜花调》工尺谱,这是国内关于《茉莉花》最早的歌谱。

今天在中国最普及的《茉莉花》词曲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前文提到的江苏版民歌《茉莉花》,另一个版本是约翰·巴罗在《中国旅行记》里所记载的《茉莉花》。

乾隆五十九年(年),担任英国首任驻华大使秘书的巴罗,在广州与使团听事官西特纳听到了《茉莉花》,非常喜欢,就把歌曲以不加修饰的本来面目收入其10年之后出版的《中国旅行记》中,称之为“似乎是中国最流行的歌曲之一”。书中的《茉莉花》英译歌词,是该曲在欧洲最早的英文记载,也是欧洲音乐史上最早的《茉莉花》五线谱记谱。巴罗版的《茉莉花》比当时已经在西方传唱的其他版本更接近原型,与其后中国出版的《小慧集》中的《鲜花调》歌词相对照,两者极其相似,旋律也大体相同。

这首较早流传到海外的中国民歌,最早见于年法国卢梭编纂出版的《音乐辞典》,其后年英国作曲家班托克编纂出版的《各国民歌一百首》、年美国博茨福德编纂出版的《各族民歌集》、年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创作的歌剧《图兰朵》、年美国格林编纂出版的《各国歌曲集》都记录了《茉莉花》这首中国民歌。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推荐了《茉莉花》,并将其确定为亚太地区的音乐教材;

年,美国著名的萨克斯演奏家凯利金改编演奏的《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正式出版发行;

年9月,导演张艺谋将《图兰朵》搬到了北京紫禁城太庙,使巴罗版《茉莉花》正式东归中国。

在国内,《茉莉花》更是拥有第二国歌的民誉,一直被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617.html